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共1页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81
-
1粟丹.从款约的发展看侗族法文化的变迁[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6):73-78. 被引量:10
-
2周尚君.乡村治理的法律规制及其限度——兼以云南德宏某村“村规民约”为参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6):79-84. 被引量:3
-
3程雅群,景志明.彝族习惯法中的祖先崇拜因素刍论——以伤害耳罪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25-28. 被引量:3
-
4李丽.论社会中个人应有的法治精神[J].政治与法律,2000(6):9-11. 被引量:3
-
5陈锐.凯尔逊的“纯粹法”理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3):15-26. 被引量:3
-
6孙国华,杨思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J].党政干部学刊,2003(4):4-5. 被引量:3
-
7杜宴林,张文显.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J].金陵法律评论,2001(1):81-90. 被引量:18
-
8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1):1-30. 被引量:37
-
9范忠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J].现代法学,1999,21(2):24-31. 被引量:17
-
10郑强.美国后现代法理学概观[J].环球法律评论,2000,22(2):44-53.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40
-
1于鑫.现代法治社会民间法功能再反思[J].民间法,2023(1):308-321.
-
2吴安新,张磊.民间法之私法渊源地位探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J].民族艺术研究,2012,25(1):109-112. 被引量:1
-
3谢冬慧.法理学30年学术史之考证——兼谈《知识之学与思想之学》一文“四大缺陷论”[J].东方法学,2010(5):112-122. 被引量:3
-
4凌斌.中国法学30年:主导作品与主导作者[J].法学,2009(6):15-38. 被引量:26
-
5蒋传光,王逸飞.新中国60年法学研究与法制建设的互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6):94-107. 被引量:4
-
6林群丰.不道德的背反:论法治本土资源论与道德理性之博弈[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19-23.
-
7韩思阳.法理学还要与部门法学疏离多久——以桑本谦先生的法律解释理论为分析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1):21-26. 被引量:4
-
8焦宝乾.对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宏观反思——背景、问题及展望[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16(4):116-125. 被引量:12
-
9张晓萍.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10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9-58. 被引量:3
-
10李亮.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民间法——以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为素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4):52-59. 被引量:8
-
1略论如何记述政治体制改革[J].沧桑,2013(2):212-212.
-
2姚力文.抓住这个“中心”[J].瞭望,1991(43):19-19.
-
3黄劭邦.实事求是是克服“左”和右的根本方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8(1):10-14.
-
4杨正刚.论法与真理的内在统一性[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4(z1):56-57.
-
5王忻亚.关于法的阶级性问题[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8.
-
6王伟标,李鹏展.论信息化与社区警务[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3):40-42. 被引量:1
-
7孙丽娜.《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6):76-78. 被引量:1
-
8胡舟.浅谈行为艺术在中国之现状[J].群文天地,2008(9):44-46.
-
9声音[J].国家人文历史,2011(3):15-15.
-
10邵燕祥.一个关键词——关于“可杀可不杀”[J].民主,2001,0(9):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