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 被引量:109
1
作者 万鲁河 王绍巍 陈晓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7-984,共8页
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软件,分析了哈大齐工业走廊2008年各县GDP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各县之间GDP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各县GDP水平与人口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该时期内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县GDP水平在空间关联性上成正相关,相关系... 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软件,分析了哈大齐工业走廊2008年各县GDP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各县之间GDP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各县GDP水平与人口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该时期内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县GDP水平在空间关联性上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较小,GDP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性,而是表现出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GDP在空间上对人口的影响也成正相关。进一步对哈大齐各县GDP与普通中学毕业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成负相关,现有教育状况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哈大齐工业走廊显示出了"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与低知识水平劳力集聚相适宜;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与高技术水平劳力密集相关"的规律。哈大齐工业走廊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较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关性 哈大齐工业走廊 MORAN指数 GDP
原文传递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 被引量:80
2
作者 张学珍 赵彩杉 +1 位作者 董金玮 葛全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置、规模(程度)、成因等信息,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1992-2017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型,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其中,湖南、四川、安徽有撂荒记录的县(市)数量较多,分别为24个、23个、21个,其次是湖北、重庆、福建、甘肃、云南,均超过10个。"T"字型结构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大致以2010年为界,此前有撂荒记录的县(市)为102个,集中分布于沿长江中下游的东西向带状区域,形成横轴;此后新增63个县(市),集中分布于自甘肃东南部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地区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形成纵轴。撂荒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基本同步。农业收益低和劳动力不足分别是86%和78%的县(市)撂荒形成的共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撂荒 荟萃分析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64
3
作者 崔佳 臧淑英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856,共9页
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年、2000年、2005年3期TM影像,获取15年来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两种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数,定量对比分析七个市县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15年来... 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年、2000年、2005年3期TM影像,获取15年来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两种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数,定量对比分析七个市县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15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耕地、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②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呈中心城区高周边农牧区低;大庆、杜蒙、泰来因草地、湿地"三化"等原因,破碎化加剧、多样性锐减、环境质量恶化最为显著,建议加强生态保护。③两种评价指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相似的区域差异特征。两方法结合分析实现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效果,以期为区域综合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生态环境效应 哈大齐工业走廊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58
4
作者 姜蓝齐 马艳敏 +2 位作者 张丽娟 马玉妍 徐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8-246,共9页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能够为洪涝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影响因子,构建洪涝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能够为洪涝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影响因子,构建洪涝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实现洪涝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高暴露性分布零散,且范围小,分布在中西部;高脆弱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且较零散;防灾减灾能力以中、低等级为主。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西南部、东北部大于西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河流汇聚地势平坦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区,以中、高风险为主;而西北-东南海拔较高的山区(大、小兴安岭山区、张广才岭、长白山脉地区)洪涝灾害风险较小,基本属于轻、低度风险。中、高度风险县市占到黑龙江所有县市的一半左右,表明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影响程度比较大,风险较高。洪涝灾害预警及减灾能力的提高是黑龙江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与区划 GIS 黑龙江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42
5
作者 杨平 张丽娟 +3 位作者 赵艳霞 姜蓝齐 乔赛男 张晓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夏玉米的主产区,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因此加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夏玉米的主产区,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因此加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运用信息扩散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危险性整体偏高,干旱频率均在64.36%以上,高危险性等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敏感性偏高,高敏感性等级占总面积的20.80%,集中分布于山东省沿海等地;易损性偏低,高、中易损性地区占总面积的22.4%,各省均有少量分布;干旱综合风险偏高,高、中综合风险地区占总面积的68.43%,整个黄淮海地区除安徽省东南部外其他地区风险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与区划 黄淮海地区 信息扩散法 层次分析法 灾害风险评估原理
下载PDF
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6
