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晋南朝时期狐的形象转变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狐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两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狐狸是瑞兽,狐狸拥有拟人化特征。至魏晋南北朝,文献可见狐狸具有了人的外形,但形象日益被丑化。由于胡族入侵,江南民众对狐狸的态度转变为警戒与厌恶。两晋以后,狐成为胡人在自然界的映射。总之,汉晋南朝时期,长江流域成为狐怪故事的渊薮,狐狸的文化形象也随着狐怪故事的涌现而不断转变。这一发展轨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动物以及妖怪鬼神认知的转变,也体现了人类生存空间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作者 姚秀敏
出处 《长江文史论丛》 2022年第1期84-96,共1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刘怡..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西北大学,2021:
  • 2姚立江,潘兰香著..人文动物 动物符号与中国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83.
  • 3(日)伊滕清司著..中国的神兽与恶鬼 《山海经》的世界 增补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96.
  • 4山民著..狐狸信仰之谜[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227.
  • 5李建国著..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95.
  • 6(日)吉野裕子著,井上聪等译..神秘的狐狸 阴阳五行与狐崇拜[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65.
  • 7(英)胡司德著..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231.
  • 8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J].西域研究,2003(4):91-97. 被引量:18
  • 9徐瑞..中国古代九尾狐形象流变研究[D].山东大学,2020:
  • 10王守亮.唐前瑞狐文化的演变与兴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1):50-54.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14

  • 1本社.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被引量:3
  • 2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8. 被引量:18
  • 3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被引量:109
  • 4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2.. 被引量:15
  • 5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被引量:20
  • 6安居香山 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被引量:59
  •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被引量:1071
  • 8郭璞.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被引量:18
  • 9李炳海.从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国古代的狐图腾与狐意象[J].学术月刊,1993(12):72-78. 被引量:2
  • 10李防.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9:365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