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戏曲改革是贯串整个中国当代戏曲史的一根主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改有其不同的历史使命、社会内容与时代特征。建国初的戏曲改革是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展开的,旨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但其真实用意是将戏曲中的历史剧与权力的关系从讽喻批判转为歌颂和宣传服务,所以,此次戏改对于当时如何重塑国家建设理想,如何改革政治文化体制,如何再造民众社会生活及其道德伦理观念等,均具有标志性和寓言式的涵义,是一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政府行为。由于对权威话语通过戏改构建意识形态话语的目的与意图出现了机械教条和庸俗化的理解,使得在编创新的历史剧和演义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反历史主义的倾向,即以“纯然主观的表现方式”[1]过于急切和直接地配合政治或政策宣传,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对戏改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而受到了广泛而强烈、甚至有点过激的批判。
出处
《粤海风》
2007年第2期37-41,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