作者 张玉红 苏立英 +1 位作者 于万辉 张洪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扎龙湿地近35年来湿地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定义了一套基于TM影像的适用于描述湿地景观变化的湿地分类系统,利用景观转换系数分析以5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湿地的转换幅度的变化,统计和分析了湿地从1979-2013期间景观转换系数的动... 扎龙湿地近35年来湿地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定义了一套基于TM影像的适用于描述湿地景观变化的湿地分类系统,利用景观转换系数分析以5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湿地的转换幅度的变化,统计和分析了湿地从1979-2013期间景观转换系数的动态变化特征,总结了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主要为四类景观动态类型:A-小幅度规则型稳定景观,B-中幅度不规则型变化景观,C-幅度渐弱规则型稳定景观,D-大幅度不规则型变化景观。研究表明:扎龙湿地1979-2013年期间,湿地景观在前10年向湿生景观转换,但是转换的幅度越来越小;后20年,湿地转向干旱趋势。在不同的景观动态类型中A类小幅度规则型稳定景观所占面积最大,为973.60 km2,接近湿地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和外围稳定的农田部分;D类大幅度不规则型变化景观面积最少,为311.92 km2,主要分布于人类干扰强烈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湿地 景观动态 景观转换幅度
原文传递
最大熵(Maxent)模型在物种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7
作者 周海涛 那晓东 +1 位作者 臧淑英 解瑞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6年第3期149-151,共3页
最大熵(Maxent)模型是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通过有限的物种分布点数据及其相关的环境信息组成训练样本,利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理论分析推算出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预测物种的潜... 最大熵(Maxent)模型是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通过有限的物种分布点数据及其相关的环境信息组成训练样本,利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理论分析推算出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预测物种的潜在分布和实际分布。近年来,该模型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中越发重要,文章介绍了Maxent模型的基本原理,从物种栖息地需求分析、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物种入侵监测以及自然保护区的选择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阐述Maxent模型在物种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 模型 栖息地 生态学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哈尔滨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周嘉 杨琳 +3 位作者 董美娜 姜丽丽 王颖 臧淑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2-327,共6页
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显示:①哈尔滨市2004年碳排放量为361.451万t,2012年碳排放量增长至1875.658万t。②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区,其碳排放... 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显示:①哈尔滨市2004年碳排放量为361.451万t,2012年碳排放量增长至1875.658万t。②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区,其碳排放占每年碳排放总量的96.98%;林地是主要碳汇区,约占碳汇量的99.90%,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523.02万t碳;⑧哈尔滨市碳排放强度由2004年的0.681t/hm2L升车2012年的3.534t/hm2,甲均每年增长22.854%;④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2008年以前呈快速增长,2008年以后为缓慢的波动增长:⑤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为3558.264万t;碳排放总量为2055.839万t,比2012年上涨180.181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增长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强度 哈尔滨市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间序列及物候特征的农作物分类 被引量:36
9
作者 平跃鹏 臧淑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3-513,共11页
论文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MOD09Q1及2013年四五月的MOD09A1为数据源,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利用TIMESAT软件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分段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构NDVI时序曲线,并获取7个物候特征(Phenolo... 论文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MOD09Q1及2013年四五月的MOD09A1为数据源,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利用TIMESAT软件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分段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重构NDVI时序曲线,并获取7个物候特征(Phenology,以下简称PH,包括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生长季长度、NDVI振幅、NDVI左导数、NDVI右导数、生长季期间的NDVI积分)。结合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和实地采样样本数据,根据2013年多种地物平滑后的NDVI曲线特征,将年NDVI最大值低于0.5的水体和建设用地掩膜去除。为了获取研究区农作物的最优分类方法,采用分层分类:首先对平滑后的46个NDVI时序数据进行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得到农用地等分类信息;其次利用平滑后的46个NDVI波段、7个物候参数及6期归一化水体指数相互组合,对农用地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提取3种农作物的分布信息。经不同波段组合分类对比可知,分类总体精度及Kappa系数的关系为:NDVI+NDWI>NDVI+PH+NDWI>PH+NDWI>NDVI+PH>NDVI>PH。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数据波段的增加不一定带来较高的分类精度;论文中归一化水体指数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的分类精度。此外,辅以物候特征对农作物分类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时序 NDWI TIMESAT 物候特征 农作物分类
原文传递
基于RUSLE模型的黑龙江省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评价 被引量:35
10
作者 蒋春丽 张丽娟 +3 位作者 张宏文 姜春艳 于洋 潘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2-649,共8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的研究对维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降雨、土壤、高程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修订的通用...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的研究对维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降雨、土壤、高程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并对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整体增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34%,且除牡丹江和哈尔滨地区外,各行政区的土壤保持量均有所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以森林最多,为3 384.36 t·km-2·a-1,裸地最少,为177.17 t·km-2·a-1,10年来除农田和灌丛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均增强;2000—2010年黑龙江省高等级土壤保持量比例及低等级转化成高等级土壤保持量的面积都在提高,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10年来趋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量 RUSLE GIS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黑龙江省1980—2005年森林火灾时空特征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冬有 邓欧 +2 位作者 李亦秋 李桂君 冯仲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但森林火灾发生的面积并未相应地减少。特别是90年代后期,火灾毁灭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黑龙江省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哈尔滨市主城区绿地降温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袁振 吴相利 +2 位作者 臧淑英 吴长山 李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00-1608,共9页
