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长福 徐嘉智 +3 位作者 王思宇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50-2353,共4页
目的对中药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进行化学研究,以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制备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并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经各种波谱数据和理化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目的对中药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进行化学研究,以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制备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并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六神曲抗菌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经各种波谱数据和理化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川芎哚(1)、3-羧基川芎哚(2)、(1S,3S)-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3);2个含氮类化合物:尿囊素(4)和腺苷(5);2个羟脂类化合物:pinellic acid(6)和(9S,10E,12S,13S)-9,12,13-三羟基-10-十八烯酸甲酯(7);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阿魏酸(8);2个芳香族化合物:它乔糖苷(9)和香草酸(10);1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β-胡萝卜苷(11)。结论上述成分均为首次从六神曲中分离得到,已有文献报道表明,部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或抗病毒感染活性,这些成分很可能是六神曲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或生物转化产物,即六神曲发挥其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神曲 抗菌活性 化学成分 发酵中药
原文传递
痛泻要方对多因素复制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作用的方证相关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旺建伟 胥风华 +2 位作者 殷越 张洁玉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3-559,共7页
目的:依据"方证相关"理论,以"同方异模"观察角度,通过痛泻要方对多因素复制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干预效应的评价以获得与方剂适配的最佳模型。方法:分别采用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母婴分离法、乙酸肠道感染刺激... 目的:依据"方证相关"理论,以"同方异模"观察角度,通过痛泻要方对多因素复制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干预效应的评价以获得与方剂适配的最佳模型。方法:分别采用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母婴分离法、乙酸肠道感染刺激法、束缚刺激法复制IBS模型。通过选择体质量、便数变化等指标评价扶脾之功,以精神状态、内脏高敏性等指标评价抑肝之功,以HE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结肠、脑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c-fos的表达变化。结果:痛泻要方对3种IBS模型的症状及脑肠肽表达指标均具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以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母婴分离组最优。结论:痛泻要方对3种IBS模型均有一定干预作用及关联性,其中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母婴分离动物模型与痛泻要方效应最佳,关联性最大,病机为肝旺脾虚证,为痛泻要方适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 方证相关 动物模型 肝旺脾虚
原文传递
GC-MS联用法分析白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岩 王知斌 +3 位作者 杨春娟 吴高松 陈亚军 匡海学 《化学工程师》 CAS 2016年第1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白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推测其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芷挥发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分析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检测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再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目的:研究白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推测其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芷挥发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分析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检测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再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39个化合物并推测单萜及其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为支链断裂后六元环开环。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白芷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及其主成分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的总结,为其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及重金属和残留农药的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知斌 武立华 +4 位作者 刘秀 王秋红 杨炳友 莫学停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5期58-61,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并对赤芍中重金属和残留农药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SunFireTM-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32:68);检测波长...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并对赤芍中重金属和残留农药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SunFireTM-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32:68);检测波长:230nm;柱温:25℃;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铜、砷、汞的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农药残留量.结果:芍药苷的线性范围为0.101 6~1.016mg/mL,r=0.999 8(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0%,RSD为2.00%(n=9),15个产地赤芍中芍药苷含量为1.86%~4.49%.铅、镉、铜、砷、汞残留量分别为0.103~0.548,0.104~0.275,0.474~4.984,0.026~0.352,0.018~0.105mg/kg;BHC、DDT、PCNB残留量分别为11.94×10-3~60.35×10-3、8.19×10-3~154.03×10-3、4.73×10-3~36.62×10-3mg/kg.结论:15个产地赤芍中芍药苷含量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15个产地赤芍药材中均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而其中1个产地DDT残留量超过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芍药苷 含量测定 重金属检测 残留农药量
下载PDF
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秋红 刘玉婕 +2 位作者 吕邵娃 马旭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41-145,共5页
