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时期,“时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制度层面,人们通过“授时”等行为构筑起一种循环有常的时序制度,用以组织社会生活;在伦理层面,对这种时序制度是否遵从,构成“时”与“不时”的价值判断,成为《诗》《书》等西周文献中的一种重要话语方式。作为最早的史传文献,《春秋》以四时时序构建叙事框架,以“时”或“不时”作为记事原则,用以传达特定的价值判断。这种书写方式体现出中国早期修辞传统中伦理性、政治性的特质,对后世的文艺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周代叙事话语的不断积累,“时”从实在的时间制度演化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并成为“是”字的字源,最终决定了汉语的价值表述方式。
出处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3-40,共18页
Literry Anthropology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