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手段和方向的多元化,微生物在提高茶叶产量、防治茶树病虫害、进行茶叶贮藏保鲜和提高成品茶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深入研究。本文就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类鉴定及胞外酶特性、茶园根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胞外酶活性、微生物菌剂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微生物在茶叶生产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作者
胥伟
齐桂年
陈应娟
齐兰兰
机构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
出处
《福建茶叶》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Tea in Fujian
关键词
茶叶
微生物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0
参考文献
42
共引文献
861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42
1
张忠,齐桂年,李静,巩发永,李正涛,胡建平.
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15-2516.
被引量:12
2
邓欣,刘红艳,谭济才,陈辉玲,孙少华.
不同种植年限有机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比较[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1):53-56.
被引量:25
3
周红杰,李家华,甘月明,赵龙飞,韩俊,李国生,陶勇,姜子芳.
普洱茶渥堆过程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
.茶苑,2004(1):6-8.
被引量:40
4
赵和涛.
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微生物消长变化及对茶品质的影响[J]
.湖南微生物学通讯,1991(2):41-43.
被引量:9
5
吴平.
微生物钟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研究兼论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的“六堡茶”〈一〉[J]
.广东茶业,2007(2):12-14.
被引量:19
6
田永辉.
不同基因型茶树根际微生物动态及根际效应[J]
.贵州茶叶,2000,28(1):35-37.
被引量:5
7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宋姗,安文杰.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4):300-306.
被引量:86
8
杨抚林,邓放明,赵玲艳,夏岩石.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优势菌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2005(1):4-7.
被引量:53
9
梁慧玲,董尚胜.
茶园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J]
.茶叶,2001,27(4):3-5.
被引量:20
10
温琼英.
茯砖茶中优势菌的种名鉴定[J]
.中国茶叶,1990,12(6):2-3.
被引量:43
二级参考文献
230
1
肖润林,彭晚霞,宋同清,王久荣,夏艳珺,汤宇.
稻草覆盖对红壤丘陵茶园的生态调控效应[J]
.生态学杂志,2006,25(5):507-511.
被引量:32
2
刘芷宇.
根际动态及其效应的研究[J]
.世界农业,1987(8):39-41.
被引量:7
3
温琼英,刘素纯.
黑茶渥堆(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10-16.
被引量:67
4
温琼英,刘素纯.
茯砖茶发花中优势菌的演变规律[J]
.茶叶科学,1991,11(S1):56-62.
被引量:57
5
王增盛,谭湖伟,张莹,施玲.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69-75.
被引量:31
6
刘仲华,黄建安,王增盛,施兆鹏.
茯砖茶加工中色素物质的变化与色泽品质的形成[J]
.茶叶科学,1991,11(S1):76-80.
被引量:37
7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81-86.
被引量:66
8
李为,余龙江,周蓬蓬,杨娟,章程,袁道先.
西南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生态作用的初步研究——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12-114.
被引量:24
9
徐惠风,刘兴土,白军红.
长白山沟谷湿地乌拉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动态及环境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15-117.
被引量:54
10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朱平,任军,彭畅,梁成华.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34-1338.
被引量:74
共引文献
861
1
魏担,吴清华,刘钰萍,唐雪梅,任超翔,陈江,裴瑾.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厚朴“发汗”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特征[J]
.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4):5405-5412.
被引量:9
2
龚受基,滕翠琴,曹惠怡,张均伟,谢加仕,蒙彦妃.
冠突散囊菌对夏秋绿茶发酵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20,45(1):134-140.
被引量:8
3
李雪玲,陈华红,王建文,王波,周红杰.
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20,45(1):121-127.
被引量:7
4
张修宝,龚雪,王翔,刘源,杨勇胜.
茶叶微生物污染研究进展[J]
.贵茶,2023(2):4-13.
5
马驰宇,刘惠芳,姚键梅,陈瑶.
茶轮斑病的研究进展[J]
.贵茶,2022(3):11-23.
被引量:1
6
彭翠珍,刘川,李晚谊.
云南普洱茶人工接种发酵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51-355.
被引量:13
7
宁心哲,韩瑞宏,白淑兰,韩胜利,邵东华.
菌类抑制剂在菌根际土壤真菌与放线菌分离中的应用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55-59.
被引量:3
8
张良,李宗珍,张宿义,许德富,刘光烨.
泸州古酿酒作坊空气曲霉菌初步研究[J]
.酿酒,2009,36(2):35-37.
被引量:6
9
黄双凤,方寒寒,朱旗.
