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曾 李美英 +2 位作者 凤兆海 苏建华 汤华萍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164-1165,共2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rt-PA溶栓联合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rt-P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 目的观察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rt-PA溶栓联合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rt-P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在治疗第7天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在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确,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性脑梗死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美英 凤兆海 +6 位作者 苏建华 汤华萍 郑颖炜 徐竞 陶开香 周曾 李志德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8期1991-1997,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患者104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其中房颤组42例,非房颤组62例,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患者104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其中房颤组42例,非房颤组62例,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以及颅内出血、死亡等不良结局情况。结果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患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的ADL评分、溶栓时间(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糖尿病患者占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平均年龄、高血压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房颤组溶栓前、溶栓后24h及7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房颤组溶栓前、溶栓后24h、7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房颤组溶栓后患者颅内出血转化1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不良结局6例,而非房颤组颅内出血转化为3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不良结局2例,2组颅内出血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性颅内出血(P=0.076)及不良结局(P=0.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房颤患者是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结论房颤相关性卒中患者溶栓后虽明显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但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不良结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心房颤动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下载PDF
SOD、Vit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武国德 程彦斌 曹勇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维生素 C(Vit 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参照 Zea longa线栓法略加改进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根据实验需要分为 4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以生理盐水 (NS)为对照 ,观察 ...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维生素 C(Vit 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参照 Zea longa线栓法略加改进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根据实验需要分为 4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以生理盐水 (NS)为对照 ,观察 SOD、Vit C对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SOD(80 0 U / 10 0 g)能显著上调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区 HSP70基因的表达 (χ2 检验 ,P<0 .0 5、P<0 .0 1) ,Vit C(2 0 m g/ 10 0 g)不能上调同一区域 HSP70基因的表达 (χ2 检验 ,P >0 .0 5 )。结论  SOD促进缺血再灌注脑组织HSP70基因的表达 ,是 SOD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Vit C不能促进 HSP70基因的表达 ,其脑保护作用与SOD有所不同。 SOD促进 HSP70的表达不是依赖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是存在另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基因表达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维生素C HSP70 自由基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神经F波传导速度联合空腹C肽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尤如芹 徐竞 李美英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821-1825,共5页
目的分析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空腹C肽(FC-P)水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组,30例T2DM未合并DPN患者为对照... 目的分析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空腹C肽(FC-P)水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组,30例T2DM未合并DPN患者为对照组,另募集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空白组。比较3组血清FC-P、餐后2 h C肽(PC-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3组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速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DPN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FC-P、P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FBG、PBG、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血清FC-P、PC-P水平均低于空白组,FBG、PBG、HbA1c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SCV、MCV及F波速度均最慢,对照组次之,空白组最快(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慢、FC-P水平低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切点为48.05 m/s)联合FC-P(切点为1.61 pmol/L)时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敏感度为82.60%,特异度为88.40%。结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FC-P水平联合检测能提高对T2DM患者发生DPN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早期DPN患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波 神经传导速度 C肽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正中神经
原文传递
