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3-76,共14页
Japanes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24
-
1徐显芬.日美经济问题的“政治化”[J].日本问题研究,1999,13(3):1-7. 被引量:1
-
2曹云华.论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依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66-71. 被引量:13
-
3张宝珍.日美经济贸易的摩擦和协调[J].世界经济,1994,17(11):24-31. 被引量:5
-
4余炳雕,胡方.日美经济摩擦的“小宫理论”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6,25(1):1-4. 被引量:5
-
5许梅.试析东盟—日本关系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43-47. 被引量:3
-
6唐永红.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发展态势的定量考察[J].台湾研究,2007(2):19-26. 被引量:6
-
7宋国友.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基于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33-39. 被引量:14
-
8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被引量:2
-
9樊勇明.囯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
10迈克尔.西斯考克斯.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张彦.中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软实力量化评估——基于贸易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2):142-150. 被引量:4
-
2张彦.国际合作中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系和规律探究——以中国—东盟经贸数据为量化分析样本[J].太平洋学报,2015,23(1):32-44. 被引量:8
-
3杨宏恩,孟庆强.市场对接、产业融合与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J].求是学刊,2016,43(4):51-57. 被引量:6
-
4王倩,宋涛,梁宜,邹嘉龄.东盟与大国贸易联系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7,37(6):852-861. 被引量:6
-
5李立民,张越,王杰.OFDI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8(9):76-86. 被引量:12
-
6陈洁,罗春霞,陈元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日本与东盟经贸关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9):85-87. 被引量:1
-
7邹雅文,叶劲松,胡大猛.中国FTA战略对双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发展,2020,20(1):57-66.
-
8高程,王震.大国崛起模式与中国的策略选择——基于大国崛起历史进程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12):4-27. 被引量:13
-
9郑素娟,杨广青,王燕燕.竞争国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东盟出口日本的影响[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11(5):8-15.
-
10张治河,高中一,檀润华,孙丽杰.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思维模式——基于TRIZ的设计[J].科研管理,2022,43(12):54-68. 被引量:9
-
1张鹏,张亚雄.从经济全球化看中美经济相互依存[J].中国经济信息,2002(8):22-23.
-
2王勤.亚太地区经济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发展特点[J].国际经贸探索,1992,8(3):19-22. 被引量:1
-
3连平.当代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若干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世界经济,1987,10(3):26-32. 被引量:1
-
4慕海平,焦福军,谈世中.评南北关系的实质[J].世界经济,1990,13(8):22-27.
-
5刘桂兰.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家面临的挑战[J].国际观察,1995(1):27-30.
-
6世界经济发展的七个特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1999,1(9):20-20.
-
7李海丽,胡志松,李辉,袁汝兵.国内外材料技术预见[J].新材料产业,2009(4):66-70. 被引量:1
-
8侯松岭,喻慧.经济相互依存与中国经济安全[J].贵州社会科学,2005(1):6-9.
-
9麦沛然.国际经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1986(1):34-37.
-
10国际竞争呈现五大特点[J].当代兵团,2002,0(5):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