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4期神经母细胞瘤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梁伟玲 叶小帆 +14 位作者 钟共 陈建军 戴康临 卓家良 莫姝 王博深 李春雨 蒋轩竹 徐志渊 周黎 陈秀慧 陈健良 朱知梅 李珮华 陈志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59-764,共6页
目的观察4期神经母细胞瘤联合治疗的早期疗效,探讨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确诊的14例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儿中位发... 目的观察4期神经母细胞瘤联合治疗的早期疗效,探讨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确诊的14例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3岁7.5个月。骨髓检查阳性9例,N-Myc基因扩增4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增高13例,尿香草扁桃酸增高7例。病理结果:分化型6例,未分化型1例,混合型1例,分化差型6例。N7方案化疗10例(含2例N7方案+三氧化二砷化疗患儿),Rapid COJEC方案化疗4例。手术1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放疗10例。Ch14.18/CHO免疫治疗8例,其中1例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而停止免疫治疗;其余7例完成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完成免疫治疗患儿中1例复发后进行3次Lu177 Dotatate治疗,目前仍在化疗中。1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2年内复发4例,2年内总生存率100%;3年内复发4例,3年内无病存活7例。结论儿童4期神经母细胞瘤建议选择多学科联合方案治疗,使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获得更好的生存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Ch14.18/CHO 儿童
下载PDF
个体化塑形垫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鹏飞 刘雅洁 +1 位作者 邓灵波 林志雄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塑形垫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40例,根据放疗定位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塑形垫组和真空负压袋组,每组各20例。塑形垫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个体化塑形垫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40例,根据放疗定位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塑形垫组和真空负压袋组,每组各20例。塑形垫组患者采用个体化塑形垫进行体位固定,真空负压袋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头颈肩真空负压袋联合头颈肩热塑膜进行体位固定。两组患者在放疗前使用机载影像系统拍摄1次头颈部的正侧位片,将获得的图像与治疗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记录其在三维方向和旋转角度上的摆位误差,并对两组患者放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塑形垫组患者在左右方向(lateral,Lat)、头脚方向(longitudinal,Lng)、前后方向(vertica,Vrt)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78±0.79)mm、(1.04±0.97)mm、(0.63±0.70)mm,旋转误差为0.34˚±0.39˚;真空负压袋组患者在Lat、Lng、Vrt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05±1.15)mm、(1.60±1.55)mm、(0.91±1.12)mm,旋转误差为0.38˚±0.51˚。塑形垫组患者在Lat、Lng、Vrt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显著小于真空负压袋组(均P<0.05),两组患者旋转误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塑形垫组患者出现皮肤反应、口腔黏膜反应、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的时间均晚于真空负压袋组(均P<0.05)。结论使用个体化塑形垫进行鼻咽癌放疗体位固定精确度高,能延缓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塑形垫 头颈肩真空负压袋 摆位误差 鼻咽癌 放射治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时间维度的全转录组水平重离子肺部放射效应研究
3
作者 周成 文磊 +9 位作者 苏胜发 路顺 徐志渊 成浩 山常国 赖名耀 蔡林波 陈龙华 陈明 周兆明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21-727,共7页
目的探索小鼠正常肺组织在重离子射线暴露后不同时期、不同暴露剂量下转录水平表达改变,为寻找重离子放射敏感基因、研究重离子放射效应与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14.5Gy碳离子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肺野照射,分别于照射后3... 目的探索小鼠正常肺组织在重离子射线暴露后不同时期、不同暴露剂量下转录水平表达改变,为寻找重离子放射敏感基因、研究重离子放射效应与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14.5Gy碳离子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肺野照射,分别于照射后3天和1、3、24周提取肺组织总RNA。剂量梯度实验:采用0、7.5、10.5、12.5、14.5、17.5、20Gy重离子射线照射后1周提取肺组织总RNA。两组实验均行全转录组芯片检测。结果重离子射线14.5Gy照射后急性期(3天)、亚急性期(1周)、炎症期(3周)、纤维化期(24周)小鼠肺部全转录组基因表达主成分分析出现各阶段差异性分离;其中以照射后3天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显著,照射后1周与其余各时间点均一性最高。细胞凋亡是重离子照射后肺组织主要的细胞死亡类型,以Phlda3为中心的Gdf15、Mgmt、Bax相互关联基因是放射敏感基因(R=0.76,P<0.001)。结论本研究为重离子照射后正常肺组织生物学效应机制提供了转录水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 肺组织损伤 转录组测序 细胞凋亡 小鼠
