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2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 被引量:289
1
作者 衣俊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4,共12页
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 ,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包含着相... 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 ,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现代性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多重维度 ,在最广义的尺度上可划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 ,具体表现为 :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的现代性 ,以及表现为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等等。现代性不可避免地包含内在的冲突和风险性后果 ,但是 ,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演进状况和发展趋势尚未展示出现代性完全终结的迹象 ,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从中国语境反思现代性批判理论 ,必须摆脱对现代性进行“取”与“舍”的表面化价值判断的误区 ,正视全球化的“现代性”本质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当代 精神性维度 制度性维度 理性化 意识形态 历史叙事 公共文化精神
原文传递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121
2
作者 张奎良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16,共6页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思想 价值论 本体论
原文传递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被引量:97
3
作者 衣俊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5-127,共13页
本文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列菲伏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这些在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哲学流派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取向,即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它们各自提... 本文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列菲伏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这些在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哲学流派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取向,即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它们各自提出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构想理论和批判理论,这表示着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作者指出,与这一转向相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极大地拓宽了当代哲学的视野,对于丰富和加深我们关于人类社会结构、人类文明演进的内涵及内在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价值。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寻求一条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从传统向现代的协调发展的途径,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非日常生活世界 维特根斯坦 20世纪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生活形式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哲学 自觉的精神
原文传递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被引量:56
4
作者 衣俊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0期30-36,共7页
近年来,主体间的交往问题正在悄悄地成为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化。因为,从理论上看,只有建构起合理的交往范式,才能真正发展起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为基本内涵的实践哲学;... 近年来,主体间的交往问题正在悄悄地成为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化。因为,从理论上看,只有建构起合理的交往范式,才能真正发展起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为基本内涵的实践哲学;而从实践上看,随着困扰人类的物质匮乏问题的相对缓解,通过语言等中介建立起的主体间性结构在未来人类生存中将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日常交往 交往活动 人与人 基本内涵 主导地位 交往主体 非日常生活 创造性思维 理论研究 日常生活世界
原文传递
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 被引量:60
5
作者 衣俊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共6页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武。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问题哲学 哲学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技术研究中心 哲学创新
原文传递
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衣俊卿 孙占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21,共7页
关键词 现代交往 交往异化 交往主体 工业文明 交往实践 客体关系 扬弃异化 主体关系 异化现象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 被引量:56
7
作者 衣俊卿 《北方论丛》 CSSCI 1995年第4期1-8,共8页
当前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民众生存方式的重塑。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取决于中国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选择。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因此不能从道德尺度的浪漫情调出发而企图超越它。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用工业文明最... 当前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民众生存方式的重塑。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取决于中国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选择。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因此不能从道德尺度的浪漫情调出发而企图超越它。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用工业文明最本质的精神──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重塑中国民众的生存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总体上把中国传统文化“悬置起来,同时拒斥后现代文化的总体介入,以确保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现代工业文明 价值重建 社会转型时期 生存模式 技术理性 人本精神 文化精神 中国民众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被引量:63
8
作者 康渝生 陈奕诺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5,共5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洞悉世界共同发展的大趋势所提出的理论构想,也是为了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应对全球性挑战而设计的"中国方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实践中,当代中国充分发挥了负...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洞悉世界共同发展的大趋势所提出的理论构想,也是为了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应对全球性挑战而设计的"中国方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实践中,当代中国充分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用,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和谐理念和"天下"情怀,更是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确立为坚实的理论底蕴,推进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已经为世人普遍接受,但完整厘定其历史作用似乎为时过早。因此,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梳理出蕴含于其中的致思理路,我们或可预见其美好的未来,增强实践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实践
下载PDF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 被引量:48
9
作者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2,共7页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课题的提出,到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①,十几年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哲学 文化哲学 中国语境 自身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 被引量:30
10
作者 丁立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1,共6页
关键词 实践哲学 道德学 亚里士多德 哲学问题 伦理学 一般 根据 学科 实践性 性质
原文传递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被引量:41
11
作者 衣俊卿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6,共9页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化阻滞力 日常生活批判
原文传递
人类中心论与生态危机的实质 被引量:22
12
作者 丁立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人类中心论 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功利主义 终极关切 哲学人类学 物质关系 社会学
原文传递
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 被引量:31
13
作者 衣俊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10-16,共7页