选取2001年、2005年、2013年和2015年的4期同季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哈尔滨市主城区地表温度,以SPOT影像为数据源提取30块城市绿地斑块,将地温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斑块进行空间耦合分析,以揭示绿地对城市热岛地温格局的干扰... 选取2001年、2005年、2013年和2015年的4期同季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哈尔滨市主城区地表温度,以SPOT影像为数据源提取30块城市绿地斑块,将地温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斑块进行空间耦合分析,以揭示绿地对城市热岛地温格局的干扰影响。结果表明:从空间上看,哈尔滨市主城区热岛效应显著,主城区分布着大面积高温区和次高温区,极高温区则呈点状、面状或带状孤岛型分布特点;从动态上看,城市热岛的空间格局呈现从城市中心的老城区逐渐向外围新开发建设区域扩展的特点。绿地斑块内部平均温度除与自身特征有关外,还与其空间布局和周边景观格局相关。绿地斑块降温程度和降温范围与绿地斑块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与绿地斑块形状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绿地降温范围与绿地斑块周长呈正相关关系。当绿地斑块面积为0.055 km^2时,绿地斑块对周边温度的降温效率较好,当绿地斑块面积在0.070 km^2时,绿地斑块对周边降温的面积效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主城区 绿地降温 热岛效应 绿地斑块
下载PDF
基于经济驱动因子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区域差异分析——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例 被引量:30
13
作者 臧淑英 王凌云 那晓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4-232,共9页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驱动因子评价指标(驱动效率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表明:大庆市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哈尔滨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促使经济不断保持协调稳定发展;齐齐哈尔市驱动因子评价指数尚未趋于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资源的消耗。本研究为进一步的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 哈大齐工业走廊
原文传递
基于模式优选的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情景集合预估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学珍 李侠祥 +1 位作者 徐新创 张丽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5-1568,共14页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是制定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策略的科学基础。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0个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通过评估各模式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筛选出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最优模式组合,进而建立偏最...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是制定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策略的科学基础。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0个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通过评估各模式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筛选出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最优模式组合,进而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集合预估模型,据此利用最优模式模拟结果预估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本文基于最优模式建立的PLS集合预估模型不仅优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而且也优于利用全部模式建立的PLS集合预估模型,体现了模式优选过程的重要性。本文基于优选模式的PLS集合预估模型预估结果表明:(1)21世纪各区域温度将持续上升,且冬半年升温速率总体大于夏半年,北方地区升温速率总体高于南方地区;RCP 4.5排放情景下温度上升先快后慢,转折点出现在21世纪中期,RCP 8.5排放情景下,呈持续增加趋势,至21世纪末的升温幅度约为RCP 4.5情景的2倍。(2)21世纪各区降水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并表现出高排放情景大于低排放情景,少雨区大于多雨区的特征,但是降水增加过程伴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对比发现,传统的等权重集合平均全部模式(EMC)方法预估的中国夏季变暖速率高于冬季,且降水基本呈线性增加,有悖于全球变暖的基本特征及中国降水具有鲜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基本认识。因而,本文预估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均更符合中国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中国气候变化 模式优选 多模式集合 情景预估
原文传递
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苗 臧淑英 +1 位作者 吴长山 田旸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本文选取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以1984年、1993年、2002年和2010年的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提取了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的不透水面信息。分析了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坡度、坡向、DEM、距河流距离、距高... 本文选取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以1984年、1993年、2002年和2010年的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提取了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的不透水面信息。分析了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坡度、坡向、DEM、距河流距离、距高速公路距离、距铁路距离、距主要路距离和距1984年城区距离8个因子,利用增强回归树法进一步分析了1984-2010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4年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不透水面所占比例为3.9%、1993年为6.6%、2002年为9.0%、2010年为16.52%。高速公路、铁路、主要路等交通要素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导致道路沿线城市扩张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不透水面 驱动力 时空变化 哈尔滨市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丽娟 姚子艳 +2 位作者 唐世浩 李侠祥 郝甜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35-1247,共13页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km^2/a,呈不显著增加...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km^2/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全球耕地面积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最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70.854×10~4km^2、107.890×10~4km^2、186.492×10~4km^2,增加速率分别为7.236×10~4km^2/a、2.780×10~4km^2/a、3.758×10~4km^2/a;亚洲、欧洲、非洲耕地面积为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3.769×10~4km^2、4.035×10~4km^2、86.76×10~4km^2,减少速率分别为-5.641×10~4km^2/a、-0.813×10~4km^2/a、-0.595×10~4km^2/a。(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加的耕地主要由草地、林地转化,分别占53.536%、26.148%。新增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中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美国的中部及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罗斯西部及芬兰北部、蒙古北部等区域。