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7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406
1
作者 肖琼 黄国文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0-14,共6页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所有课程都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本文是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在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所有课程都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本文是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在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并把价值观引领摆在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和课堂实践中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的作用
原文传递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 被引量:246
2
作者 黄国文 肖琼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0-16,共8页
本文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勾画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六个问题,即整个建设过程的六个要素:(1)为什么,(2)是什么,(3)谁来做,(4)何时做,(5)何处做,(6)怎样做。文章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为什么"... 本文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勾画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六个问题,即整个建设过程的六个要素:(1)为什么,(2)是什么,(3)谁来做,(4)何时做,(5)何处做,(6)怎样做。文章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为什么""谁来做""何时做"和"何处做",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或不需要更多的讨论,而"是什么"和"怎样做"这两个问题,还处在探索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本期"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专号的设计和内容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要素 问题导向 专号
原文传递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 被引量:189
3
作者 杨祥 王强 高建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5,共2页
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时调整,它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空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鸽方法;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时调整,它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空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鸽方法;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一体化设计 金课 课程教材
原文传递
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 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被引量:181
4
作者 张策 徐晓飞 +4 位作者 张龙 谷松林 初佃辉 季振洲 孙勐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1,共5页
提出了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引发的创新性,进而剖析了MOOC带来的演绎性;通过MOOC与其他网络教育课程比较,得出MOOC教学的优势所在,给出了重塑教学组织和教与学关系的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范式OPOBTP(On... 提出了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引发的创新性,进而剖析了MOOC带来的演绎性;通过MOOC与其他网络教育课程比较,得出MOOC教学的优势所在,给出了重塑教学组织和教与学关系的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范式OPOBTP(Online Plus Offline Blending Teaching Patter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MOOC教学发展建议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最后指出,MOOC引发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在线开放课程 视频公开课 资源共享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3
5
作者 王丹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1,共6页
概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基本情况,并从"课程思政"源起与相关概念、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价值、问题与对策、实施路径及中职"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研究概况等... 概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基本情况,并从"课程思政"源起与相关概念、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价值、问题与对策、实施路径及中职"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研究概况等专题做了梳理,认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做好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要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思政素养现状、"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深度广度、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深入研究,尤其加大中职"课程思政"研究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学科德育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下载PDF
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53
6
作者 王应解 冯策 聂芸婧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85,共6页
两年来我国高校慕课教育在课程建设、平台运营等方面的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校、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回落,支撑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的生态系统均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高校尚未培育形成发展慕课教育的内在动力、开放教育理念... 两年来我国高校慕课教育在课程建设、平台运营等方面的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校、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回落,支撑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的生态系统均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高校尚未培育形成发展慕课教育的内在动力、开放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慕课这一新事物在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为了促进慕课健康发展,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保证有效的制度与政策供给;高校应为慕课教育的发展提供系统支持与配套服务,实行跨校学分互认,为慕课教育创造发展空间;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工作重心从知识传播向知识创造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中国高校 慕课教育 高等教育 问题分析 对策
下载PDF
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以《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 被引量:139
7
作者 徐艳梅 李晓东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7,共7页
近年来,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本文在简要介绍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项目式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和实施基础。进而将依托新兴信息技术的电子学档系统与项目式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电子学档的项... 近年来,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本文在简要介绍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项目式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和实施基础。进而将依托新兴信息技术的电子学档系统与项目式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一项应用该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对教学效果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在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翻转课堂 电子学档 英语教学
原文传递
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 被引量:135
8
作者 战德臣 聂兰顺 +1 位作者 唐德凯 张丽杰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2年第3期23-31,共9页
当前,慕课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教学改革,国家逐渐意识到应更加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而虚拟教研室是“互联网+”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一种探索。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虚拟教研室提出的背景,分析了虚拟教研室的内涵及三... 当前,慕课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教学改革,国家逐渐意识到应更加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而虚拟教研室是“互联网+”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一种探索。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虚拟教研室提出的背景,分析了虚拟教研室的内涵及三种类型,阐释了虚拟教研室七大特征;随后,文章提出了包含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内容建设四个部分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框架;最后,文章以计算思维导论虚拟教研室(CTV)为例,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案例。作为协同教研的一种新形态,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将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提升、对高校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协同教研 慕课 混合式课程 在线教学
下载PDF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4
9
作者 蒋奖 许燕 林丹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366,共3页
通过对320名医护人员的调查,探讨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疲惫、去人性化与A型人格、控制点存在显著正相关,个人成就感与控制点存在显著负相关。(2)A型人格、控制点对情绪疲惫、去人性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通过对320名医护人员的调查,探讨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疲惫、去人性化与A型人格、控制点存在显著正相关,个人成就感与控制点存在显著负相关。(2)A型人格、控制点对情绪疲惫、去人性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控制点对个人成就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与B型人格相比,A型人格者的去人性化程度更高;与内控者相比,外控者工作倦怠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工作倦怠 A型人格 控制点 情绪疲惫 情绪疲惫 个人成就感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 被引量:128
10
作者 韩筠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共4页
"互联网+"催生出新的教育生产力,推动大学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教与学的新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为教师教学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发展变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回... "互联网+"催生出新的教育生产力,推动大学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教与学的新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为教师教学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发展变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回归教育初心和教学本分,真正实现以技术赋能教师角色的转变,全面提升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教学改革 教师发展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 被引量:124
