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24-29,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1
-
1王树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河北学刊,2007,27(5):21-25. 被引量:58
-
2丁纪.哲学创作的贫乏与哲学的“限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4-40. 被引量:2
-
3冯达文.“事”的本体论意义──兼论泰州学的哲学涵蕴[J].中国哲学史,2001(2):37-41. 被引量:9
-
4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5(5):57-67. 被引量:42
-
5韩永学.哲学姿态与生存领会--刘啸霆教授谈访录[J].学术交流,2001,(3). 被引量:1
-
6孙立天.纯粹理论生活的理论[J].吉林大学学报,2001,(1). 被引量:1
-
7高清海.找回我们失去的“哲学自我”[J].社会科学战线,2001,(1). 被引量:6
-
8张祥龙.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3-8. 被引量:41
-
9陈少明.《论语》“外传”--对孔门师弟传说的思想史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117-127. 被引量:3
-
10陈少明.怀旧与怀古:从心理到文化[J].哲学研究,2011(10):43-50. 被引量:9
-
1谢永鑫.“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讨会综述[J].孔子研究,2003(1):121-123.
-
2李兰芬.“现代性与传统学术”研讨会述评[J].中国哲学史,2001(2):127-127.
-
3陈来.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J].中国哲学史,1999(4):3-10. 被引量:11
-
4孙利天.追思形而上学[J].求是学刊,1999,26(6):14-17. 被引量:1
-
5彭锋.作为哲学方法论的美学[J].哲学研究,2002(3):65-71. 被引量:6
-
6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J].现代哲学,2006(1):115-121. 被引量:2
-
7陈发扬.国外“科学无神论”一词的演变及分析[J].科学与无神论,2016(4):47-50. 被引量:1
-
8安乐哲,张琳.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J].江汉论坛,2017(5):31-3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