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种质创新是玉米育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拓宽改良本地玉米种质是长期以来的有效策略。美国玉米种质历来是我们研究利用的重点,其过程久远,各个阶段引进种质形式不同,利用方式不同,但均对当时我国玉米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要评述了每个阶段引进美国种质的遗传特性、杂优模式及利用方式,并对当前存在问题和利用前瞻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
崔爱民
张久刚
张虎
单皓
丁锐钦
机构地区
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
出处
《陕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97-99,共3页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
美国种质
种质创新
自交系
杂交种
杂交模式
研究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69
同被引文献
83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8
1
佟屏亚.
20世纪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历程和成就[J]
.中国科技史料,2001,22(2):113-127.
被引量:32
2
石雷.
美国商业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北京农业,2007(26):10-13.
被引量:12
3
何代元,周联东,刘经纬,何琴.
浅淡美国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09(4):5-7.
被引量:9
4
孙发明,岳尧海,焦仁海,刘兴贰,徐艳荣.
78599选系及其衍生系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种子科技,2008,26(2):34-37.
被引量:12
5
王永普,王振华,张新,亢伟民.
浅谈玉米外来种质的利用[J]
.种子,1995,14(1):30-32.
被引量:8
6
张世煌,徐伟平,李明顺,李新海,徐家舜.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玉米科学,2008,16(6):1-5.
被引量:99
7
张前进,陈彦惠,王振华,张新,张世煌,李明顺,魏昕.
4个CIMMYT玉米群体不同轮次的一般配合力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8,37(11):24-28.
被引量:1
8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1-220.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穆祥桐.
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J]
.中国科技史杂志,1987,22(4):22-27.
被引量:6
2
焦仁海,刘兴贰,孙发明,张志军,齐瑞,高智明.
浅谈78599种质杂种优势模式[J]
.玉米科学,2004,12(3):52-54.
被引量:24
3
高翔,祝云芳,孙章和,赵晓燕,徐燕,彭忠华,沈建华,陈泽辉.
Lan杂优群Mo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种子,2005,24(2):75-77.
被引量:6
4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0-123.
被引量:28
5
刘志新,张喜华,江丹,高波.
CIMMYT玉米群体材料在东北春玉米区利用价值评价[J]
.杂粮作物,2005,25(2):63-66.
被引量:6
6
张永林,金益,王振华,王云生,王殊华.
玉米轮回选择中不同轮次自交系配合力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6(3):226-230.
被引量:3
7
刘兴贰,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曹宏丽.
玉米自交系吉853的应用和改良[J]
.吉林农业科学,2005,30(5):13-16.
被引量:10
8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被引量:70
9
孙发明,刘兴贰,徐艳荣,焦仁海,任军,谢丽娜.
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应用与创新[J]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24-27.
被引量:6
10
焦仁海,王绍萍,孙发明,刘文国,刘兴贰,徐艳荣.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的分析与归纳[J]
.玉米科学,2006,14(1):21-25.
被引量:25
共引文献
169
1
张新,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
14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8):27-31.
被引量:8
2
代秀云,王薪淇,吴凤新,周小辉,何欢,岳尧海,高嵩,孟令聪,侯国生,焦仁海.
国外玉米杂交种在我国育种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科学,2024,49(3):1-4.
3
郭庆海.
中国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J]
.玉米科学,2010,18(1):139-145.
被引量:70
4
马俊峰,刘天学,董朋飞,职承斌,李潮海.
浚单20不同密度群体冠层微生境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2):54-58.
被引量:6
5
卢振宇,李明顺,谢振江,谢传晓,李新海,李炳华,张世煌.
我国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变化趋势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13-17.
被引量:8
6
李继竹,王勇,于维,衣洪坤,吴景彬,郭琦,杨伟光.
美国玉米种质对北方Reid群改良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23-26.
被引量:13
7
任纬,张长春,严康,杨旭东.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探讨[J]
.玉米科学,2010,18(5):39-41.
被引量:10
8
王亮,周旭梅,景希强,张宝石,李晓辉.
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杂种优势比较[J]
.玉米科学,2010,18(3):47-52.
被引量:2
9
慈晓科,张世煌,张德贵,李新海,白丽,茹高林,卢振宇,董树亭,李明顺.
不同密度下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关系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6):69-72.
被引量:7
10
周玉芝,段会军,崔彦宏.
河北省玉米品种的演变及推广现状[J]
.作物杂志,2005(1):59-6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3
1
石雷.
美国商业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北京农业,2007(26):10-13.
被引量:12
2
宋殿珍,张文忠,刘景秀,栗红生,杨国英,赵晋峰.