关键词 技术理性批判 马克思异化理论 卢卡奇 物化理论 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技术理性主义 发达工业社会 20世纪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 被引量:42
14
作者 张奎良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8-76,159,共9页
伴随着1844年开始的哲学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同时在人的本质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提出了六个人的本质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精湛的界说。马克思如此密集地推出人的本质概念,绝非偶然和无序,一方面是适应哲... 伴随着1844年开始的哲学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同时在人的本质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提出了六个人的本质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精湛的界说。马克思如此密集地推出人的本质概念,绝非偶然和无序,一方面是适应哲学革命性变革的需要,把实践注入人的本质概念的核心,同时把其他的人的本质要素按照其相互关联,有层次地、合乎逻辑地展开。回顾并揭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有助于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质的要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马克思 实践
原文传递
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奎良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1,共8页
以人为本原本只是一个工具性口号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发展为大众性的平等理念 ,即所有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而马克思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学说的终极使命 ,从而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是... 以人为本原本只是一个工具性口号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发展为大众性的平等理念 ,即所有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而马克思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学说的终极使命 ,从而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是在更高境界上向人及其类本质的回归。由马克思总结、列宁充分肯定的巴黎公社的公仆精神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升华。毛泽东提出、邓小平发扬光大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与马克思的公仆理论一脉相通 ,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平等理念 公仆意识 工具性 管理层
下载PDF
课程思政的教与学 被引量:39
16
作者 蒋红雨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6期6-8,共3页
文章对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基础性的探索。提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教学自觉、丰富教师的思政理论、形象传达思政理念是课程思政遵循的方法论。学哲学、学社会发展理论、学历史是... 文章对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基础性的探索。提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教学自觉、丰富教师的思政理论、形象传达思政理念是课程思政遵循的方法论。学哲学、学社会发展理论、学历史是学习课程思政的必要知识储备;有情怀地学、有作为地学和有自我地学是通达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的教 课程思政的学
下载PDF
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丁立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10-15,共6页
现代世界,随着人类对自身面临的共同危机的认识,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的加强,交往和对话已为人们所日益关注。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一现... 现代世界,随着人类对自身面临的共同危机的认识,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的加强,交往和对话已为人们所日益关注。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才有了关于交往的哲学话题。在讨论中,不少文章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这里,我想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真正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关系 马克思交往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人与人 商品经济 现实背景 人与自然 社会联系 现代世界
原文传递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 被引量:37
18
作者 衣俊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14,共6页
There should be two reciprocal dimensions in the studies of the sinolization of Marxism,namely "Chinese dimension" and "world dimension".The former means to integrate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Chines... There should be two reciprocal dimensions in the studies of the sinolization of Marxism,namely "Chinese dimension" and "world dimension".The former means to integrate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Chinese realities to guide practice in China.The Latter means to investigat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Chinese rea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which emphasizes the open value of Chinese experience and discourse right for Chinese pattern of Marxism in the global studies of Marxism."Chinese dimension" is surely the meaning that the sinolization of Marxism should have.However,without the "world dimension",people incline to regard some Marxist conclusions as the given presupposition,ignor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ism.As the result,the sinolization of Marxism might become self-closed and one-dimension.With the 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world dimension" studies on the sinolization of Marxism have gain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向度 哲学社会科学 二级学科 理论学科 学术视野 多层面 普遍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浅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锡勤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1,共3页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信被看做是做人的根本 ,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维持的根本 ,是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保证。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根本 ,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当前 ,诚信道德建设应...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 ,信被看做是做人的根本 ,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维持的根本 ,是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保证。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根本 ,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当前 ,诚信道德建设应从重信、守信入手 ,进而培育人们诚的品德 ,建立对诚信的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道德 传统
原文传递
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奎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7,共13页
如果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终极奥秘,被费尔巴哈称为"哲学上最高的东西"。马克思显然认同他的这位前驱者的看法,所... 如果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最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终极奥秘,被费尔巴哈称为"哲学上最高的东西"。马克思显然认同他的这位前驱者的看法,所以,他在确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同时,立即对人的本质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从1844年夏至1845年春,马克思连续作出人的本质的五重规定,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阐发了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本质。这五重本质在形式上是平行的、分立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是人的更深层次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展开和说明。马克思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阐释哲学的最高问题,表明新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的本质的密切关联,说明只有达到人的本质的最高境界,哲学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才是完整和深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植根于他对全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他所阐发的人的本质的五重规定及其逻辑系统不仅是哲学上划时代的伟大创新,而且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实践 社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