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52-57,共6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3
-
1刘平.上市公司产业转型的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研究,2004(23):136-138. 被引量:3
-
2凌文昌,邓伟根.产业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20-24. 被引量:63
-
3贺宗发.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270-270. 被引量:2
-
4庞娟,覃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与制度创新[J].探索,1999(5):90-92. 被引量:1
-
5伍源德.西部大开发需要迅速提高西部地区的市场成熟度[J].宏观经济研究,2000(3):30-32. 被引量:6
-
6凡勇昆,邬志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新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4(5):28-32. 被引量:7
-
7陈栋生.制度创新是加快中西部发展的主动力[J].经济研究参考,2000(2):44-48. 被引量:9
-
8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要参,2001(40):12-26. 被引量:10
-
9杨国良.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障碍——兼论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4):12-17. 被引量:5
-
10张米尔.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8):102-105. 被引量:65
二级引证文献23
-
1涂强楠,何宜庆.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创新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J].统计与决策,2021(5):95-99. 被引量:60
-
2王海燕,刘家顺.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J].安庆科技,2011(4):17-19.
-
3祝俊,陈锦清,彭智勇,朱漪云,汤华明.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战略联盟[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4-5. 被引量:25
-
4祝俊,陈龙,彭智勇,朱漪云.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与“产学研链条”关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337-339. 被引量:2
-
5刘晓慧.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88-189. 被引量:1
-
6王海燕,刘家顺.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关关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44-46. 被引量:4
-
7徐明,姜南.专利密集型产业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4):119-127. 被引量:26
-
8许树辉,谷人旭.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以韶关制造业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2):61-68. 被引量:19
-
9刘丹,鲁永恒.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58-60.
-
10朱美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内涵挖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0):47-52. 被引量:8
-
1苏多杰.培育和发展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1):95-100. 被引量:2
-
2刘燕平.工业化进程中青海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57. 被引量:2
-
3王树华,李珊.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选择[J].青海经济研究,2005(5):70-72. 被引量:1
-
4张兰生.抓住机遇搞调整 促进发展上台阶——浅谈青海产业结构的优化[J].青海统计,2003(7):22-24.
-
5尹秀娟.青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6):29-31.
-
6尹秀娟.基于产业链延伸的青海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30(3):79-82. 被引量:2
-
7赵红.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5):17-18. 被引量:5
-
8刘同德,张效娟.青海产业结构定量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6(5):36-40. 被引量:4
-
9张伟.关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青海学刊,2003(6):38-39.
-
10窦汝广,蔡申鹤.关于青海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的思考(三)[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0,0(3):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