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 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物的死亡率。利用透射电镜对部分病原菌与线叶菊作用前后的细菌形态学进行考察。结果: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43 g.L-1,MBC为0.86 g.L-1。体内实验高剂量组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导致的感染动物均具有保护作用,呈量效关系,中剂量组对绿脓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作用。电镜结果显示线叶菊能够消融细菌的细胞壁。结论: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特别是对头孢阳性对照组无作用的耐药绿脓杆菌仍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对小鼠全身感染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特别对头孢克肟无作用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动物依然具有保护作用。同时线叶菊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抗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形态学考察
原文传递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秋红 刘玉婕 +2 位作者 苏阳 吕邵娃 匡海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抗感染 异荭草素 异牡荆苷 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大蒜中的有机硫化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铭洋 王知斌 +3 位作者 孙延平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食品与药品》 CAS 2021年第6期565-571,共7页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的鳞茎,作为食物和药物历史悠久,有机硫化物是大蒜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大蒜中含有的机硫化物多为硫醚,多数具有双键,且部分具有酸碱两性。大蒜有机硫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本文...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的鳞茎,作为食物和药物历史悠久,有机硫化物是大蒜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大蒜中含有的机硫化物多为硫醚,多数具有双键,且部分具有酸碱两性。大蒜有机硫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本文总结了大蒜中有机硫化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以期为大蒜保健功能的开发和大蒜中有机硫化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有机硫化物 抗氧化活性 抗肿瘤
下载PDF
转录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8
8
作者 高宁 刘博 +3 位作者 杨德强 苏晓琳 王蒙 匡海学 《化学工程师》 CAS 2017年第6期50-53,共4页
转录组学是研究在特定条件下细胞全部转录本的学科。其能够全面检测分析基因表达与调控规律,尤其适合于以多成分、多靶点为特点的中药学研究。本文介绍了转录组学常用研究方法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 转录组学是研究在特定条件下细胞全部转录本的学科。其能够全面检测分析基因表达与调控规律,尤其适合于以多成分、多靶点为特点的中药学研究。本文介绍了转录组学常用研究方法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高通量测序 分子机理
下载PDF
刺五加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吴琼 王知斌 +3 位作者 郭江涛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提取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刺五加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和MS等谱学分析确定结构。结果与讨论:从刺五加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提取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刺五加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和MS等谱学分析确定结构。结果与讨论:从刺五加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1),阿魏酸(2),原儿茶酸甲酯(3),原儿茶酸(4),对羟基苯甲酸(5),丁香酸(6),绿原酸(7),松柏苷(8)。其中化合物2、3、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8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叶 化学成分 酚酸类化合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线叶菊总黄酮部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初步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玉婕 王秋红 +3 位作者 肖洪彬 唐波 吕邵娃 匡海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的镇咳、祛痰、抗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方法小鼠氨水引咳法制造咳嗽模型,比较给药前后小鼠咳嗽潜伏期和3 min内的咳嗽次数;小鼠酚红排泄法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对气道分泌液量的影响;烟熏法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 目的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的镇咳、祛痰、抗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方法小鼠氨水引咳法制造咳嗽模型,比较给药前后小鼠咳嗽潜伏期和3 min内的咳嗽次数;小鼠酚红排泄法研究线叶菊总黄酮部位对气道分泌液量的影响;烟熏法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研究给药前后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系数、血清降钙素和血清IL-2值,并对支气管和肺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线叶菊总黄酮部位低剂量组可以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单位时间内小鼠的咳嗽次数,但不能增加小鼠气道酚红的排泄量。线叶菊总黄酮部位高剂量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的胸腺系数、脾脏系数和IL-2值均大于模型组,降钙素值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在降低降钙素的同时提高血清IL-2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光镜结果显示其能改善肺和气管的病理改变结果。结论线叶菊总黄酮部位具有镇咳作用,能够增强大鼠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肺细胞的钙化,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慢性支气管炎 镇咳作用 祛痰作用
下载PDF
GC-MS同时测定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ɑ-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的含量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知斌 李晶 +3 位作者 雷印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建立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ɑ-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的GC-M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择离子模式(SIM)检测,DB-1701毛细管色谱柱(60m×0.25mm×0.25μm),进样量1μL,分流比为5:1,载气为高纯氦气;... 目的:建立石菖蒲挥发油β-细辛醚、ɑ-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的GC-M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择离子模式(SIM)检测,DB-1701毛细管色谱柱(60m×0.25mm×0.25μm),进样量1μL,分流比为5:1,载气为高纯氦气;电子轰击电离方式,能量70e V,倍增电压1070V;选择m/z208为β-细辛醚和ɑ-细辛醚的检测离子,m/z178为甲基丁香酚的检测离子。结果:β-细辛醚、ɑ-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分别在525-5250ng/m L,60-600ng/m L,50-500n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5.5%,103.6%,101.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同时对β-细辛醚、ɑ-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的含量进行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细辛醚 ɑ-细辛醚 甲基丁香酚 气质联用
下载PDF
