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邢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0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衰发病率的干预作用。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对6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有30例,研究组使用循证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衰发病数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衰发病率的干预作用。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对6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有30例,研究组使用循证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衰发病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有2例并发心衰,心衰发生率是6.67%,对照组有8例并发心衰,心衰发生率是26.67%,两组的心衰患者数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非常好的干预效果,能够降低心梗后心衰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心力衰竭 研究
下载PDF
常见结直肠癌无线粒体DNA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晓邡 闫秋 +2 位作者 戴小珍 孟秋丽 姜鹤群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0期3805-3808,3816,共5页
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细胞线粒体DNA(mt DNA)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因缺乏相关体外细胞模型导致其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建立结直肠癌ρ0细胞株(无mt DNA)的方对该研究域具有重大意... 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细胞线粒体DNA(mt DNA)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因缺乏相关体外细胞模型导致其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建立结直肠癌ρ0细胞株(无mt DNA)的方对该研究域具有重大意义。方法:在含有丙酮酸、尿苷及不同浓度溴化乙锭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癌细胞株SW480、HCT 116、HCT-8,以不加溴化乙锭的细胞为对照,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监测不同处理组mt DNA拷贝数的变化,并观察结直肠癌ρ0细胞线粒体形态数目及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SW480细胞用50 ng/m L EB处理25代后,再以100 ng/m L EB处理14代可成功构建SW480ρ0细胞株;HCT116细胞加用EB 100 ng/m L培养32代,继续用EB 200 ng/m L培养10代,再用EB 500 ng/m L培养3代,可成功获得HCT116ρ0细胞株;HCT-8细胞用200 ng/m L EB培养24代,可成功获得HCT-8ρ0细胞株。同时,ρ0细胞较亲本细胞变大变长,其线粒体的个数增多,线粒体形态变大变长。结论:利用EB处理法可成功构建大肠癌ρ0细胞株,但不同肠癌细胞方法不尽相同。mt DNA拷贝数的降低可显著影响大肠癌细胞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ρ 0细胞 结直肠癌细胞 线粒体DNA 溴化乙锭
原文传递
脑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海霞 崔亮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7期48-50,共3页
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亦称B型尿钠肽,是1988年日本学者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而得名,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它是继心钠肽(atrialnatriuretic peptide,ANP)后被发现的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又一利... 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亦称B型尿钠肽,是1988年日本学者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而得名,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它是继心钠肽(atrialnatriuretic peptide,ANP)后被发现的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又一利钠肽激素.近年来关于BNP分泌变化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倍受重视,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中BNP分泌显著增加,且与上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不少进展,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脑钠素 PEPTIDE 充血性心力衰竭 B型尿钠肽 1988年 分离纯化 心肌梗死 严重程度 临床医生 BNP 心钠肽 肽激素 高血压 相关性 分泌
下载PDF
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肌硬死的多样性护理效果
4
作者 邢艳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第13期92-93,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2015年2月—2016年12月该院接收的38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1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和多样性护理,对2组...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2015年2月—2016年12月该院接收的38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1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和多样性护理,对2组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2组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2组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多样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突出,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梗死 多样性护理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海潇 《中外医疗》 2010年第8期172-173,共2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本文综述其治疗的新进展,以飨读者。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导睡眠监测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程立山 高朋杰 +3 位作者 陈晶 宋亚彬 宋宏杉 房庆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5期362-363,共2页
目的分析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特点。方法对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41例中并高血压者69例(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72例(对照组),进行两组间多导睡眠监测(PSG)资料的比较。结果两组睡眠结构中的微觉... 目的分析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特点。方法对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41例中并高血压者69例(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72例(对照组),进行两组间多导睡眠监测(PSG)资料的比较。结果两组睡眠结构中的微觉指数、非快速眼动睡眠的1、2、3+4期和快速眼动睡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明显重于血压正常患者,但睡眠结构紊乱的程度基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多导睡眠监测 高血压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文庆 程志勇 +2 位作者 魏明霞 邓立菊 张春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参照管腔直径(RLD)及病变长度、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并记录术后12个月支架内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TLR)、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IVUS组主支和分支MLD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MLA、RLD、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IVUS组支架内血栓、TLR、MACE发生率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 IVUS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助于优化支架植入,改善PCI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信号转导MAPK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施海涛 王金环 +2 位作者 孙岸弢 雍延礼 孙伟正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探索补髓生血颗粒对CAA患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信号转导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将CAA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1例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将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提... 目的:观察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探索补髓生血颗粒对CAA患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信号转导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将CAA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1例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将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提取,分析黏附信号转导MAPK通路的相关酶类JNK、P38、ERK磷酸化的变化情况。结果:CAA患者骨髓基质细胞P-ERK1/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P-JNK与P-P38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通过采用补肾生血法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可以调整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结论:CAA患者骨髓基质细胞造血粘附信号转导MAPK通路中酶类表达异常,这些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粘附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为CAA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本研究证明采用补肾生血法治疗CAA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生血法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信号转导MAPK通路