原文传递
初诊转移性鼻咽癌的治疗模式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思娜 陈兢芝 +3 位作者 徐丹 徐钢 李先明 陈善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6-411,共6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初诊转移性鼻咽癌并使其生存获益的治疗模式.方法:选择在200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56例初诊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根据初诊时不同一线治疗方案分为系统化疗组(A组)、系统化疗+同步放化疗组(B组... 目的:探讨适用于初诊转移性鼻咽癌并使其生存获益的治疗模式.方法:选择在200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56例初诊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根据初诊时不同一线治疗方案分为系统化疗组(A组)、系统化疗+同步放化疗组(B组)、系统化疗+同步放化疗+局部治疗组(C组),观察并比较总生存时间.结果:所有入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25.0%及10.7%.3组基线时的临床特征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个月、21个月、28个月.B组的2年生存率(41.2%)高于A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C组的2年生存率(66.7%)高于A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的2、3、5年生存率(66.7%、45.8%、20.8%)均高于B组(41.2%、1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本研究显示在系统化疗及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行转移灶局部治疗延长了初诊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由于病例少,尚需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诊 转移性鼻咽癌 局部治疗 同步放化疗
下载PDF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全身照射的初次临床应用及剂量学验证 被引量:3
5
作者 蒋晓芹 苏宝锋 +2 位作者 陈春想 许兆基 张健文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8-834,共7页
目的介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初次使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VMAT)行全身照射(TBI)患者的计划设计及剂量学验证方法。方法在头、脚位两套定位图像上共同确定全身计划靶体积,处方剂量12 Gy分6次,设计含5个中心15个全弧的TBI计划。优化时先... 目的介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初次使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VMAT)行全身照射(TBI)患者的计划设计及剂量学验证方法。方法在头、脚位两套定位图像上共同确定全身计划靶体积,处方剂量12 Gy分6次,设计含5个中心15个全弧的TBI计划。优化时先在脚位图像中进行,并以此为剂量基础进行头位计划优化,最后两段综合剂量累加并评估。多种剂量学验证方式:Delta 4模体验证单等中心VMAT计划剂量;EBT 3胶片验证两相邻中心射野衔接处剂量分布;PinPoint电离室测量两段图像衔接区点剂量;MOSFET剂量仪实时监测患者体表剂量。另对计划结果参数、治疗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两段靶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12.45 Gy和12.37 Gy,肺平均剂量为10.8 Gy。每次治疗总机器跳数2883 MU,出束时间平均约24.3 min,床旁平均总时间约121 min。与计划计算相比:单中心VMAT计划绝对剂量3%/3 mmγ通过率平均为(99.74±0.42)%;射野衔接区域绝对剂量5%/5 mmγ通过率平均为(90.11±2.72)%;头、脚位图像衔接区域点剂量平均偏差(3.6±0.4)%;实时监测患者体表8个点,各部位每次剂量在1.57~2.04 Gy范围内。结论基于多中心VMAT技术的TBI计划及剂量学验证结果显示能可靠实施于临床,但还需不断改进、改善剂量分布和测量结果,提高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全身照射 多中心点 剂量学验证
原文传递
第十一届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学术会议胜利结束
6
作者 陈志坚 邓小武 卢泰祥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9-539,共1页
由泛珠江区域肿瘤放疗协作组(PPRA-RTOG)、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放射科医学院、香港防癌会、何鸿超医学基金会、香港鼻咽癌研究学会、香港头颈科学会、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由泛珠江区域肿瘤放疗协作组(PPRA-RTOG)、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放射科医学院、香港防癌会、何鸿超医学基金会、香港鼻咽癌研究学会、香港头颈科学会、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第十一届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学术大会暨纪念何鸿超教授鼻咽癌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4月14—17日在深圳、香港两地成功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肿瘤放疗 放射治疗 珠江 深圳市人民医院 香港大学 会议 中国抗癌协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