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8,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同被引文献23
-
1姚洪亮,王俊舫.网络人际互动对青年心理的冲击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0(6):44-45. 被引量:15
-
2黄剑.“网络婚恋”的是与非[J].中国青年研究,2000(4):35-37. 被引量:8
-
3刘艳军,李雪霞,刘春晓.虚拟世界里的情感天空——大学生“网络恋情”访谈录[J].中国青年研究,2001(1):50-54. 被引量:3
-
4屈勇.互联网络中人际互动的新特点[J].社会,2000,20(7):38-39. 被引量:12
-
5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青年研究,1999(12):10-14. 被引量:71
-
6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47-49. 被引量:9
-
7卜卫.百姓、青年与网络——关于瀛海威网络用户的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1997(4):6-14. 被引量:13
-
8谢忠保.网络时代青少年工作面临的六大课题[J].青年探索,2000(5):28-30. 被引量:19
-
9王珑玲.给“网络热潮”降温[J].中国青年研究,2000(5):6-8. 被引量:4
-
10吴军民.“网络世代”与个性理想教育[J].青年探索,2000(3):8-10.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7
-
1扬世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21-23.
-
2董国兴,王文标.现代远程教育及交通人才培养[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36-40.
-
3赵美珍.开放教育的途径——谈《中文期刊资料》文摘数据库的创建设想[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4):35-36.
-
4颜芳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传媒素养教育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15-117. 被引量:2
-
5高建凤.青少年“群体交往经验”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0):82-84.
-
6汪海彬,田晶晶,魏俊娟,邵慧敏,邢国艳.1996-2015年我国青少年网络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青年学报,2015(2):67-71. 被引量:4
-
7任晶莹,吴家林.试论网络教育的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8(S3):191-193.
-
1李凤岐.探索与创新——读谢新观教授的《论开放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9(3):66-69.
-
2卢玉珑.广播电视大学“双主”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6(3):10-14.
-
3罗洪兰.远程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2002,25(2):214-215.
-
4金沂,芮胜利.实时远程教育方式在校园网中的实现[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24(4):289-290.
-
5胡熙国.市场经济 科技进步 远距离教育的崛起和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5(2):9-12.
-
6张鸿军.网上大学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初探[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55-56. 被引量:1
-
7赵克林.广播电视大学深化改革再探[J].中国远程教育,1990(2):23-26.
-
8杨亭亭.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保证和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6(2):16-19. 被引量:5
-
9振奋精神 真抓实干[J].中国远程教育,1992(7):3-4.
-
10杨亭亭.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特征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7(2):17-1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