英夫利西单抗对脑出血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瑞琦 严美茹 +1 位作者 王思媛 张燕平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8-494,共7页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对脑出血小鼠脑部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月龄雄性C57BL/6小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英夫利西单抗组、脑出血组和脑出血+英夫利西单抗组,每组36只。脑出血组和脑出血+英夫利西单...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对脑出血小鼠脑部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月龄雄性C57BL/6小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英夫利西单抗组、脑出血组和脑出血+英夫利西单抗组,每组36只。脑出血组和脑出血+英夫利西单抗组小鼠采用胶原酶法建立脑出血模型,以术后第1天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表(NDS)评分≥4分视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和假手术+英夫利西单抗组小鼠仅相同手术操作但不注射胶原酶;假手术+英夫利西单抗组和脑出血+英夫利西单抗组小鼠于术后的第1、2、3天按体重10 mg/kg经尾静脉予英夫利西单抗。各组小鼠均于术后第1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血肿周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相对表达水平,术后第3天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术后第1、3、7、14、28天采用NDS评分检测小鼠神经功能行为学变化;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英夫利西单抗组小鼠均于术后第3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血肿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与脑出血组相比,脑出血+英夫利西单抗组小鼠术后第1天血肿周围TNF-α、IL-1β、IL-6表达降低(P<0.05),术后第3天手术侧大脑半球含水量降低(P<0.05),血肿周围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数量均降低(P<0.05);术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NDS评分总分均降低(P<0.05),第1天及第28天的NDS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夫利昔单抗对脑出血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夫利西单抗 脑出血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反应 脑损伤程度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中风回春片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燕平 严美茹 罗瑞琦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7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片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片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风回春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不遂、下肢不遂、舌蹇不语、偏身麻木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增高,mRS评分降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风回春片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上下肢痉挛程度,提高上下肢运动能力,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回春片 康复训练 痉挛性偏瘫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对比剂脑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曾 李美英 徐竞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期71-74,共4页
对比剂脑病(contrast-induced encephalopathy,CIE)是由对比剂造成的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CIE常发生在对比剂注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1]),表现为皮质盲、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等,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皮质或皮质下血管源性水肿^... 对比剂脑病(contrast-induced encephalopathy,CIE)是由对比剂造成的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CIE常发生在对比剂注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1]),表现为皮质盲、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等,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皮质或皮质下血管源性水肿^([2])。虽然CIE通常预后良好,但也有导致死亡的病例报告,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CIE有助于减少患者残障。CI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对比剂的神经毒性作用对血脑屏障的破坏有关^([3])。本文报道了1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术中发生CIE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神经毒性作用 皮质盲 皮质下 对比剂 预后良好 病例报告 血脑屏障
原文传递
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丁绍青 刘继林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性 脑出血 血入脑室 临床 预后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附28例报告)
9
作者 查芹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1997年第4期98-99,共2页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附28例报告)查芹(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43000)大面积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及外源性栓子引起脑主干动脉狭窄、闭塞而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导致脑组织广泛坏死,软化。其发病...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附28例报告)查芹(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43000)大面积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及外源性栓子引起脑主干动脉狭窄、闭塞而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导致脑组织广泛坏死,软化。其发病突然,症候危重,酷似脑出血。现将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临床研究 CT诊断 脑组织坏死
原文传递
自发性小脑出血17例CT及临床分析
10
作者 李美英 孙予思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69-170,共2页
关键词 小脑出血 自发性 诊断 CT
下载PDF
自血光量子回输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分析
11
作者 丁绍青 刘继林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脑梗塞 光量子疗法
下载PDF
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李美英 夏峰 +1 位作者 苏建华 丁绍青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能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及普通流汁鼻饲。住院第1d、10d和21d分别检测两组...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4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能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及普通流汁鼻饲。住院第1d、10d和21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统计感染发生率;入院30d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和分级。结果住院第10d、21d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均下降,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对照组第10d、21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营养支持组第10d、21d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第21d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营养支持组较对照组同期改善更为显著(均P〈0.05),第30d时临床痊愈率(ADLⅠ,23%)及与日常生活自理率(ADLⅠ-Ⅲ,86%)显著高于对照组(12%,66%)(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脑卒中 预后
下载PDF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脑梗死老年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24
13
