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管理科学》
1999年第1期10-11,共2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3
-
1曹永栋.知识经济的特征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兼论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西部大开发[J].社科纵横,2001,16(5):11-13. 被引量:1
-
2邓寿鹏.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基础及实证研究——福建、甘肃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总报告[J].管理世界,1996,12(2):120-129. 被引量:29
-
3植草益.产业组织论[M].筑摩书房,1982.. 被引量:4
-
4今井贤一 等.情报与技术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第24号[M].,1970.. 被引量:1
-
5斋藤优.技术开发论--日本的技术开发机制与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46. 被引量:1
-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被引量:2
-
7A·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被引量:2
-
8苏靖.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流动和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9(1):59-61. 被引量:20
-
9武夷山.产业发展中的群集效应——意大利瓷砖业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5):34-35. 被引量:3
-
10曾凡银,冯宗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环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科技导报,2000,18(5):14-1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6
-
1袁开洪,张卫东.创新群集对产业粘性的影响机理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2):79-83. 被引量:4
-
2刘满凤.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特点与创新绩效提高[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102-105. 被引量:4
-
3刘国新,范书琴,李兴文.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2007,20(1):27-30. 被引量:2
-
4常跟应.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兰州中小企业的调查[J].人文地理,2007,22(5):69-71.
-
5李玉,李敬洁.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应用研究[J].农家科技(理论版),2018(2):44-44. 被引量:1
-
6尹西明,李楠,陈万思,陈劲.新中国70年技术创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12):19-34. 被引量:15
-
1颉建新,程海丽.关于企业开展科技与产品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钢科技,2002(2):46-48.
-
2乔辉.关于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J].厂矿科协,1997(2):9-11.
-
3江旅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加速两个根本性转变[J].厂矿科协,1998(2):2-8.
-
4邹以文.宜昌市技术创新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1,8(3):18-19.
-
5乔辉.对技术创新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企业技术进步,1997(7):12-13.
-
6徐鹏航.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技论坛,1996(6):8-13. 被引量:5
-
7马正党.关于搞好国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J].青海经济研究,2000(2):50-51.
-
8徐鹏航.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17(9):52-57.
-
9沈春英.关注我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J].镇江社会科学,2002(4):12-13.
-
10范斌.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初步研究[J].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1997(3):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