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归属、认同与转换:对遗产与族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今天强调遗产保护与"申遗"热的情境之下,遗产与族群的关系也随之成为了学界讨论与批评的焦点。归属于某一特定族群的遗产,不仅是该族群认同的依据,更是维系族群内部成员关系的纽带,然而,如今,当族群遗产不可避免的与国家甚至全球体系遭遇后,遗产的归属问题、文化价值问题等均受到这些强大力量的挑战,针对由此而引发的问题,文章特别强调了族群遗产向"家园遗产"的回归。
作者
郑向春
机构地区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系 云南昆明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12年第2期50-59,共10页
Cultural Heritage
关键词
遗产
族群
归属
认同
转换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4
1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208.
被引量:1
2
兰林友.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26-31.
被引量:56
3
Anthony D.Smith. Structure and Persistence of ethnic[A].Oxford:Blackwell Publish Ltd,1997.12.
被引量:1
4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Scupin, Raymo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Global Perspective[A]. Four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C].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2000.
被引量:1
2
Hutchinson, John and Anthony D. Smith(ed. ) . Ethnicit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被引量:1
3
Guibernau, Montserrat and John Rex(ed. ) . The Ethnicity Reade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Migration[M]. Cambridget Polity Press,1997.
被引量:1
4
Ferraro, G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 Applied Perspective[M]. Fourth Edition . Belmont, CA : Wadsword/ThomsonLearning. 2001.
被引量:1
5
Levinson, David. Ethnic Groups Worldwide: A Ready Reference Handbook [M]. Phoenix, Arizona: The Oryx Press, 1998.
被引量:1
6
Dwyer, Denis and David Drakakis-Smith(ed. ). Ethnicity and Development :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M].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1996.
被引量:1
7
H. Eriksen, Thomas. Ethnieity and Nationalism[M]. London:Pluto Press. 1993.
被引量:1
8
Sollers, Werner(ed. ) . Theories of Ethnicity:A Classical Reader[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被引量:1
9
Barnard, Alan and Jonathan Spencer(ed. ) .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6.
被引量:1
10
Kottak, Conrad Phillip.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M]. Sixth Edition . New York: McGraw-hill.199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5
1
韦浩明.
花山族群认同现状的人类学思考[J]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1):75-79.
被引量:3
2
王东明.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89-97.
被引量:30
3
吕俊彪.
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05(3):64-71.
被引量:9
4
周典恩.
中文语境里“民族”与“族群”混淆原因解析[J]
.广西民族研究,2006(1):50-54.
被引量:2
5
廖杨,覃卫国.
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14-22.
被引量:10
6
唐胡浩.
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5):95-99.
被引量:5
7
张敬忠.
试论地方志与族群认同的关系[J]
.中国地方志,2007(6):16-18.
被引量:4
8
满丁华.
从祝著节看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巴马布努瑶祝著节为个案[J]
.河池学院学报,2008,28(3):108-111.
被引量:3
9
廖杨.
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析[J]
.广西民族研究,2008(2):29-38.
被引量:13
10
罗红.
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08(3):1-5.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10
1
张子雨.英国的灵魂在乡村中国的乡愁哪里寻?[EB/OL].央广网,http://country.cnr.cn/focus/20151024/.
被引量:1
2
韩洁,高立.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保护传统村落[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5/01/c-133303073.htm.
被引量:1
3
吴在平,刘雪杭.寻找“唐山过台湾”的踪迹[EB/OL].人民网.http://tw.people.com.en/n/2013/0628/e14657-22003762.html.
被引量:1
4
王卉.古村落保护留住文化之根[EB/OL].求是,http://www.qstheory.cn/cuhure/2015-03/20/c_l114705127.htm.
被引量:1
5
习近平.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rn/politics/2015一01/21/e一1114082460.htm.
被引量:1
6
李珊珊.让传统村落保得住,活起来[N].中国文化报.2012—06—21.
被引量:1
7
[日]山下晋司.旅游文化学[M].孙洁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被引量:1
8
单霁翔.
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上)[J]
.中国名城,2011(3):4-10.
被引量:11
9
朱定波.
彰显血缘关系的闽台同名村[J]
.政协天地,2013(4):56-57.
被引量:2
10
兰林友.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26-31.
被引量:56
引证文献
2
1
吴应其.
价值·问题·对策:涉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J]
.农业考古,2016,0(4):260-264.
被引量:4
2
王春杰.
遗产归属与族群认同:对遗产与族群关系的分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2-73.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王伟武,王智伟.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规划师》论丛,2020(1):281-287.
被引量:1
2
王国栋.
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进展[J]
.闽江学院学报,2018,39(3):46-54.
被引量:14
3
赵龙,李渊,李润妍.
空间视阈下移民聚落社群重构的内隐性及形态特征研究——以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华侨聚落为例[J]
.世界建筑,2023(6):38-44.
4
鲁可荣.
两岸融合发展中涉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传承及价值重塑研究[J]
.台湾研究,2024(4):102-110.
1
郑向春.
NIMBY:当族群遗产遭遇国家与世界[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66-70.
2
卫一乐.
一座神庙引发的柬泰冲突[J]
.看世界,2011(5):30-31.
3
彭兆荣,林雅嫱.
遗产的解释[J]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3-18.
被引量:20
4
彭兆荣,龚坚.
口头遗产与文化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为例[J]
.民族文学研究,2009,27(2):119-123.
被引量:11
5
彭兆荣,龚坚.
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以“畲族小说歌”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51-58.
被引量:12
6
彭兆荣.
家园遗产:现代遗产学的人类学视野[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73-78.
被引量:17
7
王力.
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J]
.探索,2007(5):84-88.
被引量:2
8
张颖.
文化遗产关键词:丹[J]
.民族艺术,2015(1):63-70.
被引量:5
9
彭兆荣.
旅游消费:家园遗产中“看不见的手”[J]
.社会科学战线,2008(7):142-148.
被引量:8
10
尹巧丽.
谈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归属问题[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0(14):195-195.
文化遗产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