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地区秋季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国文 邓涛 +5 位作者 欧阳珊珊 陶丽萍 李振宁 吴晟 张雪 吴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0-259,共10页
利用2019年9—10月广州市海珠湖大气成分观测站地表的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参数及垂直的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资料,探讨不同PM_(2.5)-O_(3)污染类型对应的气象要素及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边界层内气溶胶分布特征,并对发生高PM_(2.5)-高O_... 利用2019年9—10月广州市海珠湖大气成分观测站地表的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参数及垂直的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资料,探讨不同PM_(2.5)-O_(3)污染类型对应的气象要素及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边界层内气溶胶分布特征,并对发生高PM_(2.5)-高O_(3)的成因进行分析.观测期间共出现25 d低PM_(2.5)-低O_(3)日(清洁日)、12 d低PM_(2.5)-高O_(3)日(污染日Ⅰ)和20 d高PM_(2.5)-高O_(3)日(污染日Ⅱ).对气象要素和污染物特征的分析表明,污染日Ⅱ在11:00—16:00的平均气温均超过30℃,相对湿度均低于60%,日均风速和最大J(NO_(2))分别为0.88 m·s^(-1)和0.007 s^(-1).污染日Ⅱ与清洁日相比,其对应的气象要素表现为显著的高温低湿特征;与单一的O_(3)污染日相比则表现为略低的光化辐射和较低风速特征.污染日Ⅱ的PM_(2.5)和O_(3)浓度日均值分别是清洁日的2.3和1.5倍,且对应着高浓度SO_(2)和NO_(2)、高大气氧化能力与细粒子占比.雷达观测结果表明,清洁日及污染日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较小且主要在0.1~0.2 km^(-1),污染日Ⅱ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则为0.2~0.3 km^(-1)且高值在500 m以下.污染日Ⅱ午后的气溶胶退偏比较清洁日与污染日Ⅰ高,具明显的二次气溶胶生成特征.污染日Ⅱ的典型污染过程分析表明,边界层演变可直接影响地表污染物分布,在副热带高压与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控制下,早上残留层内污染物的垂直向下输送过程对地表污染物浓度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 复合污染 激光雷达 气溶胶退偏比 广州
原文传递
基于AIS轨迹修复的船舶排放空间表征改进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志炜 黄志炯 +6 位作者 徐媛倩 陈伟文 黄亮 白莉 黄江荣 郑君瑜 颜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31-1942,共12页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表征船舶排放是目前船舶排放空间表征的主流方法,但AIS船舶轨迹点缺失会造成船舶排放量低估和船舶空间分布表征错误,进而影响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划分.为改进船舶排放空间表...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表征船舶排放是目前船舶排放空间表征的主流方法,但AIS船舶轨迹点缺失会造成船舶排放量低估和船舶空间分布表征错误,进而影响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划分.为改进船舶排放空间表征,本研究以2013年广东省AIS船舶数据为例,采用基于时间和经纬度的三次样条方法对AIS船舶轨迹进行修复,结合动力法计算船舶排放,分析对比AIS轨迹修复前后船舶排放表征的差异,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和卫星观测评估AIS轨迹修复对船舶排放表征和广东沿海空气质量模拟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点总数由4685773个增至5746664个,船舶NOx排放量增加了0.6%.对于轨迹点与排放缺失集中的粤东海域,轨迹修复后船舶轨迹点数增加了88%,NOx排放量在广东省船舶排放量的占比提升至22%,特别是在粤东重点修复海域NOx排放量增加了2.7倍.原始轨迹在广东省海域较为稀疏,在粤东海域有明显轨迹缺失;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更为密集,粤东海域船舶轨迹得以补充,船舶排放空间分布更连贯.对比模拟结果与卫星观测结果,轨迹修复后粤东重点修复海域船舶模拟浓度与观测浓度的偏差由51%减至6%,总体上船舶排放模拟结果更接近卫星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识别系统(AIS) 轨迹修复 船舶排放 空间表征
原文传递
短期干旱胁迫对马尾松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玲玉 Alex B.Guenther +2 位作者 顾达萨 Roger Seco Sanjeevi Nagalingam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76-3780,共5页
为探究干旱环境对BVOCs排放的影响,应用动态封闭式采样系统和热脱附-气相色谱-飞行质谱仪,对短期干旱胁迫作用下马尾松的BVOCs排放进行了实验室测量,定量分析BVOCs排放速率和排放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异戊二烯的排放受到抑制... 为探究干旱环境对BVOCs排放的影响,应用动态封闭式采样系统和热脱附-气相色谱-飞行质谱仪,对短期干旱胁迫作用下马尾松的BVOCs排放进行了实验室测量,定量分析BVOCs排放速率和排放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异戊二烯的排放受到抑制,排放速率降低约50%;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的排放水平增强,排放速率分别为137.85和0.98μg/(m^2·h),是未受胁迫时的2.9和2.0倍.除反式-α-香柠檬烯外,干旱胁迫促进各单萜烯和倍半萜烯化合物的排放,是未受胁迫时的1.3~42.4倍,其中3-蒈烯排放的响应最敏感,α-葑烯、α-水芹烯和石竹烯的响应最弱.干旱胁迫时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的排放组成有所变化,但主导的化合物种类不变,单萜烯以α-蒎烯、香桧烯和β-蒎烯为主,占比分别为48%、17%和17%;倍半萜烯以石竹烯和长叶烯为主,占比分别为57%和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BVOCs 萜烯 干旱胁迫 土壤水分 植物
下载PDF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宜升 谭玉冉 +6 位作者 韩枝燏 白建辉 顾达萨 马子轸 陶文鑫 杜金花 冷吉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1,共11页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量约占全球总VOCs排放的90%,其排放易受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饱和水汽压差、风速、风向、O_(3)和CO_(2)浓度等)的影响,对采样和分析要求极高,而BVOCs样品的精准采集与分析是获取BVOCs排放因子...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量约占全球总VOCs排放的90%,其排放易受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饱和水汽压差、风速、风向、O_(3)和CO_(2)浓度等)的影响,对采样和分析要求极高,而BVOCs样品的精准采集与分析是获取BVOCs排放因子的基础。该文综述了国内外BVOCs采样和分析方法,根据采样系统是否能控制或模拟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湍流、二氧化碳浓度等),对采样叶室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光合仪-动态封闭系统可精准控制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易使空气形成自然交换且便于外场测量,适用于大多数植物BVOCs排放测量。依托高塔、系留球、飞机等开展测量的开放式采样系统适用于外场的长期观测。PTR-MS、PTR-TOF-MS、Vocus-PTR-TOF等在线分析系统逐步得到应用。微型传感器已应用于BVOCs的快速检测,碳同位素分析法已应用于BVOCs合成转化过程中组分的探究。对采样和分析系统发展的研究,将为精准获取BVOCs排放因子并评估其环境效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 动态封闭系统 便携式分析系统 微型传感器 碳同位素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