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人格教育探索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137-140,共4页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参考文献5
-
1潘庆玉.人格教育中的知识精神价值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18-23. 被引量:3
-
2余潇枫.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3):24-30. 被引量:15
-
3张锋,李舜,周金碧,刘志竹.家庭教育结构对儿童少年性格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6(4):35-38. 被引量:8
-
4熊鹰.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及对象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3):35-38. 被引量:8
-
5宋广文,王统永.西方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及其教育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1995(3):10-15.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4
-
1姚本先,何军.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2):44-48. 被引量:51
-
2沙毓英,张锋,金竞明,李春茂,秦稚华,宋志一.《中国学生性格问卷》(11—18岁)的编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5(3):17-26. 被引量:12
-
3李国榕,杨昭宁.评人本主义心理健康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6):277-279. 被引量:13
-
4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4
-
1潘庆玉.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4):110-114. 被引量:15
-
2王建平,马林芳.论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健康人格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1999(6):39-41. 被引量:1
-
3霍咏梅.高校创新素质培养中传统文化障碍透视[J].邯郸师专学报,2004,14(4):54-56.
-
4刘玉玲,陈晓一.马斯洛关于人格健康人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58-61. 被引量:1
-
5徐金海,杨金玲.班主任班级控制行为原因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6):160-163.
-
6丁黎明,王志蔚.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教学评价的负面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9-110.
-
7田友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8,28(13):21-27. 被引量:9
-
8王福忠.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人格的负面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6):13-15. 被引量:2
-
9张洁,李舜,张锋.家庭教育结构对“双优生”和“双差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7,13(4):81-87. 被引量:2
-
10李京蔓.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9):7-9. 被引量:4
-
1汪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教育情报参考,2001(3):14-15.
-
2赵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湘潮(理论版),2010(11):80-80.
-
3葛恒淮.在校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J].读天下,2016,0(19):330-330.
-
4尹小琳,陈旭.应对研究中人格取向的沿革与走向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145-149. 被引量:1
-
5释学诚.六十年来的佛教教育探索与实践(上)——纪念中国佛学院成立60周年[J].法音,2016(10):13-22.
-
6释学诚.六十年来的佛教教育探索与实践(下)——纪念中国佛学院成立六十周年[J].法音,2016(11):49-55.
-
7马向真.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J].学术论坛,2004,27(6):17-20. 被引量:2
-
8刘雪飞.试析马克斯·韦伯的儒学观[J].齐鲁学刊,2011(6):32-37. 被引量:5
-
9马书采,周爱保.心理动力人格取向的依恋研究述评[J].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99-102. 被引量:1
-
10王晓钧,何丽,张晓霞.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建构及实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89-29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