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比较改良式体外测量法和传统测量法在血液肿瘤患儿PICC置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行PICC置管患儿 474例,采用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传统测量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采用改良式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所有病人均采用规范化体位,进行胸部X线定位,以导管尖端位于第7胸椎处为标准,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对儿童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结果:两种不同测量方法对超声引导下放置PICC导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传统测量方法(1次穿刺成功176例,占73.9%;2次穿刺成功41例,占17.2%;3次穿刺成功20例,占8.4%,4次及以上1例,占0.4%);改良式体外测量法(1次穿刺成功162例,占68.6%;2次穿刺成功45例,占19.1%;3次穿刺成功20例,占8.5%,4次及以上9例,占3.8%)。但采用传统方法测量的患儿在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为54.6%(测量误差<0.5cm的108例,占45.4%;0.5-1cm的80例,占33.6%;1-2cm的44例,占18.5%,≥2cm的6例,占2.5%),改良式体外测量法的患儿其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为43.6%(测量误差<0.5cm的135例,占56.4%;0.5-1cm的49例,占20.8%;1-2cm的52例,占22%,≥2cm的2例,占0.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体外测量方法对患儿放置PICC都是安全有效的,与导管尖端异位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身高、皮下脂肪厚度等。改良式体位测量的方法相较于传统测量方式,更适合血液肿瘤患儿这一特殊群体,改良后的测量方法减少了病人置管过程中因尖端过深或过浅而导致的调整次数,减少了患儿置管过程中的不适,减少了病人因导管长度调整导致的反复拍摄胸片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