11
作者 史静寰 叶之红 +9 位作者 胡建华 徐小洲 杨颉 李立国 刘永贵 康凯 王小梅 高晓杰 许焘 瞿振元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共14页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以人为本 国家发展 提高质量 促进公平
原文传递
增强现实(AR)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 被引量:100
12
作者 蔡苏 张晗 +3 位作者 薛晓茹 王涛 王沛文 张泽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0,共10页
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段在教育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学习者能够在虚实融合的教学情境中,以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手段给课堂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知识会越来越具有交互性、流动性和情境性。该文通过实证发现... 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段在教育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学习者能够在虚实融合的教学情境中,以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手段给课堂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知识会越来越具有交互性、流动性和情境性。该文通过实证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增强现实教具的使用是呈正相关的。当然,增强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既有发展机遇,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增强现实学习环境应该深入研究如何支持学与教,以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引领课堂教学新路向,形成教育新常态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AR 虚拟现实 VR 课堂教学
下载PDF
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 被引量:96
13
作者 陈国良 孙家广 +8 位作者 冯博琴 李廉 何钦铭 李晓明 蒋宗礼 张龙 王飞跃 徐志伟 董荣胜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10,17,共5页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计算思维的概念,正在科技界和教育界萌发、激荡和蔓延。所到之处,彻底更新和改变了现在被广泛认同的一些理论和认识。一种新的关于计算和计算机科学的观点正迅速荡涤着旧有的传统,焕发出面向新时代和新技术...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计算思维的概念,正在科技界和教育界萌发、激荡和蔓延。所到之处,彻底更新和改变了现在被广泛认同的一些理论和认识。一种新的关于计算和计算机科学的观点正迅速荡涤着旧有的传统,焕发出面向新时代和新技术的崭新面貌。从事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围绕着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被吸引到这一领域里来。这种共同的兴趣将酝酿出新的重大的理论革命和技术飞跃,一种全新的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和应用的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科学 教学改革 计算机科学 宣言 教育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新技术
下载PDF
深化“三教”改革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93
14
作者 韦晓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87,共4页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材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成为落实教育改革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必须以教学标准为指导和依据,通过基于教学标准的...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材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成为落实教育改革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必须以教学标准为指导和依据,通过基于教学标准的再创作,落实教学改革精神。教材在编写理念和立意导向上要贯彻国家意志,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内容遴选和体系结构上应打破学科体系、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束缚,体现职教特色,支撑"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方式;在载体形式与应用模式上,应大力开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紧密结合的新形态教材,并通过与在线开放课程的融合发展,重构传统课堂与教学过程,促进互联网+教学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职业教育 教材 “三教”改革
下载PDF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84
15
作者 顾海良 张岂之 +10 位作者 靳诺 胡树祥 张大良 张东刚 苏雨恒 宋凌云 杨海英 王炳林 颜吾佴 郝立新 李松林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5,共2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部署,6月1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部署,6月1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以纪念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教育部、中宣部、中国法学会等有关部门领导、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和"马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参加了会议。现将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摘编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 习近平 培育 精神 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法学会
原文传递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被引量:68
16
作者 陈立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动词重叠表示事件主体在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地让它结束。此定义含四层意思:1.动词重叠属事件范畴,而不属动作范畴;2.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持续的具体时间量;3.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有终点;4.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是可控的。以这四点为语义条件,... 动词重叠表示事件主体在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地让它结束。此定义含四层意思:1.动词重叠属事件范畴,而不属动作范畴;2.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持续的具体时间量;3.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有终点;4.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是可控的。以这四点为语义条件,本文对动词重叠形式与数量成分、时态成分、动词后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质的关系问题重新作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语法意义 时态成分 数量成分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 被引量:50
17
作者 陈立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31,共18页
本文认为汉语中的“了、着、过、在、将”等语言形式属于时态范畴,既表体的意义,又表时的意义。作者重新定义了汉语中的时态概念,认为时态表示一个事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中的变化。依据这个定义,作者对各个时态成分的语法意义作了新... 本文认为汉语中的“了、着、过、在、将”等语言形式属于时态范畴,既表体的意义,又表时的意义。作者重新定义了汉语中的时态概念,认为时态表示一个事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中的变化。依据这个定义,作者对各个时态成分的语法意义作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时态 时态成分
下载PDF
在线课程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被引量:76
18
作者 韩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26,共5页
2020年春季学期高等学校实施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经受住新冠疫情检验,成为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有力举措,催生高等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范式。深入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成为... 2020年春季学期高等学校实施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经受住新冠疫情检验,成为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有力举措,催生高等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范式。深入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的"新常态"。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在线教学将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在线教学引发的"学习革命"将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课程 在线教学 教育形态 教育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新常态 课堂教学
原文传递
新工科的新视角: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 被引量:74
19
作者 徐晓飞 李廉 +3 位作者 战德臣 何钦铭 刘卫东 张龙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4-49,共6页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带动新经济与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经济与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新工科应运而生。为了支持我国在新时代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可持续竞争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带动新经济与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经济与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新工科应运而生。为了支持我国在新时代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在进行着深刻变革。本文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探讨实现新工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角,提出了可持续竞争力概念和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及新模式,阐述了构建敏捷教学体系的相关关键要素、实现途径与开放教育生态,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可持续竞争力 敏捷教学 开放教育生态 高等工程教育
下载PDF
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被引量:72
20
作者 刘援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5期57-64,共8页
体验式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的产物。本文作者在回顾体验式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分析了体验式外语教学产生的社会动因,阐明了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作者认为,体... 体验式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的产物。本文作者在回顾体验式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分析了体验式外语教学产生的社会动因,阐明了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作者认为,体验式外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模式,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外语学习的动力系统,即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参与"、"愉悦"和"共鸣"的体验学习机理,在多媒体、数字化、网络技术支撑的语言学习生态环境和体验学习人文环境中,实现二语习得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 体验 参与 愉悦 共鸣 环境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