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时态助词“将”的意义浅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根据句法格式及"将"、动词、趋向补语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对"将"的两种时态意义及语法功能进行了研究。
作者
谢晓晖
机构地区
广东科技学院
出处
《科技信息》
2012年第22期143-143,共1页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关键词
时态助词
“将”
意义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7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徐姗姗.
《儿女英雄传》中“将”的虚词用法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2):158-159.
被引量:3
2
王国栓.
“动+将+趋”式中“将”的性质[J]
.语文研究,2004(3):34-38.
被引量:9
3
岳立静.
从《醒世姻缘传》看近代汉语助词“将”的语法功能[J]
.语言科学,2008,7(6):590-598.
被引量:6
4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50
5
曹广顺著..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185.
6
钟兆华.
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J]
.语言研究,1995,15(1):81-88.
被引量:11
7
刘坚等编..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348.
8
鲜丽霞.
《拍案惊奇》中的动态助词“将”[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2(1):48-50.
被引量:6
9
王森.
《金瓶梅词话》里动词的态[J]
.古汉语研究,1994(3):20-27.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7
1
何融.
汉语动词词尾“将”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1(1):129-137.
被引量:1
2
龚千炎.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J]
.语文研究,1994(1):27-31.
被引量:13
3
杨德峰.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J]
.语言研究,2002,22(2):78-84.
被引量:5
4
陈刚.试论“动一了一趋”式和“动一将一趋”式[J].中国语文,1987,(4).
被引量:1
5
曹广顺.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J].中国语文,1990,(2).
被引量:2
6
马文忠.大同方言的动趋式.中国语文,1986,(6).
被引量:1
7
陈刚.试论“动—了—趋”式和“动—将—趋”式[J].中国语文,1987,(4).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577
1
陈勇,魏佳芸.
“一头……一头……”的构式化历程、诱因及机制[J]
.语言与翻译,2021(2):9-13.
被引量:2
2
史文磊.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东方语言学,2021(1):25-54.
3
邵琛欣.
汉语工具介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类型学意义[J]
.语言学论丛,2019(2):17-47.
4
叶雯雯,李小军.
“等”“待”连词用法探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1):179-189.
5
姜南.
古汉语“所V”结构的转型发展[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1):139-149.
6
景高娃.
新乡方言的完结体标记“罢”及其语法化路径——兼论完结>经历的扩展[J]
.语言研究集刊,2022(1):262-279.
7
刘一梦.
“花呗”诱发的“呗”系列词演化研究[J]
.语言研究集刊,2021(1):120-132.
8
张海峰.
晋语时制标记“嗓”的功能及特点考察[J]
.绥化学院学报,2023,43(11):68-70.
9
艾朝阳,陈荣素.
论汉语“(大)约”的客体化与边界化[J]
.外国语,2021,44(1):76-90.
10
张静.
“借故”的连词化历程及其复句类属[J]
.华中学术,2023(1):190-198.
1
高秦燕,牛宝玲.
浅析情态动词的时态意义[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1(4):366-368.
被引量:1
2
张言军.
副词“已经”的主观情态功能考察[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87-91.
3
丁大.
日语定语从句中谓语的时态[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1):10-13.
被引量:2
4
刘翠兰.
英语词汇的时态意义[J]
.山东外语教学,1994,15(3):100-102.
5
吴大纲.
日语动词的时态和范畴意义[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2):22-26.
被引量:2
6
徐义云.
“be+介词短语”的时态意义和修辞作用[J]
.当代外语研究,2006(7):52-53.
7
马路.
德语过去时可能的双重时态意义及其他[J]
.现代外语,1985,8(3):20-24.
8
陈一民.
遭遇动词——“有”的另类用法[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1):25-27.
被引量:3
9
马桂琪.
德语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J]
.现代外语,1985,8(1):50-55.
10
孙鸿仁,桂扬清.
英语虚拟语式探讨:从时态意义看虚拟语式类型[J]
.外国语,1996,19(2):68-71.
被引量:13
科技信息
2012年 第2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