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早-中侏罗世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成因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仰春 张克信 +6 位作者 吴淦国 肖庆辉 杨晓平 张达 赵焕利 韩振哲 刘旭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729,共13页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出露的大面积侵入岩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期。通过对3个典型岩体的解剖,获得了最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69Ma±2Ma和177.4Ma±1.7Ma,闪长质包体为179Ma±2Ma,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出露的大面积侵入岩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期。通过对3个典型岩体的解剖,获得了最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69Ma±2Ma和177.4Ma±1.7Ma,闪长质包体为179Ma±2Ma,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为形成于早—中侏罗世的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各岩体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ISr(平均0.704668)和正εNd(t)(1.3837~3.10652)值特点,包体发育针柱状角闪石和空心磷灰石,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各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花岗质岩浆主要是从地幔中分离出的新生地壳和原有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与来自亏损地幔岩浆相互混合形成的。通过区域动力学分析,认为本区大陆地壳生长可能经历了2个连续过程,首先是晚古生代造山期后岩石圈拆沉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区域上大范围三叠纪沉积记录的缺失说明此时应是北方造山带强烈的造山时期,这一机制很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造山有密切联系,之后岩石圈板块拆沉,并导致先存新生地壳和原有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可能是引起本区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 侵入岩 壳-幔相互作用 陆壳生长方式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