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初社会的繁荣昌盛,只是一种表象,一种相对于战乱和朝代更替期间社会混乱、经济凋零、民不聊生状况而存在的暂时稳定状态,如果从深层次去看待问题,那么这种“繁荣”的现象并不是社会制度本身的“优越”所造成的繁荣。从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步形成,并从秦始皇开始确立的封建社会制度,到清朝时“已处于即将走完它的漫漫历史长途的阶段,其腐烂衰朽已达到非垮不可的地步。”[1]而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只不过是封建社会即将衰亡的回光返照而已。在所谓的“繁盛”背后,是难以言喻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间各个阶层的对抗,有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中反清势力与清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有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剥削与反剥削的矛盾,有统治阶级中满族官僚与汉官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无法得到调和和解决。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的是18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虽然吴敬梓把故事安排在明代,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却是清代前期,特别是康、乾时代的社会现实,这是独属于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短暂的“繁荣”。功名富贵本并不单单只是纯粹的利禄,它曾带有伦理和信仰的色彩,效忠皇帝、忠于国家与获取功名富贵是相互吻合的。但在吴敬梓生活的那个时代,封建制度早已走过了它的青年和壮年,已经到了垂死的阶段,一切都在散发着末世所特有的陈腐、破旧的气息。伦理和信仰日趋颓侵,内在的建功立业的意蕴已剥落殆尽,徒有外在的利己主义的空壳。
出处
《雨露风》
2023年第3期71-74,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