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对PCI相关心肌损伤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喜文 朱秀龙 +1 位作者 陈炎 莫观海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相关心肌损伤及术后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拟行择期PCI术的UAP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相关心肌损伤及术后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拟行择期PCI术的UAP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曲美他嗪组(n=51)和对照组(n=55)。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PCI术前0.5~1.0h口服60 mg曲美他嗪(负荷剂量),PCI术后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20mg,3次/d)。分别测定PCI术前和术后16~18h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浓度,通过电话随访了两组患者PCI术后的相关情况。结果 PCI术后16~18h时,两组患者的cTnI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组患者术后cTnI水平>0.10μg/L的患者比例较少(P<0.05)。截至随访结束,曲美他嗪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31.00±4.33) vs (33.29±2.11)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65.65±3.94)% vs (62.29±3.06)%;P<0.05],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 vs 9.1%)。结论 PCI术前口服负荷剂量曲美他嗪可减少手术相关心肌损伤,术后长期服用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曲美他嗪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钙蛋白 左心室功能
下载PDF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莫逆 陈海坚 梁金春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观察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给予乙胺碘呋酮负荷剂量75~150mg/次,15~20min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速度微量泵维持静脉注射,观察用药后15min及1,2,... 目的观察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给予乙胺碘呋酮负荷剂量75~150mg/次,15~20min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速度微量泵维持静脉注射,观察用药后15min及1,2,24h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用药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患者均未出现QT间期明显延长、心功能恶化、室性心律失常加重或猝死;2例出现心动过缓者药物减量后心率恢复正常。结论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恶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乙胺碘呋酮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miRNAs含量检测对病变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林秋伟 林燕仙 +1 位作者 朱秀龙 张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747-750,共4页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miRNAs含量对病变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MI组、5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检测miRNAs、炎性因子、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结果:AMI组血清中miR-1、miR-22、mi...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miRNAs含量对病变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MI组、5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检测miRNAs、炎性因子、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结果:AMI组血清中miR-1、miR-22、miR133a、miR133b的含量高于对照组,miR-147、miR-214、miR328的含量低于对照组;AMI患者的病变冠脉数目越多,血清中miR-1、miR-22、miR133a、miR133b的含量越高,miR-147、miR-214、miR328的含量越低;AMI组血清中hs-CRP、TNF-α、MCP-1、IL-6、IL-18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含量与miRNAs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hsCRP、TNF-α、MCP-1、IL-6、IL-18、MMP1、MMP2、MMP3、MMP8、MMP9、MMP14、ADAMTS-1含量与miR-1、miR-22、miR133a、miR133b含量呈负相关,与miR-147、miR-214、miR328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miR-1、miR-22、miR133a、miR133b、miR-147、miR-214、miR328的含量异常,miRNAs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蛋白酶分子的表达来参与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MICRORNA 炎性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替格瑞洛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宇翔 魏芝宝 +2 位作者 邓红胜 姚超永 陆勇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稳定型心绞痛(SCA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稳定型心绞痛(SCA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和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替格瑞洛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8%,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治疗组的8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P=0.028).治疗前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心功能指标无差别;治疗后替格瑞洛治疗组患者的血清CRP、sICAM-1、sVCAM-1均低于氯吡格雷治疗组(t=4.455、15.721、45.650,P〈0.05),SV和LVEF均高于氯吡格雷治疗组(t=-4.307、-3.895,P〈0.05),NT-proBNP和cTnI均低于氯吡格雷治疗组(t=43.704、9.799,P〈0.05).两组患者半年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无明显差别(χ^2=0.008,P=0.930).结论 替格瑞洛对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心绞痛 细胞因子 心功能
下载PDF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海坚 林薇 +2 位作者 莫逆 梁金春 乌汉东 《西部医学》 2012年第10期1929-1931,共3页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4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组(26例),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4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组(26例),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组(19例)。1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3例在术后(9.5±6.3)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4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操作成功标准。术后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分叉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率明显高于非分叉组(P<0.05),但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P<0.05)。13例术后复查患者4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组,且双支架术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P<0.0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效果,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可明显减少MAC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邓红胜 陈炎 +4 位作者 朱秀龙 孙喜文 张灿 莫观海 邱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2期1802-180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拟行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患者24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及常规组各120例。强化组在术前及术后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拟行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患者24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及常规组各120例。强化组在术前及术后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共30d;常规组术前及术后给予常规剂量10mg/d,共30d。CIN定义为:在使用对比剂后的72h内,血清中肌酐浓度升高〉0.5mg/dl(〉44μmol/L)或者较原基础值升高25%以上。结果强化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vs13%,X^2=0.458,P=0.002)。两组术后院内临床事件包括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死亡、需要IABP治疗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给予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能够显著减少CIN的发生,同时减少院内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肾病 经皮冠脉介入术 瑞舒伐他汀
