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猿意馬”的語源和流變
1
作者 陳秀蘭 朱慶之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87-95,共9页
"心猿意馬"源於漢譯佛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的漢譯佛經中,"心如猿猴"、"心如馬"、"心如醉象"、"心馬"、"意馬"、"識馬"、"根馬"、"欲馬&qu... "心猿意馬"源於漢譯佛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的漢譯佛經中,"心如猿猴"、"心如馬"、"心如醉象"、"心馬"、"意馬"、"識馬"、"根馬"、"欲馬"、"愛馬"、"心猿"、"心象"、"意象"等詞語,把心、意識比作跳躍不止的猿猴、馬、象等。在梵文佛典中亦有"心如馬"、"心象"的説法。後來,由於"心猿"與"意馬"出現在同一個語言環境之中,成對使用,晚唐五代形成了"心猿意馬"、"意馬心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猿意馬 語源 流變
原文传递
“毘富羅”考
2
作者 陳秀蘭 朱慶之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350-362,共13页
'毘富羅'是漢譯佛經中的一個音譯詞,有四個意義:一是山名,即毘富羅山;二是聚會名;三是廣大羲;四是指佛教的一類經典,即方廣經。這四個羲項的來源不一樣。'山名'義當是梵文vipula-pa★va的音譯兼意譯'毘富羅山'... '毘富羅'是漢譯佛經中的一個音譯詞,有四個意義:一是山名,即毘富羅山;二是聚會名;三是廣大羲;四是指佛教的一類經典,即方廣經。這四個羲項的來源不一樣。'山名'義當是梵文vipula-pa★va的音譯兼意譯'毘富羅山'之略,或者是梵文vipula的音譯;'聚會名'義當是因在毘富羅山舉行聚會而得名;'廣大'義當是梵文vipula的意譯;'佛教的一類經典'義當是音譯詞'毘佛略'的誤用。'毘佛略'是梵文vaipulya的逐字音譯。梵文vaipulya来源於vipula。'毘富羅山'在後世文獻中又縮略爲'毗富'、'毘富山'。現行大型中文工具書失收此詞目,當補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毘富羅 語義 來源
原文传递
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罗仁地 潘露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3-209,共7页
本文通过对信息传达的性质和语言的本质的探讨,来了解语言的发展。Ostension"显示信息传达意图的动作"(以下简称"动作")和inference"推测/推论"是信息传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信息传达的时候,信息... 本文通过对信息传达的性质和语言的本质的探讨,来了解语言的发展。Ostension"显示信息传达意图的动作"(以下简称"动作")和inference"推测/推论"是信息传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信息传达的时候,信息传达者总希望信息接受者能又快又准确地对自己所传达的信息做出"推论/推测",因此,信息传达者会尽量地做出最适宜、最不费力、最能帮助对方进行推论/推测的"动作"。"动作"越具体,对"推论/推测"过程的制约程度就越高。语言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制约听话者进行"推论/推测"的工具,因此,语言是因为说话者要制约听话者的"推论/推测"过程而发展的。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对不同语义领域进行相同或不同的制约,制约程度和手段亦有相同与不同之处。因此,每种语言有它的独特性,但不同语言之间也有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传达 语言本质 语法化 英语 汉语 语言差异
原文传递
对四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再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文胜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新课标 语文教科书 编写体系 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 九年一贯制 社会发展 课程目标
下载PDF
全球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材评述 被引量:9
5
作者 韩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为了解目前中国及海外大学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发展状况,总结使用中教材的经验,检讨不足,为今后编写出更好的教材做准备,文章认为有必要对流通在市场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进行调查。本调查的对象为中国内地高等院校对外汉语课程教... 为了解目前中国及海外大学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发展状况,总结使用中教材的经验,检讨不足,为今后编写出更好的教材做准备,文章认为有必要对流通在市场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进行调查。本调查的对象为中国内地高等院校对外汉语课程教材以及海外大学的中文课程教材。文章在众多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选取了6个具影响力、有代表性、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材,对其中的初级教学部分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1)教材的使用对象及使用环境;(2)教学时间;(3)课文形式;(4)课程内容。这四项都具体体现出课程设计者的语言教学理念和语言课程设计宗旨,反映出设计者对语言学习的观点。本调查的结果让我们看到教材设计者的语言学习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教材中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对外汉语初级课程 教学对象 教学时间 课文形式 课程内容
下载PDF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被引量:6
6
作者 汤浩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经》 诗教 《孔子诗论》 中国古代教育
下载PDF
香港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何文胜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5-70,共6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香港现行几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在创造性思考能力元素训练安排的情况,以便老师在教学时可因应校本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更希望能把成果供教材编写者参考,以便日后修订教材时作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科书 创造性思维训练
原文传递
儿童文学的母爱想象 被引量:5
8
作者 梁敏儿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45-49,共5页
