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背伸和跖屈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与同龄健康老人表面肌电图对照研究 被引量:87
1
作者 燕铁斌 Hui-Chan WYC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性期 老年人 表面肌电图 最大等长收缩 踝背伸肌群 踝跖屈肌群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燕铁斌 许云影 李常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7期2627-2631,共5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46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年龄71岁±8岁,发病后9d±4 d,随机分为 FES 组(13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对照组(13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FES 组给予功...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46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年龄71岁±8岁,发病后9d±4 d,随机分为 FES 组(13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对照组(13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FES 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安慰组给予没有电流输出的电刺激,对照组不给电刺激。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跖屈肌群肌张力,用表面肌电图评定踝背伸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积分肌电图和肌肉的协同收缩率,以及患者在住院期间独自行走的能力。结果 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FES 组踝跖屈肌群痉挛增加程度最低,CSS 增加率3组分别为30%±35%、50%±88%、65%±65%。踝背伸时胫前肌 MIVC 明显增加(9 Nm±5 Nm、5 Nm±3 Nm、4 Nm±5 Nm),踝背伸时的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8%±5%、27%±26%、28%±19%)。治疗3周内,FES 组恢复行走能力的时间较其他2组平均早2~3 d(18 d±8 d,20 d±7 d,21d±8 d)。结论 FES 能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脑血管意外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郭友华 燕铁斌 Christina WY Hui-Cha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7-509,共3页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治疗 脑卒中偏瘫 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游国清 燕铁斌 Christina WY HUI-CHAN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FES组(19例,年龄60.8±10.8岁,病程25.9±21.3d)和对照组(18例,年龄64.1±9.7岁,病程22.7±16.6d)。2组常规治疗相...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FES组(19例,年龄60.8±10.8岁,病程25.9±21.3d)和对照组(18例,年龄64.1±9.7岁,病程22.7±16.6d)。2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电刺激,FES组采用日本生产的低频电刺激治疗仪(KR7型)治疗,电极放在患侧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点上;刺激参数为频率30Hz,脉宽200μs,通电/断电比5s/5s,波升/波降(1s/1s),电流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共3周(15次)。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周和3周后,FES组与对照组(FESvs对照)CSS、FM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增加率为2周时CSS:8.9%±23.2%vs36.3%±47.3%,FMA:105.5%±75.7%vs51.4%±47.3%。3周时CSS:10.4%±18.3%vs47.7%±56.4%,FMA:127.1%±89.4%vs64.3%±51.8%。结论:FES能延缓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的发生、减轻痉挛程度,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随机对照研究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郭友华 燕铁斌 +1 位作者 卢献平 Hui-Chan CWY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47-751,共5页
目的观察单次(1 h)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影响。方法将22例脑卒中初发患者随机分为TENS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接受2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检查,2次检查间隔1 h,TENS治疗组在... 目的观察单次(1 h)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影响。方法将22例脑卒中初发患者随机分为TENS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接受2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检查,2次检查间隔1 h,TENS治疗组在2次检查之间接受1 h的TENS治疗,治疗部位选取偏瘫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以及下肢的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和昆仑穴等8个穴位。对照组2次检查之间不做TENS治疗,仅休息1 h。采用半定量值、不对称指数和变化率来分析治疗前、后患侧病灶及其周边区域以及病灶对称部位及其周边区域(镜像部位)rCBF的变化。结果单次TENS治疗后, TENS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放射性计数、半定量值和变化率明显增加,不对称指数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TENS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rCBF,且以改善患侧rCBF为主,推测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TENS增加rCBF,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皮电神经刺激 脑局部血流量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颈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与表面肌电图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9
6
作者 马超 燕铁斌 Grace P.Y.Szeto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23-826,共4页