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成分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华 匡海学 +3 位作者 杨春娟 高岩 吴高松 王知斌 《化学工程师》 CAS 2017年第2期29-31,71,共4页
目的:研究10个产地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推测其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 目的:研究10个产地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推测其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43个化合物,推测了川芎挥发油中主要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侧链断裂成苯环结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及其主要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的总结,为其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基于“入腹知性”理论的黄芩干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洪毓 张亚男 +3 位作者 李自辉 陈平平 匡海学 刘树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67-173,共7页
目的:探讨黄芩对生理状态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分析并判定黄芩药性的归属。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黄芩给药(10 g·kg-1)干预后的大鼠盲肠内溶物进行检测,将肠道菌群分类单元(OTUs)数量,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 目的:探讨黄芩对生理状态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分析并判定黄芩药性的归属。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黄芩给药(10 g·kg-1)干预后的大鼠盲肠内溶物进行检测,将肠道菌群分类单元(OTUs)数量,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及差异菌门与菌属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利用网络可视化手段找寻差异菌门与菌属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基于Illumina Miseq平台,与空白组相比,黄芩给药组大鼠肠道菌群的OTUs数量减少,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体菌门(Spirochaetes)显著性上调(P <0. 01),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软壁菌门(Tenericutes)显著性下调(P <0. 01),24个差异菌属中有17个显著性下调(P <0. 05,P <0. 01),7种显著性上调(P <0. 01)。联合网络可视化分析确定影响程度最大的菌门为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其中厚壁菌门与其余菌门多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与螺旋体菌门存在最强负相关性;拟杆菌门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呈正相关的关系,与放线菌门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与其余菌门无相关性相关性;差异菌属多富集于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及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结论:黄芩可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抑制机体的菌群代谢功能,因此从菌群多样性角度推断黄芩的药性为寒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药性理论
原文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黄芪饮片中4个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知斌 马振平 +3 位作者 刘秀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58-61,共4页
目的:建立HPLC 法同时测定黄芪中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葡萄糖苷、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葡萄糖苷、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成分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amonsil-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 目的:建立HPLC 法同时测定黄芪中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葡萄糖苷、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葡萄糖苷、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成分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amonsil-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2min,10%A→17%A;12~35min,17%A→40%A;35~45min,40%A),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0nm,进样量10μL,柱温25℃。结果:4个被测异黄酮类成分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9.3%、97.3%、101.7%、100.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简单可行、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为不同产地黄芪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高效液相色谱法 7 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葡萄糖苷 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葡萄糖苷 7 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 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
下载PDF
线叶菊抗耐药性细菌感染有效部位的抗菌活性谱效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邵娃 杨阳 +7 位作者 赵爽 孙爽 郭玉岩 杨大宇 李国玉 王秋红 刘玉婕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4-89,共6页
目的:建立线叶菊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菌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线叶菊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PBS(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与2%冰乙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通... 目的:建立线叶菊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菌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线叶菊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PBS(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与2%冰乙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通过线叶菊不同批次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乙型伤寒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来反映其抗菌活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法可知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副乙型伤寒杆菌有作用的峰共有9个。灰关联度分析得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异荭草素、异杜荆苷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内酯、杨梅素、木犀草苷、圣次草苷、异槲皮苷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木犀草素和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与白色葡萄球菌相关;圣次草苷、芒果苷、杨梅素、芦丁、东莨菪内酯、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与副乙型伤寒杆菌相关,上述抑菌关联度均达到了0.8以上。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细菌耐药性 指纹图谱 抗菌 谱效关系
原文传递