母爱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但是西方传统的童话之中,母亲常是以恶母或者巫婆的形象出现,善良的母亲形象则经常缺席。童话是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可能有差别,特别是善良母亲的形象是近代社会走向核心家庭的产物,所以本文尝试从当代的作家... 母爱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但是西方传统的童话之中,母亲常是以恶母或者巫婆的形象出现,善良的母亲形象则经常缺席。童话是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可能有差别,特别是善良母亲的形象是近代社会走向核心家庭的产物,所以本文尝试从当代的作家入手,探索一下善良母亲的想象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论文以当代中国台湾作家杨唤作为讨论核心,探讨作家以母亲做为创作主题的原因,并旁及其他三位作家:丹麦作家安徒生、美国作家桑塔克和中国作家冰心。本文分别从“缺失”和“充满”两个角度来探讨作为神话想象的母亲究竟是如何进入儿童文学的文本之中,而这种神话的想象又为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带来什么样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冰心 主题 母亲形象 桑塔克 美国 丹麦 安徒生 中国 作家 比较文学
下载PDF
粤语溪母字历史音变 被引量:2
9
作者 侍建国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5,共4页
粤方言的溪母字不存在h-f交替。据此,可以推测广州话溪母字分别经过两条不同音变路向,即开口音变k‘>h,合口音变k‘>f;而不是一条音变k‘>h>f。
关键词 粤语 溪母字 历史音变 同一性材料
下载PDF
丹阳话的“嵌入式”变调 被引量:3
10
作者 侍建国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9-348,共10页
丹阳话的"后退型"变调(即由24-24变42-24)在音系学界曾引起热烈讨论,但对它的变调律至今仍缺少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该调式的特性:一是它的基调特征,一是它的扩展类型。笔者认为,"后退型"变调是丹阳话六... 丹阳话的"后退型"变调(即由24-24变42-24)在音系学界曾引起热烈讨论,但对它的变调律至今仍缺少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该调式的特性:一是它的基调特征,一是它的扩展类型。笔者认为,"后退型"变调是丹阳话六个变调式里唯一以末字为主导成分、以倒数第二音节(penult)为异化成分的调式,该调式的扩展为倒数第二音节位置上的逐字"嵌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字调 基调 倒数第二音节 嵌入式异化
原文传递
零度的描写与自然主义——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描写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敏儿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2-169,共8页
关键词 茅盾小说 女性描写 叙事 人物 传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章回小说 自然主义 自由 个人
原文传递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名家修改佳例的理念与操作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泳燚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从名家修改佳例学习语文,诚如鲁迅和其他一些名家所说,是一种“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值得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中引进。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名家的修改佳例,有利于增强教学手段的生动性,有利于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 从名家修改佳例学习语文,诚如鲁迅和其他一些名家所说,是一种“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值得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中引进。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名家的修改佳例,有利于增强教学手段的生动性,有利于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掌握以及比较,选择、品味、赏析等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丰富他们的文学、文化积累,语文教材适当引入名家修改佳例,能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多样化,并给教师提供引导学生尝试这种学习法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资料,操作成功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修改佳例和引导学生学会对照比较,品味赏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名家修改佳例 教学手段 教学资料 学习方法 教材多样化
下载PDF
通俗与闲适:90年代中国散文潮流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学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从形成文学思潮的三大要素即社会文化思潮、文学理论导向、作家作品状态出发 ,分析 90年代中国“散文热”,认为通俗与闲适是这一时期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它与二、三十年代某些散文流派的传统有关 ,与台湾、香港散文的影响有关 ,更是... 从形成文学思潮的三大要素即社会文化思潮、文学理论导向、作家作品状态出发 ,分析 90年代中国“散文热”,认为通俗与闲适是这一时期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它与二、三十年代某些散文流派的传统有关 ,与台湾、香港散文的影响有关 ,更是中国后新时期社会思潮和美学意识的反映。 90年代两岸三地的散文在通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通俗文学 散文 20世纪90年代 中国 社会思潮
下载PDF
从广东境内i介音分布看近代粤语音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侍建国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9-84,共6页
李新魁(1990)提出现代广州话没有[i]介音,中古[i]介音在粤语里有两条音变路向:一条是[i]介音主元音化,一条是[i]介音失落,并且认为介音主元音化是变化的终极,介音失落是变化的中间阶段。本文根据广东境内粤方言的材料,论证这两条音变路... 李新魁(1990)提出现代广州话没有[i]介音,中古[i]介音在粤语里有两条音变路向:一条是[i]介音主元音化,一条是[i]介音失落,并且认为介音主元音化是变化的终极,介音失落是变化的中间阶段。本文根据广东境内粤方言的材料,论证这两条音变路向没有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 介音 演变
下载PDF
言文分家——普通话在香港的学科专业地位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国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0期61-65,共5页