中晚熟玉米单交种潞玉13的选育报告[J]
.玉米科学,2005,13(z1):79-81.
被引量:12
3
戴景瑞,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1):1-5.
被引量:266
4
黎裕,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2010,18(5):1-8.
被引量:107
5
韦家川,张慧英,韦文书,郑比兰.
玉米花培纯系的配合力研究[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1991,25(3):23-28.
被引量:1
6
任转滩,马毅,李合新,李汉忠.
浅谈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来源及其利用途径[J]
.玉米科学,2004,12(2):30-33.
被引量:27
7
张旭,杨兆顺.
诱变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天津农业科学,2004,10(4):25-27.
被引量:22
8
张仁和,夏建刚,薛吉全,师公贤.
美国玉米种质78599的利用与改良[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28-130.
被引量:18
9
刘洁.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44-146.
被引量:5
10
毛盛贤,刘来福,晋晓春.
增广NCⅡ设计的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J]
.Acta Genetica Sinica,1994,21(4):313-32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6
1
张新,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
14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8):27-31.
被引量:8
2
冉伟.
美国玉米种质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J]
.中国种业,2017(9):15-18.
被引量:2
3
张晓春,艾振光,程建梅,梅兹君,鹿红卫,苏玉杰.
浅谈玉米种质改良及新品种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2017(10):4-6.
被引量:4
4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陈伟.
早熟多抗玉米新品种先得利19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5):32-34.
5
李雪,杨巍,任雪娇,慈佳宾,姜良宇,杨伟光.
玉米Reid种质DH系遗传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20,18(2):495-500.
被引量:1
6
孙琦,鲁守平,李文才,于彦丽,赵勐,李文兰,孟昭东.
先锋公司在我国审定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系谱分析[J]
.玉米科学,2020,28(5):8-1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李松,陈伟祥,娄灯吉,杨亚丽.
利用SSR标记分析云南昭通14个玉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3):39-45.
被引量:1
2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陈伟.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变革[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7):10-19.
被引量:46
3
张文忠,芦明,王慧慧,申海斌.
玉米新品种晋坤玉1号选育及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6):144-146.
4
周发林,杨其彬,姜松,杨丽诗,李运东,黄建华,江世贵.
斑节对虾3个种质群体体质量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2021,17(1):39-44.
被引量:4
5
赵长云,石海春,夏伟,蔡林,杨殊,余学杰,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2020,35(S01):56-62.
被引量:4
6
贺囡囡,冯云敢,蒙云飞,韦爱娟,韦桂旺.
23份超甜玉米自交系育种潜力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21,34(2):236-243.
被引量:4
7
卢秉生,张剑峰,姚永祥,王亮.
5个旅热驯化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2021(3):22-25.
8
邵晨旭,冯馨,祝朋芳.
羽衣甘蓝主要观赏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9):28-33.
被引量:3
9
张文忠,马湛,芦明,王慧慧,申海斌.
青贮玉米新品种长玉908选育及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104-107.
10
罗友明,杨腾,尚玥,林显凤,龚辉,谭明明,代兵兵.
南充市2020年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
.四川农业科技,2022(2):7-10.
1
李继竹,胡洋,张焕欣,金晓蕾,吴王月,杨伟光.
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的应用潜力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1):19-23.
被引量:22
2
邓昆鹏,王薪淇,谷男,邢政,景桂昕,李向永,赵仁贵.
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种子,2016,35(4):85-88.
被引量:10
3
李继竹,王勇,于维,衣洪坤,吴景彬,郭琦,杨伟光.
美国玉米种质对北方Reid群改良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2010,18(4):23-26.
被引量:13
4
Holl.,JB,雷波.
热带玉米种质与美国种质的配合力[J]
.国外作物育种,1995(4):35-38.
5
陈婧,高翔,汤晓燕,张金文.
11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遗传性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2013,44(6):12-14.
被引量:3
6
毕杰.
无豆腥味优质大豆新品系93125-4[J]
.农村科技开发,2004(11):39-39.
7
叶雨盛,李月明,郝楠,李哲,王延波,王志顺.
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5):69-73.
被引量:6
8
祁志云,杨华,李淑君,邱正高,张亚勤,袁亮,金川.
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主要性状相关性与通径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316-1321.
被引量:7
9
刘学玲,姜立雁,高惠林,腾文星,王提江,倪玉春.
美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与评价[J]
.农业与技术,1999,19(1):16-18.
被引量:7
10
谢国禄.
优良种质和引进种质中大豆种子产量的数量性状位点[J]
.作物育种信息,2005(1):15-15.
陕西农业科学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