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译名“马克思”看汉字文化之魅力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马克思的众多中译名中,译名“马克思”之所以深入人心,广为中国人所接受,离不开语言雅致传神而耐人寻味,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马”既与中国姓氏相连,也与“老马识途”暗合;“克思”义涉双关,既意味着对前人思想有所批判与扬弃,也意味着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透过译名“马克思”,一位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之中。
作者 张腾宇
出处 《汉字文化》 2023年第20期151-153,共3页 Sinogram Culture
基金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成语典故研究”(编号:ZZSIT21027)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读物研究”(编号:YJ2021-68)的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6

  • 1唐春元.马克思中译名略考[J].社会科学(甘肃),1983(2):11-11. 被引量:3
  • 2[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被引量:1
  •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0,248. 被引量:2
  • 4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22. 被引量:1
  • 5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被引量:48
  • 6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626-627. 被引量:5

共引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