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群众史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使其成为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作者
王彩凤
上官凤
机构地区
伊春职业学院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6,共2页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关键词
“三个代表”
生产力
社会有机体
群众史观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17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被引量:3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49.
被引量:64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被引量:533
4
何毅亭主编..光辉的历程 庄严的使命 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辅导[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1:220.
共引文献
617
1
孟宪平.
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和实践尺度[J]
.行政与法,2007(12):46-48.
2
姚建军.
毛泽东调动人民积极性思想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6):34-37.
3
伍银峰.
试论胡锦涛对邓小平荣辱观的坚持和发展[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8-11.
4
宋一.
把握四个关键 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29(1):8-11.
5
宋一.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J]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6):32-34.
6
林志,张震.
试论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依据及其现实必要性[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5):109-112.
被引量:1
7
杨秋凤.
论抗战时期党的廉政建设及其现实意义[J]
.求实,2006(z2):35-36.
8
岳从欣.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J]
.求实,2006(z3):56-57.
9
陈军.
论工具理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76-80.
被引量:1
10
黄志恒.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者[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4):13-15.
同被引文献
31
1
陈祖华.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合理选择[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1):99-102.
被引量:1
2
戴晓娟.
“三个代表”是唯物史观在21世纪的创新[J]
.社会主义研究,2002(3):58-60.
被引量:1
3
李君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J]
.探求,2004(2):4-11.
被引量:2
4
李今朝.
“三个代表”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5):9-11.
被引量:1
5
王力,阎红.
论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基础[J]
.理论探讨,2004(5):107-109.
被引量:1
6
李德全,余其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17-23.
被引量:1
7
张渝政.
“三个代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J]
.求实,2004(10):13-16.
被引量:3
8
张西明.
中国先进文化的力量来自何处——兼论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作用[J]
.东南学术,2004(6):4-11.
被引量:1
9
黄根喜.
“三个代表”思想与唯物史观[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5):9-10.
被引量:1
10
杨放,王健.
“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17(6):16-1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李海春,张冰,刘宪敏.
“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循环群的统一[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1-3.
2
郭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38-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迟成勇.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学底蕴[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7(3):46-49.
被引量:2
1
王菠.
创新——唯物史观发展的生命力[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6(2):60-62.
2
杨正群.
论“三个代表”对唯物史观发展的贡献[J]
.时代教育,2008(7):76-76.
3
秦文志.
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J]
.社会科学研究,2004(4):1-4.
4
傅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9(9):38-39.
5
方雪利.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兼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
.长治学院学报,2005,22(3):15-16.
6
袁银传.
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1):133-137.
7
王克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具体化浅议[J]
.社科纵横,2001,16(4):29-29.
8
戚雯泾.
唯物史观的大众化思考[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15):76-77.
9
罗金成.
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变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J]
.零陵学院学报,2005,26(3X):1-4.
被引量:2
10
乔瑞金,李瑞艳.
试论安德森的“类型学”唯物史观思想及其意义[J]
.哲学研究,2011(7):31-37.
被引量:1
理论探讨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