麻黄总多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考察及HPLC-ELSD法测定均多糖ESP-B4含量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健 王秋红 +1 位作者 匡海学 夏永刚 《中医药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建立麻黄总多糖及均多糖ESP-B4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有效的控制麻黄多糖质量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麻黄总多糖含量,检测波长:490nm。采用HPLC-ELSD法测定均多糖ESP-B4的含量,使用日本ShodexTMsugar KS-805+K... 目的:建立麻黄总多糖及均多糖ESP-B4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有效的控制麻黄多糖质量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麻黄总多糖含量,检测波长:490nm。采用HPLC-ELSD法测定均多糖ESP-B4的含量,使用日本ShodexTMsugar KS-805+KS-G色谱柱,流动相:超纯水,柱温25℃,流速0.5mL/min,蒸发光检测器参数为漂移管温度116℃,载气流速3.3L/min。结果:麻黄总多糖及均多糖ESP-B4分别在6.25~100μg(r=0.999 8,n=5),2~12μg(r=0.999 8,n=6)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68%(RSD=1.73%),99.655%(RSD=2.9%)。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简便,精密度高,结果准确可靠,为麻黄总多糖中均多糖ESP-B4含量测定提供了一个新的定量方法,同时为麻黄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多糖 含量测定 HPLC-ELSD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12种大孔树脂对辽东楤木皂苷吸附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邵娃 刘栋 +3 位作者 胡畔盼 王秋红 肖洪斌 匡海学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96-269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辽东楤木叶总皂苷的工艺条件和参数,优选纯化辽东楤木叶总皂苷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比较了12种大孔树脂对辽东楤木叶中总皂苷的吸附性能,以辽东楤木叶中的代表成分辽东楤木叶总皂苷量为考察指标,对...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辽东楤木叶总皂苷的工艺条件和参数,优选纯化辽东楤木叶总皂苷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比较了12种大孔树脂对辽东楤木叶中总皂苷的吸附性能,以辽东楤木叶中的代表成分辽东楤木叶总皂苷量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纯化辽东楤木叶总皂苷工艺进行筛选。结果 AB-8树脂对辽东楤木叶干粉中总皂苷吸附性能最好,达到静态交换容量为30.4 mg.ml-1树脂,吸附率为93.2%,动态吸附量为23.8mg.ml-1干树脂,吸附率为94.0%,解吸率为81.0%。结论筛选树脂应综合考虑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树脂的孔径、比表面积、极性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辽东楤木叶 总皂苷
下载PDF
辽东楤木叶有效部位中楤木皂苷Ⅴ、Ⅵ及总皂苷质量控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秋红 王琦 +3 位作者 王知斌 杨炳友 肖洪彬 匡海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50-1953,共4页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辽东楤木叶中楤木皂苷Ⅴ和Ⅵ量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辽东楤木叶总皂苷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楤木皂苷Ⅴ和Ⅵ,Diamon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体积流量0.7 mL/min,柱...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辽东楤木叶中楤木皂苷Ⅴ和Ⅵ量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辽东楤木叶总皂苷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楤木皂苷Ⅴ和Ⅵ,Diamon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体积流量0.7 mL/min,柱温35℃,漂移管温度115℃,载气体积流量3.2 L/min。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辽东楤木叶总皂苷量,检测波长550 nm。结果楤木皂苷Ⅴ、Ⅵ、辽东楤木叶总皂苷分别在1.253~8.768μg(r=0.999 7),1.251~8.767μg(r=0.999 7),0.1549~1.549 mg(r=0.999 8)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7%(RSD为1.30%),99.17%(RSD为0.97%),99.57%(RSD为0.53%)。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辽东楤木叶有效部位中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楤木叶 楤木皂苷Ⅴ 楤木皂苷Ⅵ HPLC-ELSD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RP-HPLC法同时测定车前子中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丹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19年第8期158-162,共5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车前子中京尼平苷酸、车前素、麦角甾苷和异麦角甾苷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0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0min,5%~9...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车前子中京尼平苷酸、车前素、麦角甾苷和异麦角甾苷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0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0min,5%~90%A),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05nm,柱温25℃。结果:京尼平苷酸、车前素、麦角甾苷和异麦角甾苷之间的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17%(RSD=3.55%)、104.36%(RSD=3.77%)、98.97%(RSD=4.35%)和97.63%(RSD=3.12%)。结论:该实验开发的方法可成功应用于车前子中4种主要成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子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京尼平苷酸 车前素 麦角甾苷 异麦角甾苷
下载PDF
基于UPLC-MS与SPR技术的玄参3种苷类组分物质基础及药味归属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洪毓 张宁 +3 位作者 李自辉 赵洪伟 匡海学 刘树民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93-2797,共5页
目的联合UPLC-MS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对玄参3种苷类组分中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味觉表征,明确玄参药味的物质基础及其药味归属。方法应用UPLC-MS通过PCA分析、MassLynx工作站和UNIFI软件进行玄参大极性环烯醚萜苷、小极性环烯醚萜... 目的联合UPLC-MS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对玄参3种苷类组分中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味觉表征,明确玄参药味的物质基础及其药味归属。方法应用UPLC-MS通过PCA分析、MassLynx工作站和UNIFI软件进行玄参大极性环烯醚萜苷、小极性环烯醚萜、苯丙素苷的化学表征及其互不交叉验证,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将选取3种苷类组分中的代表性化合物作为味觉配体,筛选出各配体的最佳亲和受体。结果玄参大极性环烯醚萜苷组、小极性环烯醚萜苷组与苯丙素苷组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大极性环烯醚萜苷组分主要由哈巴苷等组成;小极性环烯醚萜苷组分主要由哈巴俄苷等构成;苯丙素苷组分主要由斩龙剑苷A等化合物构成。哈巴苷和SCNN1a亲和结果最佳,亲和常数(Ks)为3.9×10^(-8)mol/L;哈巴俄苷与hTas2R10受体亲和力最强,Ks为8.7×10^(-8)mol/L;斩龙剑苷A与hTas2R10的亲和力最强,Ks为1×10^(-8)mol/L。结论玄参中哈巴苷是大极性环烯醚萜苷组分中咸味的药味物质基础;哈巴俄苷是小极性环烯醚萜苷组分中苦味的药味物质基础;斩龙剑苷A是苯丙素苷组分苦味的药味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物质基础 药味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