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目前仍以粤方言进行。香港普通话教育自1986年起成为独立科目,20年来在香港形成了专业地位。本文从普通话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简史、独立培训普通话师资、普通话教师要“持证上岗”、多姿彩的普通话公开考试和普通话沉... 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目前仍以粤方言进行。香港普通话教育自1986年起成为独立科目,20年来在香港形成了专业地位。本文从普通话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简史、独立培训普通话师资、普通话教师要“持证上岗”、多姿彩的普通话公开考试和普通话沉浸学习等各方面论述普通话在香港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踏入21世纪,用普通话教中文”在香港学校日见流行。展望将来,言文合一”将是香港汉语教育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 师资培训 学科专业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方言阴入声受广州话影响的演变情况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镇发 梁慧敏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7,共6页
以共时比较法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有代表性方言的入声变化作出描写分析,藉此了解方言间的相似点、相异点与互动情形,以及弱势方言在当地语言接触下所产生的变化。本文发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几个方言的入声,在与广州话长期而密切地接... 以共时比较法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有代表性方言的入声变化作出描写分析,藉此了解方言间的相似点、相异点与互动情形,以及弱势方言在当地语言接触下所产生的变化。本文发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几个方言的入声,在与广州话长期而密切地接触后,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演变,显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种方言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弱势方言正逐渐向强势方言靠拢,展现了语言接触对方言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方言 方言接触 广州话 阴入声
原文传递
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莉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3-186,共4页
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梁莉莉香港粤语是粤方言的一支,但与粤方言的代表点广州话却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这跟香港一百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英国的影响有关系。本文尝试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角度,举一些例子来分析香港粤... 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梁莉莉香港粤语是粤方言的一支,但与粤方言的代表点广州话却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这跟香港一百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英国的影响有关系。本文尝试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角度,举一些例子来分析香港粤语的一些特点。壹长期以来,港英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粤语 香港文化 普通话 粤方言 引申义 派生义 形容词 英文 香港新电讯 融汇创新
原文传递
“变”——香港在新科技下的语文教育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国松 陈淑贞 谢家浩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25-26,共2页
“变”———香港在新科技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张国松陈淑贞谢家浩教育科技已经相当普及,教育科技下的电脑已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台机器,而是有声、有画、可以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香港政府有见及此,已准备在未来动用达三亿港元,为全港... “变”———香港在新科技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张国松陈淑贞谢家浩教育科技已经相当普及,教育科技下的电脑已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台机器,而是有声、有画、可以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香港政府有见及此,已准备在未来动用达三亿港元,为全港的中、小学购置八千二百五十台具多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普通话 “变” 新科技 学习者 香港 教育科技 语文教学 语言学习 多媒体电脑
下载PDF
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分清语言频道转换和教学理念更新的主次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国松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11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香港语文 语文教师 教学问题 普通话 主次关系 理念更新 中文 语言 频道 中小学语文
下载PDF
《庄子·齐物论》疑问句修辞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城锋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3,20,共4页
《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篇章,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一个特色,就是问句特多。一篇文章,问句竟达数十,显然是刻意为之,也应该与庄子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本文归纳《齐物论》中问句的类型,结合庄子思想的特点,揭示庄子运用不同类型... 《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篇章,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一个特色,就是问句特多。一篇文章,问句竟达数十,显然是刻意为之,也应该与庄子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本文归纳《齐物论》中问句的类型,结合庄子思想的特点,揭示庄子运用不同类型的问句所起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疑问句 修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