目的探讨颈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与表面肌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颈部或肩部疼痛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疼痛和不适以及全身情况,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患者颈肩部最大用力和... 目的探讨颈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与表面肌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颈部或肩部疼痛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疼痛和不适以及全身情况,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患者颈肩部最大用力和持续打字时肌肉的功能状况,将表面肌电信号标准化处理后,比较VAS评分、NDI评分与标准化sEMG信号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按疼痛强度和功能障碍程度不同将患者分组,进一步比较其50%最大自主收缩(MVC)的波幅概率分布函数(APDF)。结果颈肩各部位的VAS评分与相应的50%MVC-APDF存在相关性,VAS评分的高低与颈肩部50%MVC-APDF大小变化一致,呈相关关系;而NDI评分与颈肩部50%MVC—APDF大小变化无相关关系;VAS评分和NDI评分之间亦存在相关性(P〈0.01)。按不同疼痛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疼痛(VAS评分〈7分)和中度疼痛(VAS评分≥7分)组,2组颈肩部不同部位50%MVC—APD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NDI评分将患者分成轻中度功能障碍(NDI评分〈25分)和重度功能障碍(NDI评分≥25分)组,2组颈肩不同部位50%MVC-APD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肩各部位的VAS评分与50%MVC-APDF之间存在相关性;颈肩疼痛程度不同,其所对应的50%MVC—APDF值亦有明显差异;NDI评分与50%MVC—APDF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肩疼痛 肌肉骨骼功能障碍 表面肌电图 视觉模拟量表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原文传递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郭友华 燕铁斌 Christina WY Hui-Chan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治疗 脑卒中偏瘫 神经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世界物理治疗联盟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2011版)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欣 王于领 +2 位作者 黄卫平 王维 孙嘉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7-898,共12页
第一节引言 1.1目的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希望这份国际性的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既适用于课程计划和设计,也适用于质量评审以及标准评估。
关键词 世界物理治疗联盟 指南 教育 师专 PHYSICAL 课程计划 质量评审 国际性
下载PDF
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于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3-746,共4页
目的:评价双语教学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中的实施初步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改进教学环节中暴露的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本科双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访问了康复治疗学、护理... 目的:评价双语教学在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中的实施初步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改进教学环节中暴露的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本科双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访问了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共253名。结果:问卷回收率100%,其中大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并且认为英语重要,87.7%的同学认为在本科教学中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康复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普遍高于相应的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等方面也比其他专业高。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中提示,在组织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和兴趣的培养,加强双语教学的文献资料建设,组织安排好作业和考试形式等多个方面而努力。结论: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各环节还需要改进和完善。提示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增加双语教学资源的配置。同时,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双语教学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注意障碍的康复 被引量:21
10
作者 窦祖林 文伟光 欧海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7-310,共4页
关键词 认知功能 知觉功能 认知障碍训练 信息处理能力 脑损伤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协同收缩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燕铁斌 Hui-Chan CWY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TENS)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痉挛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且未因其他情况(再发脑卒中、主动退出、语言不通等)退出的脑卒中患者50例,平均年龄(70.0±7.4)岁,平均病程(9.2±3.4)d...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TENS)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痉挛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且未因其他情况(再发脑卒中、主动退出、语言不通等)退出的脑卒中患者50例,平均年龄(70.0±7.4)岁,平均病程(9.2±3.4)d,通过计算机分层(卒中性质、性别、年龄)后随机分为TENS组(17例)、假刺激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3组对象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TENS组使用2台TENS治疗仪(每台2个输出通道),表面电极放在瘫痪侧肢体的8个穴位上(上、下肢体各4个)给予电刺激;假刺激组使用相同型号的治疗仪、治疗参数和治疗部位,但没有电流输出。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5次,共治疗15次。治疗前、治疗中每周以及发病8周随访时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患者踝跖屈肌群的痉挛,用表面肌电图评定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力量并分析积分肌电图的表现以及痉挛肌和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结果治疗前,3组之间在肌张力、表面肌电图表现和表现能力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方差分析发现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1周后TENS组踝跖屈肌群肌张力正常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表面肌电图显示治疗2周后TENS组踝背伸肌群肌力较对照组增加,治疗3周后踝背伸时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P〈0.05)。上述差异一直持续到发病后8周的随访评定中(P〈0.05)。结论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病2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瘫痪侧肢体的穴位上给予TENS治疗3周.