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豆腐西施翻案 被引量:4
1
作者 卜立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短篇小说 鲁迅 述要 西施 创作 实录 作品 绍兴
下载PDF
李渔经典作品的当代搬演和舞台传播——以创作社剧团《少年金钗男孟母》对《男孟母教合三迁》的谐拟转化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琛琳 李佳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根据《男孟母教合三迁》改编出现代舞台剧《少年金...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根据《男孟母教合三迁》改编出现代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亦备受大众青睐。该剧在继承李渔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改写,既有对原作的延续,又有对主题的革新、对情欲分立理念的变更、对当下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的观照;与此同时,将兼具客观理性和主观细腻的编剧理念渗入创作,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和家庭观念。探索改编剧作与原作的互文,对其进行的演绎、解构与重构,思考潜藏在改编作品背后的现代台湾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男孟母教合三迁》 《少年金钗男孟母》 性别
下载PDF
翻译界:男性的一统天下?——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访谈 被引量:28
3
作者 穆雷 孔慧怡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孔慧怡博士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既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又对翻译理论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为 1999年 8月在北京大学“文化与翻译”研讨会期间 ,穆雷对孔博士的访谈主要内容。
关键词 香港 女翻译家 孔慧怡 翻译研究 男性 女性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下载PDF
中国翻译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4
作者 孔慧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翻译研究 主体文化 本土文化 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 文化规范 历史时期 语言能力 语言和文化 原语文化
原文传递
史学研究方法对翻译史研究的阐释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穆雷 欧阳东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翻译史研究是对翻译历史活动的记述与研究,归属于翻译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的跨学科领域。本文试图厘清目前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概念和基本体系,以及适用于历史学的各类方法,在梳理翻译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翻译史研究的发展概况和研... 翻译史研究是对翻译历史活动的记述与研究,归属于翻译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的跨学科领域。本文试图厘清目前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概念和基本体系,以及适用于历史学的各类方法,在梳理翻译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翻译史研究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从方法论的角度评价历史学研究方法在翻译学研究上的优势和局限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研究 研究方法 历史学
下载PDF
晚清翻译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被引量:11
6
作者 孔慧怡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2期71-87,共17页
关键词 晚清翻译小说 福尔摩斯 英语文化 汉语文化 女性形象 侦探小说 翻译运动 性格 语言文化 晚清小说
原文传递
从安世高的背景看早期佛经汉译 被引量:16
7
作者 孔慧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2-58,共7页
公元2世纪来华的西域人安世高是中国佛学翻译运动的首位重要译者。本文从安世高的背景、身份、学派与翻译方法入手,探讨目前中国翻译研究面对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 中国翻译史 佛经翻译 中国历史 安世高
原文传递
谈中诗英译与翻译批评 被引量:12
8
作者 孔慧怡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4-28,共5页
近两年经常看到《外国语》,发现每期都有数篇讨论翻译的文章,起初甚为高兴,但细读文章之后,却有点困惑:国内讨论翻译或翻译学,究竟到了哪一个层次,哪一个阶段?这一点,我是局外人,自然不能论定,但从《外国语》近两年刊出某些讨论中诗英... 近两年经常看到《外国语》,发现每期都有数篇讨论翻译的文章,起初甚为高兴,但细读文章之后,却有点困惑:国内讨论翻译或翻译学,究竟到了哪一个层次,哪一个阶段?这一点,我是局外人,自然不能论定,但从《外国语》近两年刊出某些讨论中诗英译的文章来看,我对翻译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实在未敢乐观,这一份疑虑促使我写成本文。这篇短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论中诗英译的一般情况,特别针对译诗的格律及节奏问题;第二部分则引用国内中诗英译批评的实例,探讨译评失败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诗英译 翻译批评 论翻译 翻译学 外国语 语言层次 译评 语言节奏 中英 句子结构
原文传递
字里行间:朱安的一生 被引量:4
9
作者 孔慧怡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朱安 鲁迅 典型 周树人 传统 笔名 男人 情况 旧中国 记者
下载PDF
尺素寸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光中 DavidPollard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尺素寸心》 英文 中文 翻译技巧