下载PDF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利 刘金丽 +3 位作者 王春媛 侯衍修 顾国忠 孙启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4期3343-3344,共2页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50例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血气分析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5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50例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血气分析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5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治疗前后动脉血PaO2分别为(51.17±3.2)mmHg、(74.25±4.51)mmHg(1mmHg=0.133 3kPa),PaCO2分别是(66.10±7.25)mmHg、(59.51±5.76)mmHg,呼吸频率(27±3)次/min、(20±2)次/min,心率(105±15)次/min、(95±10)次/min。结论 BiPAP呼吸机可明显提高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改善通气,降低PaCO2,降低气管插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BIPAP呼吸机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梗患者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韩羽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4例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62例,采用单纯血栓抽吸导管行PCI),联合治疗组(62例,采用血栓抽吸...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4例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62例,采用单纯血栓抽吸导管行PCI),联合治疗组(62例,采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进行PCI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PCI治疗后,与血栓抽吸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d:(51.04±6.66)%比(62.87±8.12)%]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0d:(53.78±5.19)mm比(43.89±5.24)mm]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术后30d:(42.18±4.09)mm比(30.85±4.98)mm]明显减小;肌酸激酶[(161.85±3.74)U/L比(132.54±3.85)U/L]、肌酸激酶同工酶[(32.58±1.30)U/L比(29.45±1.24)U/L]、乳酸脱氢酶[(304.58±3.14)U/L比(241.95±2.14)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4.54±3.57)U/L比(165.47±2.48)U/L]水平明显降低;手术成功率(82.26%比100%)、ST段回落率(74.19%比88.91%)均明显提高(P<0.05或<0.01),两组大出血、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ST段回落率,改善心功能及心脏结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增强MR肺灌注扫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小勇 杜靖 +4 位作者 张兆琪 郭曦 晏子旭 姜红 王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38-841,共4页
目的应用增强MR肺灌注扫描技术(MRPP)与增强MR肺动脉造影(MRPA)、核素肺灌注扫描相对照,初步探讨此项成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14例最终明确诊断为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行增强MRPA及MRPP。5例患者同时拥有核素肺通气... 目的应用增强MR肺灌注扫描技术(MRPP)与增强MR肺动脉造影(MRPA)、核素肺灌注扫描相对照,初步探讨此项成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14例最终明确诊断为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行增强MRPA及MRPP。5例患者同时拥有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3例经溶栓治疗后复查MRPA及MRPP。通过在上、中下肺野和异常区域内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信号强度(SI)、时间信号曲线,获取灌注高峰期信号强度变化率。结果1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RPA发现共62支肺动脉闭塞,MRPP共发现55个肺灌注异常区与之相吻合。符合率为88.71%,l4例中MRPP显示有25个肺段合并有段及段以远的肺动脉栓塞。5例同时拥有核素扫描结果的患者,核素显示37个段灌注缺损,MRPP显示33个段,敏感度为89.19%,3例经溶栓治疗后复查MRPA和MRPP,均见受累肺动脉明显改善,肺灌注缺损区明显减少。正常灌注与灌注缺损区及低灌注区的信号强度变化率(TR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2,P<0.01)。结论MRPP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灌注缺损区和低灌注区。时间信号曲线显示肺动脉栓塞区对比剂无灌注高峰期,信号曲线波动幅度小,信号强度变化率减低。MRPP对段及段以远的肺动脉栓塞的显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MRPP联合MRPA可进一步提高MR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MR肺灌注扫描技术 诊断方法 肺动脉栓塞 增强MR肺动脉造影 核素肺灌注
原文传递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施海涛 王金环 +3 位作者 孙岸弢 刘娜 雍延礼 孙伟正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骨髓基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4例CA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61例)使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对照组(63例)使用再造... 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骨髓基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4例CA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61例)使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对照组(63例)使用再造生血片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并设立1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疗效判定与外周血象的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bF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b-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receptor,bFGFR)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表达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75.0%,45/61)明显优于对照组(58.7%,37/63),其症状积分及外周血象明显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AA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FGF及bFGFR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bFGF与bFGFR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P<0.05,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补髓生血颗粒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CAA患者症状积分以及外周血象,提高临床疗效,且对细胞因子bFGF与bFGFRmRNA表达水平有调节作用,通过调控CAA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定向分化以及促进骨髓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了造血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补髓生血颗粒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进展性脑卒中溶栓抗凝治疗3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惠凯 王树祥 +4 位作者 赵鸿英 邓立菊 李和永 徐树军 王继阳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0-361,共2页
