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先秦两汉“复生”小说的文化蕴涵及影响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依据先秦两汉文献和民间流传的"复生"材料,分析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并从历史文化视野角度,阐述其思想史意义,既在"游心寓目"的好奇心、娱乐性,也反映着鬼神怪异、是非善恶观念,折射出动乱社会现实带给民众的心理阴影,体现着热爱现实,惧怕死亡的情感倾向、民族心理,以及尊重与珍惜生存的"重生"、"恋生"的生命意识。其文学史意义,既在对后代如志怪小说、传奇、戏曲等艺术形式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在肉体复生故事等多种文学因素影响基础上,衍生了"化鸳鸯"、"化蝶"、"化鹤"、"离魂"、"望夫石"之类"复生"模式。剖析了此类现象形成的深层民族心理机制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作者 裴登峰
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9,16,共6页 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伏俊琏.战国早期的志怪小说[N].光明日报.2005(006) 被引量:1
  • 2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 插图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0.
  • 3沈颂金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867.
  • 4(清)钱大昕著,陈文和,孙显军校点..十驾斋养新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73.
  • 5黄晖 撰.论衡校释[M]. 中华书局, 1990 被引量:1
  • 6(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