能明显降低踝跖屈肌群痉挛的发生并延缓其发展,增强踝背伸肌群的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神经刺激 脑卒中 痉挛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脑外伤后认知障碍社区康复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窦祖林 Man DWK +3 位作者 朱洪翔 欧海宁 TamS F Hui-Chan CWY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了解认知康复服务的需求,有关专业人士的认知康复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创新性认知康复的态度和接受程度,以便帮助制定认知障碍社区康复计划。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调查表,155名神经外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 目的:了解认知康复服务的需求,有关专业人士的认知康复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创新性认知康复的态度和接受程度,以便帮助制定认知障碍社区康复计划。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调查表,155名神经外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等接受了问卷调查。结果:95.4%的调查对象认为在中国有必要开展脑外伤后的认知障碍康复。按康复的重要性需要优先考虑的前4个问题为∶语言能力、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脑外伤后康复场所的重要性依次为∶家庭、医院、社区;三种康复训练方法的重要性依次为∶面对面方式、电脑辅助方式、网上远程指导方式。家庭是首选的康复场所、“面对面”是主要康复方式。康复训练方式与康复场所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即相对于其他训练方式,在家庭或医院人们更愿意选择“面对面”训练;对于远程指导而言,在家中则比医院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结论:①认知康复服务正在快速发展并获得有关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②“面对面”训练仍是认知康复主要服务方式;③在家中开展认知康复远程指导也是一项合适的服务选择,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是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网上和/或远程指导的认知康复服务值得大力提倡;④需进一步探讨创新性认知康复服务方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认知障碍 社区康复 可行性研究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八段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峰 袁松 +1 位作者 刘娜 郑树基 《康复学报》 2018年第4期13-17,共5页
目的:观察八段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八段锦练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视觉模拟... 目的:观察八段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八段锦练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自我效能问卷(PSEQ)评估患者从事日常活动的信心;采用医院焦虑与抑郁评分(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的功能情况。结果:治疗8周末,2组的VAS、HADS、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SEQ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HADS、OD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观察组PSEQ评分较对照组提高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可以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问题,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八段锦 焦虑 抑郁 功能障碍
下载PDF
香港认知康复发展的概况 被引量:12
14
作者 文伟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57-760,共4页
关键词 香港 认知康复 概况 脑损伤 颅脑疾病 学习迟滞
原文传递
基于VR的老年癌症患者认知评估和沉浸式怀旧疗法康复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曾迎春 吕启圆 +2 位作者 朱俊红 郭金花 郑树基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 :为应对全球老龄化以及满足老年癌症患者日益增长的认知康复需求,研发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老年癌症患者认知评估和沉浸式怀旧疗法康复系统。方法 :该系统包括VR认知评估和康复训练,其中VR认知评估包括癌症相关认知障碍和轻度痴... 目的 :为应对全球老龄化以及满足老年癌症患者日益增长的认知康复需求,研发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老年癌症患者认知评估和沉浸式怀旧疗法康复系统。方法 :该系统包括VR认知评估和康复训练,其中VR认知评估包括癌症相关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评估两个模块;VR认知康复训练包括一般认知康复训练和针对有轻度痴呆风险患者的沉浸式怀旧疗法两个模块。在37名老年受试者中进行了轻度痴呆评估。结果 :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R认知测评为9.5分及以下为有轻度痴呆风险。VR轻度痴呆评估过程中未出现与评估和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将VR技术应用于老年癌症患者中进行轻度痴呆风险的评估是可行和安全的,但VR轻度痴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沉浸式怀旧疗法的有效性仍需要在老年癌症患者中进行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老年癌症患者 认知评估 轻度痴呆 沉浸式怀旧疗法 认知康复
下载PDF
热痛阈测定可信度和灵敏度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宁华 许云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研究应用MedocTSA - 2 0 0 1测定热痛阈的可信度和灵敏度。方法 :在信度研究中 ,应用限定法测定 8位正常年轻受试者的膝、踝、手及躯干部位的热痛阈 ,每周 1次 ,共 3次。采用可信度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在灵敏度的研究中 ,在 32℃—... 目的 :研究应用MedocTSA - 2 0 0 1测定热痛阈的可信度和灵敏度。方法 :在信度研究中 ,应用限定法测定 8位正常年轻受试者的膝、踝、手及躯干部位的热痛阈 ,每周 1次 ,共 3次。采用可信度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在灵敏度的研究中 ,在 32℃— 5 0℃范围内将温度分为 10个等级 ,每 2℃为 1个等级 ,对 10位健康年青受试者的左膝进行随机刺激 ,使用视觉类比评分法将受试者对这 10个等级的温度刺激的感受记录 ,并对温度刺激强度和VA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可信度相关系数在 0 .87— 0 .95之间 ;温度刺激强度和VAS呈正性线性相关。结论 :应用MedocTSA -2 0 0 1仪器测定热痛阈的可信度和灵敏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痛阈 视觉类比评分法 可信度 灵敏度 疼痛
下载PDF
