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亚太》
1999年第10期31-34,共4页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同被引文献23
1 阎学通.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J] .现代国际关系,1997(11):29-33. 被引量:17
2 门洪华.集体安全辨析[J] .欧洲,2001,19(5):10-17. 被引量:17
3 杰克.普林查德,赵景芳.超越六方会谈:一个建立北太平洋多边合作框架的机遇[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57-59. 被引量:6
4 孙晋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安全理论[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4):3-9. 被引量:33
5 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J] .国际观察,2005(2):15-20. 被引量:19
6 侯明,李淑艳.制度安排与东北亚地区贸易发展[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7-60. 被引量:3
7 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被引量:8
8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被引量:91
9 Arnold Wolfers.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i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67A952. 被引量:1
10 Arnold 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mtion.Roger Carey & Trevor C.Salmon,Intemational Security in the Moem World.New york City:St.Martin's Press, 1992.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0
1 于维同,王济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调节法的立法问题探究[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3-87. 被引量:3
2 刘昌明.国家安全模式的转型趋向:一种全球化视角的理论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8-154. 被引量:2
3 常庆波,禚宝山.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4-7. 被引量:2
4 刘跃进.国内关于安全是否具有主观性的分歧和争论[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8(2):1-6. 被引量:11
5 吴庆荣.法律上国家安全概念探析[J] .中国法学,2006(4):62-68. 被引量:45
6 吴庆荣.缺陷与完善——我国《国家安全法》立法质量的实证分析[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7(3):9-19. 被引量:6
7 何剑,邱询立.东北亚经济安全机制的构建[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3):12-16. 被引量:2
8 肖晞,于素秋.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J] .东北亚论坛,2008,17(5):41-45. 被引量:4
9 蔡建.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J] .东北亚论坛,2008,17(6):9-14. 被引量:7
10 刘雪颖.浅析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中的美国因素[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1):62-65.
1 饶银华.从均势安全、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J] .襄樊学院学报,2001,22(1):68-71. 被引量:2
2 尹桂云.均势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对亚太地区安全的模式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4. 被引量:1
3 胡文秀.试析国家安全观的衍变[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2):195-200. 被引量:3
4 彭云.小国的均势安全?[J] .世界知识,2008(19):5-5. 被引量:1
5 江贞.论合作安全——东亚地区的橄榄枝[J] .华商,2008(7):34-34.
6 甘培强.从国际安全理论范式看当代中国安全战略选择[J] .学理论,2013(31):56-58.
7 刘艳峰.区域间主义与南海区域安全机制[J] .国际关系研究,2013(6):57-69. 被引量:8
8 黄凤志.东北亚地区均势安全格局探析[J] .现代国际关系,2006(10):6-10. 被引量:14
9 王小侠.论威尔逊的全球主义[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2):67-7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