下载PDF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彪 邱振华 +1 位作者 孙晓云 张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AMI症状发生后0~3h和3~6h采集47例AMI患者静脉血,检测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肌红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心型肌酸激酶同工...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AMI症状发生后0~3h和3~6h采集47例AMI患者静脉血,检测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肌红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心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同样检测H-FABPs、cTnI、MYO和CK-MB。结果 AMI症状发生后0~3h和3~6h,患者H-FABPs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MYO和CK-M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s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重症冠心病并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炎症因子、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麦洁俭 黄烔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冠心病并心力衰竭(CHD-HF)患者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炎症因子、血脂指标变化,并分析其用药安全性。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高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62例重症CHD... 目的分析重症冠心病并心力衰竭(CHD-HF)患者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炎症因子、血脂指标变化,并分析其用药安全性。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高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62例重症CHD-HF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口服依那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等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1例,常规治疗+rhBNP(持续给药48 h)],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个月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炎症因子、血脂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脑钠肽(BNP),以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CHD-HF患者使用rhBNP治疗效果良好,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血脂代谢,并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冠心病 心力衰竭 重组人脑利钠肽 心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宇翔 魏芝宝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年第4期544-545,共2页
目的:探讨顽固性心力衰竭应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的效果,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某院接收并确诊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顽固性心力衰竭应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的效果,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某院接收并确诊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多巴胺联合硝普钠进行治疗,经1周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心胸比、LVD、LVEF、L V FS 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与缓解,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优于对照组的66.00%,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心胸比、LVD、LVEF、LVFS 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顽固性心力衰竭应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有效改善了心肌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普钠 多巴胺 顽固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餐后血脂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洪辉 张灿 龙则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通过餐后血脂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前瞻性研究,探讨检验采血流程的优化。方法:选择320例冠心病患者检测空腹及餐后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脂蛋白a[LP(a)]、... 目的:通过餐后血脂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前瞻性研究,探讨检验采血流程的优化。方法:选择320例冠心病患者检测空腹及餐后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血脂参数,分析个体间血脂用餐前后变化差异及空腹与餐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比较空腹血脂及餐后血脂浓度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比较空腹和餐后血脂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比的关系及差异,评估餐后采血检验的应用效果。结果:餐后血脂与空腹血脂7项指标中TC、HDL-C、LP(a)和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G、LDL-C和ApoA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7项指标均显著呈正相关性(r 0.693~0.878,P<0.001);血脂水平与Syntax评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餐后比空腹多出HDL-C和ApoA1 2个相关指标;血脂水平与心血管事件Cox比例风险回归危险比分析中,空腹血脂和餐后血脂危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餐后血脂更适合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血管疾病筛查可以推广餐后采血检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后血脂 心血管疾病风险 采血流程优化
原文传递
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CysC、Hcy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喜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3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进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6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血压1级(高血压1级组)38例、高血压2级(高血压2级组)40例、高血压3级(高血压3级...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进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6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血压1级(高血压1级组)38例、高血压2级(高血压2级组)40例、高血压3级(高血压3级组)48例;另选取同期52例无动脉硬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四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和斑块特点,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受试者血清Hcy和CysC水平。比较四组CIMT、Hcy、CysC、斑块形成情况;比较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级患者血清Hcy和CysC水平;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CIMT为(0.73±0.08)mm、Hcy为(8.03±2.01)μmol/L、CysC为(0.81±0.12)mg/L、斑块形成占比为3.85%;高血压1级组患者CIMT为(1.08±0.07)mm、Hcy为(12.97±2.09)μmol/L、CysC为(1.09±0.16)mg/L、斑块形成占比为18.42%;高血压2级组患者CIMT为(1.21±0.10)mm、Hcy为(14.79±2.14)μmol/L、CysC为(1.32±0.12)mg/L、斑块形成占比为40.00%;高血压3级组患者CIMT为(1.39±0.09)mm、Hcy为(16.87±2.15)μmol/L、CysC为(1.68±0.17)mg/L、斑块形成占比为62.50%。血清Hcy、CysC水平、CIMT和斑块形成患者占比随高血压严重程度加剧呈依次递升趋势,高血压1、2、3级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级患者Hcy分别为(13.57±4.15)、(21.39±5.35)、(32.73±11.46)、(38.26±14.57)μmol/L,CysC分别为(1.10±0.26)、(1.60±0.34)、(1.86±0.41)、(2.27±0.81)mg/L。血清Hcy和CysC表达水平随颈动脉硬化程度加剧呈依次递升趋势,颈动脉硬化1、2、3级硬化患者Hcy和CysC均高于颈动脉正常患者, 2、3级硬化患者高于1级, 3级硬化患者高于2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CysC水平和斑块形成均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血清胱抑素C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红胜 陈炎 +4 位作者 朱秀龙 孙喜文 张灿 莫观海 邱国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6期805-806,808,共3页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将急性胸痛患者963例分为四组:Ⅰ组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Ⅱ组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Ⅲ组为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将急性胸痛患者963例分为四组:Ⅰ组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Ⅱ组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Ⅲ组为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MI)患者,Ⅳ组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随访90 d内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等。结果入院时CRP>3 mg/L的患者在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Ⅰ组为27.6%(64/232),Ⅱ组为70.9%(183/258),Ⅲ组为78.0%(223/286),Ⅳ组为5.3%(10/187)。CRP>3 mg/L患者中,90.2%(433/480)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而CRP≤3 mg/L患者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05/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Ⅱ组(8.9%)和Ⅲ组(11.9%)患者病死率高于Ⅰ组(2.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Ⅳ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 CRP升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CRP有助于评估该类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胸痛 预后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秀龙 张灿 +2 位作者 孙喜文 陈炎 黄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5-546,共2页