比较麻醉和清醒状态对高频超声心动图评价小鼠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伟哲 肖大伟 +3 位作者 张保亭 宋银子 庞雅轩 杨默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比较小鼠在麻醉和清醒状态下,高频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的重复性和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40只小鼠平均分为两组,在清醒的基础状态下予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随后麻醉组腹腔注射氯胺酮和甲苯噻嗪,清醒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每隔1... 目的 比较小鼠在麻醉和清醒状态下,高频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的重复性和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40只小鼠平均分为两组,在清醒的基础状态下予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随后麻醉组腹腔注射氯胺酮和甲苯噻嗪,清醒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每隔10min检测超声心动图一次,至30min后变为隔15min一次,至第60min停止。观察心率、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分钟心输出量(CO)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基础状态比较,麻醉剂使小鼠心率、FS、CO显著降低(P〈0.05),在10~20min降为最低,随后逐渐恢复,至第60min不能完全恢复至基础状态;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扩大,第20min最大,随后降低,LVEDD能在第60min恢复至基础值,而LVESD不能恢复正常;小鼠的心率与FS呈正相关(r=0.884,P〈0.001)。清醒组小鼠各个时间点测量值变异系数比麻醉组小。结论 麻醉小鼠心功能显著降低,重复测量不稳定;清醒状态下小鼠心功能重复测量稳定。高频超声检查小鼠心脏功能应当采取清醒状态下的评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小鼠 麻醉
原文传递
烧伤患者瘢痕重塑期增生性瘢痕机械信号转导分子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玉婷 李攀 +1 位作者 罗伦 李曾慧平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90-695,共6页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重塑期整合素β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重塑期整合素β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34例住院烧伤患者34个增生性瘢痕,另取上述单位6例瘢痕切除植皮手术患者的供皮区正常皮肤,进行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高度、血管化、色素沉着、柔软度情况,超声诊断仪测量瘢痕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瘢痕和正常皮肤真皮和表皮的整合素β1、FAK、ERK1/2表达。对伤后时间与瘢痕厚度,伤后时间分别与瘢痕表皮整合素β1、FAK、ERK1/2表达量,伤后时间分别与瘢痕真皮整合素β1、FAK、ERK1/2表达量,瘢痕真皮整合素β1、FAK、ERK1/2分别与表皮相同蛋白酶表达量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局部多项式回归拟合分析瘢痕表皮和真皮中整合素β1、FAK、ERK1/2以及瘢痕厚度与伤后时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结果(1)本组患者的瘢痕评分总分为(8.3±2.3)分,其中高度(2.2±0.7)分、血管化(2.0±0.8)分、色素沉着(2.3±0.7)分、柔软度(1.9±0.7)分;瘢痕厚度为(2.8±1.1)mm。(2)瘢痕表皮和真皮中整合素β1、FAK、ERK1/2表达量均多于正常皮肤。(3)伤后时间与瘢痕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0.39,P〈0.05)。伤后时间与瘢痕表皮整合素β1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r=0.33,P〈0.05),与瘢痕表皮FAK、ERK1/2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r=-0.03、-0.04,P〉0.05)。伤后时间与瘢痕真皮FAK表达量呈明显负相关(r=-0.34,P〈0.05),与瘢痕真皮整合素β1、ERK1/2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r=0.07、-0.23,P〉0.05)。瘢痕表皮和真皮的整合素β1、FAK、ERK1/2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r=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整合素类 机械信号转导 局部黏着斑激酶
原文传递
经皮电神经刺激不同部位对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魏妮 燕铁斌 +1 位作者 Christina WY Hui-Chan 陈月桂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不同部位治疗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按TENS的治疗部位将1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同时刺激偏瘫侧上、下肢组(上下肢组)8例和单独刺激偏瘫侧上肢组(上肢组...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不同部位治疗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按TENS的治疗部位将1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同时刺激偏瘫侧上、下肢组(上下肢组)8例和单独刺激偏瘫侧上肢组(上肢组)6例。2组患者分别接受1次45min的TENS治疗,刺激频率为100Hz,脉宽为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分析双侧上、下肢或双上肢SEP检测过程中N9和N20的波幅及潜伏期,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SEP的重复检测信度,并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所得到的SEP结果差异。结果2组患者2次检测的SEP值等级间相关系数(ICC)值为0.9006—1.0000,上肢组优于上下肢组。治疗前、后比较,上下肢组的N9和N20波幅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而上肢组N9及N20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以N20的改变更为显著。治疗前2组患者SE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以治疗前SEP值为协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2组患者S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次45min的TEN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SEP值,单独刺激上肢或同时刺激上下肢均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但单独刺激上肢的方法可重复性更高,SEP值的改变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神经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脑卒中
原文传递
经皮电神经刺激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妮 燕铁斌 +1 位作者 Christina WY HUI-CHAN 陈月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71-873,880,共4页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治疗组患者接受1次45minTENS治疗,刺激电...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治疗组患者接受1次45minTENS治疗,刺激电极放在患侧上肢穴位上,刺激频率为100Hz,脉宽为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安慰组患者接受45min安慰治疗,仪器与治疗组相同,有指示灯闪,但无电流输出。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接受1次SEP检测,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侧与健侧SEP值相比,除N9潜伏期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EP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SEP值N20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次45minTEN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的SEP,推测TEN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可能与TENS增加脑电活动,改善SEP,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神经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脑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