微生物与黑毛茶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现状[J]
.福建茶叶,2009,32(2):10-11.
被引量:3
10
辛健康,汪运珊,冷攀梅.
抗酸铝微生物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19-2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9
1
王增盛,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温琼英,周兴长,朱尚同.
论茯砖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J]
.茶叶科学,1991,11(S1):49-55.
被引量:50
2
侯冬岩,回瑞华,刘晓媛,唐蕊,朱永强.
红茶茶多酚及抗氧化性能测定[J]
.食品科学,2005,26(8):367-370.
被引量:36
3
朱佳廷,哈益明,刘春泉,周洪杰,余刚,张德权.
茶叶辐照杀菌工艺标准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6,34(5):141-144.
被引量:9
4
徐文峰,廖晓玲.
邻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汤中的咖啡因[J]
.分析试验室,2006,25(11):96-99.
被引量:6
5
倪君,须海荣.
茶叶氨基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茶叶,2007,33(2):63-66.
被引量:27
6
廖奇伟,吴章安,谌剑雄,曾凡文.
安化千两茶[J]
.茶叶通讯,2007,34(2):37-39.
被引量:5
7
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5-135.
被引量:74
8
陈杖洲.
茶之瑰宝——千两茶[J]
.茶叶通讯,2007,34(3):36-38.
被引量:2
9
梁名志,孙荣琴.普洱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C].见:蔡新主编.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21~128
被引量:13
10
杨巍.
普洱茶滋味成分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3(3):225-230.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3
1
陈亮,陈静萍,李文革,彭玲,胡蝶,王克勤.
γ辐照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152-154.
被引量:4
2
胡蝶,王克勤,刘仲华,武小芬,陈静萍,刘素纯.
^(60)Co-γ辐照对安化黑茶“千两茶”品质与功能成分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2014,30(3):127-131.
被引量:5
3
王晓,梁少茹.
信阳红茶发展现状分析[J]
.广东茶业,2020(4):5-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
1
胡蝶,王克勤,刘仲华,武小芬,陈静萍,刘素纯.
^(60)Co-γ辐照对安化黑茶“千两茶”品质与功能成分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2014,30(3):127-131.
被引量:5
2
罗志平,孟兰贞,徐远芳,张祺玲,彭玲.
^(60)Co-γ辐照对茶花蜂花粉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J]
.食品与机械,2015,31(3):150-153.
被引量:12
3
黄艳,刘菲,孙威江.
白茶产品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2015(6):5-9.
被引量:22
4
陈雄,方宣启,戴璇,陈铁壁,刘小文,李文艺.
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黑茶中5种重金属元素及15种稀土元素[J]
.食品与机械,2016,32(8):55-57.
被引量:10
5
李永迪,张贻杨,彭忠,谭斌,林海燕.
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茯砖茶和千两茶差异性品质成分[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11):4382-4387.
被引量:22
6
刘洪,胡蝶.
^(60)Co-γ辐照对湘尖茶品质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17(2):90-93.
被引量:2
7
宋琪,庸安磊,秦祖海.
信阳红茶采制技术[J]
.种业导刊,2023(2):45-48.
8
京舒婷,京舒娉,曾凡红,罗蔚苗.
电子鼻技术在茶叶辐照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23,59(2):134-138.
9
刘其升,何明维,王霄然,石震,汪小钢.
辐照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2023(2):62-67.
1
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谢明.
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
.昆虫知识,2000,37(2):65-74.
被引量:122
2
许怀萍.
印楝质植物源农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J]
.农技服务,2008,25(3):36-37.
3
李建萍.
我国80年代花生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展望[J]
.农牧情报研究,1992(2):29-35.
被引量:4
4
陈亿毅,张银海.
我省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与应用的进展及展望[J]
.湖北农业科学,1996,35(S1):8-11.
被引量:2
5
贺爱国,彭福元,肖苏林,罗连光,李向荣,朱校奇.
稀土在作物上应用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07(3):97-99.
被引量:13
6
宫阿都,何毓蓉.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23(2):18-20.
被引量:10
7
李亮,张翔,毛家伟,司贤宗,李国平,范艺宽,张佩佳.
生物有机肥在烟草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8):47-52.
被引量:28
8
戴惠学,胡俏强,陈舜权.
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27(4):44-48.
被引量:4
9
王小英,庄雪岚.
近代茶叶科学技术的进展[J]
.福建茶叶,1989(4):2-10.
被引量:1
10
茶叶科学第28卷总目录[J]
.茶叶科学,2008,28(6):467-468.
福建茶叶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