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为全球耕地增加比例最高区域,增加了80%~90%。(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换化为其他用地共计1071.946×10~4km^2,全球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草地、林地,分别占比为57.482%、36.000%;全球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南部、美国中南部、俄罗斯南部及欧洲南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减少最大的区域为非洲南部,减少了60%。(4)各大洲耕地均表现出向高纬扩张的趋势,全球多数国家表现出新增耕地扩张而原有耕地减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变化特征 空间格局 全球 20世纪80年代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的洪河湿地遥感影像分类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书玉 张羽威 于振华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年第4期83-85,93,共4页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是一种最有效的分类方法之一。现阶段,它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之中。本文采用TM影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洪河湿地影像进行分类,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Maximum Likelih...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是一种最有效的分类方法之一。现阶段,它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之中。本文采用TM影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洪河湿地影像进行分类,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和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RF算法的分类结果的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8.31%和0.82,较MLC和CART分类方法有明显提高。从而证明RF算法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分类精度,并可应用在湿地信息的提取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分类 随机森林 湿地信息 精度评估
下载PDF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郑倩玉 刘硕 +2 位作者 万鲁河 李潇屹 齐少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13,共7页
为全面了解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5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水质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APCS-MLR(绝对主成分多元... 为全面了解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5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水质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APCS-MLR(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量化主成分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ArcGIS软件对不同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可视化表征,展现水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更加直观地表达水质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COD_(Cr)、TN和NH_3-N,丰水期第1主成分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9.97%、69.18%、74.23%,平水期为22.91%、22.21%、37.57%,枯水期为83.77%、83.60%、83.09%;6个断面中,朱顺屯断面的水质优于其他断面的水质,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研究水体水质总体上表现为丰水期优于枯水期.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和该江段沿岸石化、汽车和造纸企业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阿什河口内和呼兰河口内断面,干流水体水质优于支流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哈尔滨段 主成分分析(PCA) ARCGIS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 污染源解析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耕作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旭 高梅香 +3 位作者 张雪萍 林琳 沙迪 张利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06-2216,共11页
为了考察秸秆还田对耕作黑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9年到2011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进行了定点实验,调查了样地A(17kg秸秆+含高浓度催腐剂还田)、样地B(8.5kg秸秆+含低浓度催腐剂还田)、样地C(对照样地),样地D(8.5kg秸秆还田),样地E... 为了考察秸秆还田对耕作黑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9年到2011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进行了定点实验,调查了样地A(17kg秸秆+含高浓度催腐剂还田)、样地B(8.5kg秸秆+含低浓度催腐剂还田)、样地C(对照样地),样地D(8.5kg秸秆还田),样地E(17kg秸秆还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取中小型土壤动物21779只,分别隶属于58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姬跳虫科、棘跳虫科与驼跳科4个类群土壤动物在本地区是最适应环境变化的土壤动物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对照样地C中土壤动物密度最高(46591.67只/m^2),土壤动物类群最多(17.17),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最大(0.37),样地D中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最多(2.63),样地A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1.72),样地B中土壤动物均匀性最高(0.64)。同时,各样地土壤动物基本都具有表聚性,样地A中土壤动物更趋于生存于上层土壤。综合比较分析表明,样地A秸秆还田方式相对来说最利于土壤动物生存。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动物密度、甲螨亚目动物类群、节跳虫科类群、前气门亚目类群影响较大,是耕作黑土中对秸秆还田方式反应敏感的土壤动物指标,今后可以作为考察耕作黑土秸秆还田肥力效应的评价指标。另外,CAA分析表明: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的土壤动物类群多为研究区域内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的密度与土壤中有机质、有机碳、碳氮比与全磷的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黑土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土壤环境影响
下载PDF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24
20
作者 姜蓝齐 臧淑英 +2 位作者 张丽娟 孙丽 阎炳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068-7081,共14页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市农田土壤有机碳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估算其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61 kg/m^2,近35年来约有81.59%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富裕县东部、依安县中部、肇东县西部、扶余县西部等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最大;(2)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总储量为233.63 T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了32.62 Tg;(3)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总固碳潜力为-32.7 TgC,呈现出"碳源"趋势,农田土壤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平均值为-1.793×10^(-3)T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松嫩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