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心猿意馬”的語源和流變 |
陳秀蘭
朱慶之
|
《汉语史学报》
CSSCI
|
2013 |
0 |
|
2
|
“毘富羅”考 |
陳秀蘭
朱慶之
|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
2015 |
0 |
|
3
|
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 |
罗仁地
潘露莉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7
|
|
4
|
对四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再思考 |
何文胜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5
|
全球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材评述 |
韩萱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9 |
9
|
|
6
|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汤浩坚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7
|
香港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 |
何文胜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8
|
儿童文学的母爱想象 |
梁敏儿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5
|
|
9
|
粤语溪母字历史音变 |
侍建国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0
|
丹阳话的“嵌入式”变调 |
侍建国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1
|
零度的描写与自然主义——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描写 |
梁敏儿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2
|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名家修改佳例的理念与操作 |
朱泳燚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3
|
通俗与闲适:90年代中国散文潮流 |
陈学超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3
|
|
14
|
从广东境内i介音分布看近代粤语音变 |
侍建国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5
|
言文分家——普通话在香港的学科专业地位 |
何国祥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3
|
|
16
|
珠江三角洲方言阴入声受广州话影响的演变情况 |
刘镇发
梁慧敏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7
|
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 |
梁莉莉
|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8
|
“变”——香港在新科技下的语文教育发展 |
张国松
陈淑贞
谢家浩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9
|
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分清语言频道转换和教学理念更新的主次关系 |
张国松
|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2005 |
2
|
|
20
|
《庄子·齐物论》疑问句修辞分析 |
邓城锋
|
《滁州学院学报》
|
201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