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異問題是先秦諸子較爲普遍關注的思想話題,《墨經》中論同異有着科學方法論的意義,也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維特徵;以惠施爲代表的名家更多是從純形式的名相分析與思辨的角度來論同異。莊子視惠施同異分析爲“勞神”而且無意義的思辨,認爲萬物的差别只具有相對性,是主觀的,以道觀之,天地是一體並生的。荀子視惠施名辯爲有害的詭辯,他把同異看作是正名、名實相符的重要方法。《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均從同異的角度來論禮樂,認爲樂主和同、禮主别異。儒家、道家都講大同之道,儒家大同更多從社會的角度講大道運行的公而無私,道家講大同更多從天地自然的角度講没有分别相的萬物一體。在先秦,同異問題關聯着境界論、修養論、禮樂論、政教論。寬泛意義上的同異問題,與中國哲學史上的“和同”“一多”“公私”等重要話題是貫通的,在今天仍有着重要思想價值。
基金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同思想與近現代儒學的轉化創新研究”(17BZX06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