原文传递
译介行为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十二楼》在19世纪英国汉学界的翻译
11
作者 魏琛琳 李佳伟 《明清小说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1-250,共20页
本研究聚焦李渔的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在19世纪英国汉学界的翻译,关注不同译本的风格和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做出的取舍;从主体身份、翻译动机、读者审美期待等角度对翻译效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评价;与此同时将三位译... 本研究聚焦李渔的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在19世纪英国汉学界的翻译,关注不同译本的风格和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做出的取舍;从主体身份、翻译动机、读者审美期待等角度对翻译效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评价;与此同时将三位译者的翻译实践回置到译本产生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语境中,探究译者的翻译策略、译介时的主观介入和干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如实呈现和全面反思译介行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十二楼》 英译 翻译动机 海外汉学
原文传递
苍茫大地的磅礴之美——郑万隆笔下粗犷摄人的生存情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慧怡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1-32,共2页
郑万隆的大兴安岭故事曾冠以“异乡异闻”系列的总题目陆续发表,出集子时易名《生命的图腾》,在台湾则编成《我的光》一书出版。大陆批评家蔡翔将这一组小说放到整个“寻根”文学湖流中考察,肯定了郑万隆在其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以“感... 郑万隆的大兴安岭故事曾冠以“异乡异闻”系列的总题目陆续发表,出集子时易名《生命的图腾》,在台湾则编成《我的光》一书出版。大陆批评家蔡翔将这一组小说放到整个“寻根”文学湖流中考察,肯定了郑万隆在其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以“感觉”的追求作为整个寻根派艺术探索的脉络。彼岸批评家孔慧怡则强调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谐乃是超地域的普遍的文学关怀。两岸评家都共同注意到了小说中“简约”的艺术特点,但蔡翔突出其与传统美学的关系,孔慧怡则将之与自然力量的威势及生存的意义相联系。《中国时报》的“开卷版”开办的“一部作品两岸评”专栏,陆续刊登了两岸评家对十来部书的评论,历时将近一年,到此已告一段落。《当代作家评论》为了使“两岸评”能够“两岸读”,亦连续给予转载。相信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仍将继续展开,其中当然包括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交流;实际上,已经很难将现代创作和批评断然划分了。供稿人的话也就说到这里,算是个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点 传统美学 艺术探索 图腾 郑万隆 作品 大兴安岭 现代人 批评家 文学批评
下载PDF
马礼逊:阿美士德使团不情愿的译员
13
作者 王宏志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作为使团主要译员,马礼逊在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来华使团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肩负使团大部分的传译和文书翻译工作。不过,自始至终马礼逊并不情愿参加使团,且从不认为使团能取得什么成果。本文通过梳理马礼逊在参加使团前后所写的信... 作为使团主要译员,马礼逊在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来华使团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肩负使团大部分的传译和文书翻译工作。不过,自始至终马礼逊并不情愿参加使团,且从不认为使团能取得什么成果。本文通过梳理马礼逊在参加使团前后所写的信件及其他相关文献,分析马礼逊不愿意参加使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阿美士德使团 广州体制 近代中英关系 翻译史研究
原文传递
从“红江”到“香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对Hong Kong的翻译
14
作者 王宏志 《东方翻译》 2015年第3期40-47,共8页
本文从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前夕对“香港”不同的理解人手,考证英国人自19世纪初对HongKong的翻泽,确定他们最初是把HongKong译为“红江”的,当中的理解与长期以来所认为“香港”因香木出口而得名迥然不同,并由此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 本文从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前夕对“香港”不同的理解人手,考证英国人自19世纪初对HongKong的翻泽,确定他们最初是把HongKong译为“红江”的,当中的理解与长期以来所认为“香港”因香木出口而得名迥然不同,并由此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谈判期间英方翻译马儒翰会把the Island of HongKong翻译成“红坎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上半叶 英国人 翻译 香港 鸦片战争前夕 19世纪初 the 马儒翰
原文传递
“书写中国翻译史”第三届“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征文通告
15
作者 王宏志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394,共1页
为推动年青学者积极参与中国翻译研究,促进学术交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谨定于2008年举行第三届「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以'书写中国翻译史'为主题,邀请二十位年青学者发表论文。
关键词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研究 研讨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