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歙县韶坑目连戏班社现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 1
-
-
作者
方文婷
-
机构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出处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1-17,共7页
-
基金
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390)
-
文摘
歙县韶坑目连戏班是徽州较早的班社之一,演出一直时续时断,发展状况堪犹,随着农村中青年外迁、社会娱乐方式改变以及目连戏尚未给村民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等问题,目连戏生存土壤还需进一步培育。2018年韶坑演出,考虑到韶坑目连戏班的现状,让璜蔚村庆升徽剧团的演员参与学习和演出,促成了韶坑目连戏剧团的成立,班社的交流和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目连戏的发展。特别是将时代新风融入戏曲之中,既能守住传统,又能立足当下,激活目连戏的活力和传播力。
-
关键词
徽州戏曲
班社状况
问题
思考
-
Keywords
Huizhou Opera
troupe status quo
problems
reflections
-
分类号
H127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传播符号学视阈下祁门芦溪傩舞的传播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梁冽
-
机构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出处
《今传媒》
2021年第12期116-119,共4页
-
文摘
2011年6月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文化意义附着于人或物质载体上,世代相传,有着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对其组成符号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有利于深入把握其主要特征与独特内涵。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名录,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祁门芦溪傩舞,学界对其传播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鲜有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予以探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芦溪傩舞为例,在传播符号学的视阈下,深入分析其符号体系,以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传播类型和社会功能。
-
关键词
祁门芦溪傩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符号学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