关键词 溶栓治疗 临床分析 进展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继红 李雪松 +4 位作者 陈晶 宫旭海 刘江华 宋来军 杨凤民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0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与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卒中患者102例(66例脑梗死和36例脑出血)为卒中组,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种族等相匹配的未患过卒中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与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卒中患者102例(66例脑梗死和36例脑出血)为卒中组,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种族等相匹配的未患过卒中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两组的血清Hcy水平。同时检测叶酸、维生素B12、血糖、血脂等。结果卒中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0±9μmol/Lvs9±6μmol/L,P<0.01);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血清Hcy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cy血症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75,95%CI1.902~8.552,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和VitB12的缺乏可能是导致高Hcy血症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半胱氨酸 卒中 叶酸 维生素B12
下载PDF
特发性肺纤维化体液免疫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白艳玲 王春媛 +2 位作者 侯衍修 罗慧洁 顾国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体液免疫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观察记录IPF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研究组进行组内比较,同时研究组与6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清学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体液免疫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观察记录IPF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研究组进行组内比较,同时研究组与6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清学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抗体ANA、RF、CCP、ds DNA、RNP、Scl-70、Sm/RNP、SSA、SSB、PR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的IPF患者和自身抗体阴性的IPF患者在女性、有吸烟史、雷诺氏症、需要长期氧疗、6 min步行试验后低氧血症、高分辨率CT(HRCT)可见明确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表现,这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ANA、RF、CCP、ds DNA、RNP、Scl-70、Sm/RNP、SSA、SSB、PR3的变化与特发性肺纤维化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自身抗体 抗核抗体 风湿因子
下载PDF
替米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肾小管间质损伤及PPAR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邢丽 柏林 +1 位作者 禹程远 解汝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2860-2863,共4页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对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运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l4)方法建立实验性Ig...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大鼠IgA肾病模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对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运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l4)方法建立实验性IgA肾病模型,设立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治疗组(简称罗格列酮组)、替米沙坦治疗组(简称替米沙坦组)、氯沙坦治疗组(简称氯沙坦组),分别于实验前、第4周末、第8周末、第10周末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免疫组化测定各组PPARγ、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RT-PCR检测各组PPARγ、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变化.结果 第10周末尿蛋白量(mg)在模型组高于对照组(14.14±1.99 vs 1.59±0.18),而罗格列酮组(2.35±0.33)、替米沙坦组(1.88±0.09)、氯沙坦组(2.82±0.34)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以替米沙坦组改变明显.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中存在系膜细胞增生及间质炎细胞浸润,而治疗组肾小管间质损伤减轻,罗格列酮组、替米沙坦组、氯沙坦组的损伤指数均低于模型组(1.97±0.23、1.57±0.14、2.15±0.22 vs 3.10±0.18,均P<0.01),尤以替米沙坦组改善明显.免疫组化及RT-PCR结果显示PPARγ、TGF-β1、α-SMA及MCP-1在对照组肾小管及间质中微量表达,模型组呈高表达,氯沙坦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罗格列酮和替米沙坦组表达减少.结论 替米沙坦可能通过激活PPARγ途径及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两种途径显示更独特的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IG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肾小管间质损伤
原文传递
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业鹏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42例)和尼莫地平组(42例),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 m...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42例)和尼莫地平组(42例),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组予尼莫地平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分别于3、7 d应用连续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3、7 d时,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以7 d时更显著(P均<0.05);用药后3、7 d时,马来酸桂派齐特组比尼莫地平组血流速度下降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3、7 d时,两组总有效率基本持平(P均>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具有脑保护作用,且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上与尼莫地平无明显差异,马来酸桂哌齐特可以替代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性 马来酸桂哌齐特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原文传递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杨光 冯俊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157-161,共5页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对其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8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对其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8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CD-RISC总评分、HPLP-Ⅱ总评分及其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水平,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心力衰竭 跨理论模型 焦点式心理干预 心理韧性 健康行为
下载PDF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被引量:6
19
作者 柳弘 吕树铮 +4 位作者 陈韵岱 颜东 张春芳 李晶 刘欣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相关血管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NQMI96例,以GE血管造影机的LCPlus计算测量系统对病变血管进行QCA分析。结果:单支血管病变34例(35.4%),2支血管病变26例(27.1%),多支血管病... 目的:分析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相关血管病变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NQMI96例,以GE血管造影机的LCPlus计算测量系统对病变血管进行QCA分析。结果:单支血管病变34例(35.4%),2支血管病变26例(27.1%),多支血管病变36例(37.5%),合并左主干病变9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2例;前降支病变50例;回旋支病变26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8例。其中A型病变26例(44.8%),B型病变19例(32.7%),C型病变13例(22.4%)。结论:NQMI多支血管病变、80%以上的严重狭窄发生率较高,影像学上以B型、C型病变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非Q波
下载PDF
氯沙坦在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崔秀娴 杨庆春 国春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6期92-93,共2页
目的观察氯沙坦在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大庆市龙南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苯那普利组)30例和观察组(氯沙坦组)30例,分别口服苯那... 目的观察氯沙坦在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大庆市龙南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苯那普利组)30例和观察组(氯沙坦组)30例,分别口服苯那普利和氯沙坦进行治疗。结果服药后4周,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尿蛋白减少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氯沙坦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压,且患者对氯沙坦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并慢性肾功能不全 氯沙坦 苯那普利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