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怀念与憧憬:青春书写中的时间意味——从三部长篇小说中的青年形象谈起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的精神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意味。文学作品对青年形象的塑造,既与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有关,也内在地受到时代语境、思想文化和社会形势的复杂影响。在近些年的长篇小说中,路内、冯唐、鲁敏、徐则臣、绿妖、张悦然、郝景芳等作家塑造了一系列青年形象,着重于讲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轨迹。在这些作品中,怀念和憧憬是他们进入"青春"的主要方式,这不仅关联着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回溯、整理和思考,也关系到他们如何通往现实和参与现实。这构成了青春书写中独特的时间意味,影响和参与着青年群体的情感发生和表达。
作者 李保森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百家评论》 2021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9

  • 1董之林.论青春体小说——50年代小说艺术类型之一[J].文学评论,1998(2):27-38. 被引量:21
  • 2阿莱达·阿斯曼.《回忆有多真实?》.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第65-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被引量:3
  • 3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07,第9页. 被引量:4
  • 4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被引量:6
  • 5陈晓明.《跋:记忆与幻想的极限》,见林白.《致命的飞翔》,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358页. 被引量:2
  • 6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杨武能主编,张荣昌译.河北教青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5,355-356,438,498,499页. 被引量:2
  • 7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杨武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426页,第426页.第426页,第429页,第429页. 被引量:2
  • 8张爱玲.《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见《张爱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56页. 被引量:11
  • 9[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被引量:12
  • 10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7-289页,第293-326页. 被引量:2

共引文献4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