目的: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IL-6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诊断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7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减轻心脏耗氧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标准治疗外,入院给予每晚睡前口服阿... 目的: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IL-6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诊断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7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减轻心脏耗氧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标准治疗外,入院给予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检测2组治疗前及8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血脂、血清CRP、IL-6无明显变化,而实验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CRP及IL-6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降低炎症反应,有利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的恢复;降低CR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IL-6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急性 C反应蛋白 IL-6
下载PDF
床边应用普通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海坚 魏芝宝 +1 位作者 朱秀龙 邓红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对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危险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2例因多种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床边普通双极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根据起搏心电... 目的对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危险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2例因多种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床边普通双极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根据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导管深度,判断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床边临时心脏起搏获成功,1例因血管迂曲畸形改在X线下重新插管亦成功起搏。无感染、无血栓形成或栓塞、无气胸、无静脉炎、无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从穿刺到右室开始起搏时间为3~10(6.5±2.6)min,起搏时间为3~147.2±3.3)d。结论在体表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进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一(个简单、快捷、安全有效、实用的起搏的方法,只要操作方法正确,成功率高,对挽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积极作用,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床边诊断化验信息系统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蒙诺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钾浓度的变化
15
作者 朱秀龙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蒙诺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清钾浓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热沉淀比浊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3例正常人和53例高血压病患者蒙诺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血浆Fbg和血清钾浓度。结果 治疗前高血压病患者...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蒙诺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清钾浓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热沉淀比浊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3例正常人和53例高血压病患者蒙诺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血浆Fbg和血清钾浓度。结果 治疗前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Fbg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4.32±0.46)g·L^(-1)比(3.5±0.34)g·L^(-1),P<0.01],而血清钾浓度测明显低于正常人[(3.5±0.34)mmol·L^(-1)比(3.7±0.284)mmol·L^(-1),P<0.01],蒙诺治疗后血浆Fbg浓度降到[(3.24±0.35)g·L^(-1),P<0.01]而血清钾浓度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Fbg升高而血清钾浓度偏低,蒙诺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血浆Fbg水平,但对血清钾浓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纤维蛋白原 血清钾 蒙诺
下载PDF
术前强化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宇翔 魏芝宝 姚超永 《血栓与止血学》 2014年第6期301-304,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强化组在术前30 mi...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强化组在术前30 min内开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20 mg,以后20 mg/d,连服7d,之后10 mg/d维持.对照组在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仅术后以10 mg/d瑞舒伐他汀钙维持.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冠脉即刻血流、血肌钙蛋白I(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氮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NT-proBNP)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情况.结果 强化组中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分别为8.9%和17.8%,低于对照组的15%和27.5%,CK-MB122.9±15 u/L、TNI3.81±1.8、NT-proBNP 2645 ±534 pg/L、hs-CRP 4.31±1.3均低于对照组的155.8±21 u/L、4.73±2.2、3534±656、5.30±1.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声心动图中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房内径和室间膈厚度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强化瑞舒伐他汀钙可减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术后即刻血流,减少心肌坏死,改善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钙 急性心肌梗死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BNP水平及相关发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喜文 朱秀龙 莫观海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相关发病因素。方法根据患病类型,选取冠心病和(或)高血压92例,其中单纯冠心病组35例、单纯高血压组3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25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索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相关发病因素。方法根据患病类型,选取冠心病和(或)高血压92例,其中单纯冠心病组35例、单纯高血压组3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25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因素。结果三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单纯冠心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指数(BMI)、吸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影响发病的相关因素(OR=2.712、3.036、7.842、12.456、14.231,P=0.036、0.017、0.009、0.007、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32.223、23.013、8.99,P=0.001、0.011、0.023)。结论 BNP可以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指标之一,注意日常生活习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血压 脑钠肽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燕锋 黎奇才 张勇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4期34-36,40,共4页
目的对比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90例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抗心衰和左... 目的对比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90例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抗心衰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心衰纠正时间;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脑钠肽、心脏指数、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心衰纠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脑钠肽、心脏指数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脑钠肽、心脏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的对比,左西孟旦效果更好,可更快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多巴酚丁胺 扩张型心肌病并顽固性终末期心衰 心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畸形的造影检查 被引量:7
19
作者 魏芝宝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6期465-466,共2页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被发现。在造影检查中,较好的技术、方法是检查成功的关键。现就我们在造影检查中发现26例冠状动脉畸形的一些技术、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畸形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喜文 莫逆 +1 位作者 冯燊龙 朱世明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13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预后。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预后。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脑利钠肽(BNP)、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