作者 徐竞 李美英 周曾 《安徽医学》 2017年第9期1146-1150,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 LDL-C)联合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预测脑梗死老年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46例罹患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sd LDL-C、Hc... 目的分析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 LDL-C)联合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预测脑梗死老年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46例罹患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sd LDL-C、Hcy、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随访1年根据是否脑卒中复发及全因死亡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未发生终点事件)和预后不良组(发生终点事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1年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血清sd LDL-C及Hcy水平预测脑梗死老年患者随访1年发生终点事件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sd LDL-C、Hcy、LDL-C及Hb A1c较高(P<0.05),HDL-C较低(P<0.05),但TC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d LDL-C、Hcy水平是脑梗死老年患者随访1年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估血清sd LDL-C、HCY水平预测脑梗死老年患者随访1年发生终点事件有显著预测价值(P<0.05),且判定血清sd LDL-C为1.31 mmol/L、血清Hcy为19.9μmol/L对预测随访1年发生终点事件有88.9%的灵敏和84.6%的特异度。结论血清sd LDL-C及Hcy检测能有效预测脑梗死老年患者短期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β淀粉样蛋白42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郑颖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9期33-36,46,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浆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3-MST)、β淀粉样蛋白42(Aβ_(4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ACI... 目的观察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浆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3-MST)、β淀粉样蛋白42(Aβ_(4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ACI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疗法;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S)评分、血小板表面活化因子[包括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阳性率及血浆3-MST、Aβ_(42)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62P、PAC-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62P、PAC-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3-MST和Aβ_(4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3-MST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Aβ_(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AC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提高血浆3-MST水平,降低血浆Aβ_(42)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老年人 丁苯酞 阿司匹林肠溶片 硫酸氢氯吡格雷 序贯疗法 治疗结果 巯基丙酮酸硫基转移酶 β淀粉样蛋白42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8
15
作者 夏峰 李美英 +4 位作者 曹勇军 苏建华 丁绍青 汤华萍 郑颖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血糖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
下载PDF
脑出血并发低血钠24例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唐蕙英 夏峰 +1 位作者 李美英 苏建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36-237,共2页
报道经CT确诊为脑出血210例中,并发血清钠显著降低的24例患者,占11.4%,血钠为108~130mmol/L,平均114±6mmol/L。临床表现为在脑出血症状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加重如躁动、嗜睡、昏... 报道经CT确诊为脑出血210例中,并发血清钠显著降低的24例患者,占11.4%,血钠为108~130mmol/L,平均114±6mmol/L。临床表现为在脑出血症状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加重如躁动、嗜睡、昏睡,心率加快、球结膜水肿等。血钠低的原因与出血部位有关。指出凡基底节区、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的患者并发血钠降低较多,应注意反复测定血清钠,并及时作适当治疗,能取得良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CT 低血钠 并发症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曾 凤兆海 +3 位作者 徐竞 郑颖炜 丁函 李美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156例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丁+低rt-PA组[30例,丁苯酞联合低剂量(0.6 mg/kg)rt-PA],丁+标rt-PA组[62例,丁...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156例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丁+低rt-PA组[30例,丁苯酞联合低剂量(0.6 mg/kg)rt-PA],丁+标rt-PA组[62例,丁苯酞联合标准剂量(0.9 mg/kg)rt-PA],低rt-PA组[30例,低剂量(0.6 mg/kg)rt-PA],标rt-PA组[34例,标准剂量(0.9 mg/kg)rt-PA]。溶栓后,观察比较4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ET)、淋巴细胞计数(LYT)、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血小板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NR),并统计分析不良预后。结果溶栓后7 d,加用丁苯酞可降低NHISS和mRS及NET、PLT、NLR水平,增加ADL评分和LYT水平(P<0.05);不同剂量rt-PA对NHISS、mRS、ADL评分、NET、LYT、PLT、NLR、PNR水平无影响(P>0.05);4组总不良预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低剂量及标准剂量rt-PA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老年人 超早期 丁苯酞 疗效
下载PDF
脑干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汤华萍 李美英 夏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7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颅脑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干梗死组(延髓、脑桥及中脑)和非脑干梗死组,比较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根据颅脑CE-MRA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颅脑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干梗死组(延髓、脑桥及中脑)和非脑干梗死组,比较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根据颅脑CE-MRA结果分析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结果 (1)脑干梗死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率及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非脑干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无狭窄者37例(37.7%),轻度狭窄者19例(19.3%),中重度狭窄者42例(43.0%)。7例中脑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6例(85.7%),79例脑桥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44例(55.7%),12例延髓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11例(91.7%)。结论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非脑干梗死,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及高TG多见于脑干梗死;脑干梗死多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夏峰 李美英 +2 位作者 丁绍青 苏建华 曹勇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O例)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 目的 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O例)主要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 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美英 夏峰 +7 位作者 丁绍青 苏建华 汤华萍 陈炼 凤兆海 毕茂芳 郑颖伟 陶开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