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评估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宪雯 吴芳 +5 位作者 刘玥宏 王二玲 范文涛 张献昌 姚泽山 杨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基于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技术探讨成人烟雾病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材料与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2例出血型或缺血型成人烟雾病患者共... 目的基于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技术探讨成人烟雾病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材料与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2例出血型或缺血型成人烟雾病患者共计38个阳性征象半球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半球21个、缺血半球17个,均在发病3个月内进行pCASL检查,在半卵圆中心层面及阳性征象层面选取病变周围区域、同侧额叶、颞叶进行感兴趣区测算获得pCASL-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pCASL-动脉脑血容量(arterial cerebral blood volume,aCBV)、pCASL-动脉通过时间(arterial transit time,ATT)数值,出血组和缺血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出血型大脑半球共计21个,病变周围测算aCBV、ATT及CBF分别为(1.01±0.22)mL/100g、(1.53±0.98)s和(37.88±6.19)mL/(100 g·min),额叶测算aCBV、ATT及CBF分别为(1.23±0.31)mL/100g、(1.55±0.15)s和(47.03±13.78)mL/(100 g·min),颞叶测算aCBV、ATT及CBF分别为(1.28±0.30)mL/100g、(1.54±0.12)s和(51.91±13.96)mL/(100 g·min);缺血型大脑半球共计17个,病变周围测算aCBV、ATT及CBF分别为(1.11±0.24)mL/100g、(1.46±0.35)s和(49.27±14.13)mL/(100 g·min),额叶测算aCBV、ATT及CBF分别为(1.17±0.30)mL/100g、(1.51±0.37)s和(43.17±14.63)mL/(100 g·min),颞叶测算aCBV、ATT及CBF分别为(1.21±0.35)mL/100g、(1.50±0.40)s和(49.25±20.85)mL/(100 g·min)。(2)出血型与缺血型相比,病变周围区CBF值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V及A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额叶及颞叶pCASL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pCASL上脑灌注较缺血型烟雾病更低,pCASL可以检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血流衰竭程度,监测周围额颞叶细微的缺血变化,为进一步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情况预警再出血发生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 出血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飞 王振常 鲜军舫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8-620,共3页
目的分析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及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总结20例眼眶蜂窝织炎患者的CT、MR征象。男11例,女9例。仅行眼眶CT检查18例,眼眶CT、MRI同时检查2例。结果鼻窦源性13例,外伤源性6例,颌面部感染1例。骨膜下脓肿形成... 目的分析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及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总结20例眼眶蜂窝织炎患者的CT、MR征象。男11例,女9例。仅行眼眶CT检查18例,眼眶CT、MRI同时检查2例。结果鼻窦源性13例,外伤源性6例,颌面部感染1例。骨膜下脓肿形成5例,肌锥内间隙脓肿1例,肌锥外间隙炎症4例,眶隔前炎症3例,弥漫性炎症7例。影像特征为眶内正常结构界面消失和球后脂肪局限或弥漫性浸润。结论CT、MRI检查对诊断眼眶蜂窝织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蜂窝织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与“脑染色”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9
3
作者 高艳 李坤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019-1023,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早期(6 h之内)动脉溶栓治疗后即刻脑CT征象及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即刻、4~6 h、24 h脑CT表现.结果即刻CT扫描出现27例高密度区,包括脑组织染色8例,其中神...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早期(6 h之内)动脉溶栓治疗后即刻脑CT征象及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即刻、4~6 h、24 h脑CT表现.结果即刻CT扫描出现27例高密度区,包括脑组织染色8例,其中神经核团染色5例,脑灰质染色3例;溶栓后脑出血15例;亚急性脑梗死区脑组织染色4例.CT早期缺血改变及较低的ESS评分是脑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们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33和11.3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即刻脑CT显示的脑组织染色是由于闭塞的脑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引起缺血-再灌流损伤,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血脑屏障受损,含对比剂的血液内液体成分渗到脑组织间隙所致,使血管再通区受损伤的灰质或神经核团的脑组织染色,白质不染色.随着对比剂在体内的减少,染色在几小时后逐渐变淡,此种表现是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前局部脑组织已出现缺血性脑梗死的征象,勿误认为脑出血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 脑染色 缺血.再灌流损伤 血管通透性 血脑屏障 脑出血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亚欧 李坤成 +2 位作者 杨小平 董颖 苏艳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2-443,共2页
患儿男,4岁。5个月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及抽搐。患儿2个半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易摔倒,头痛加重,排尿费力。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中枢神经系统 双下肢无力 行走不稳 患儿 头痛
原文传递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视觉搜索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郝晶 李坤成 +4 位作者 王葳 杨延辉 李可 闫镔 张德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2349-2353,共5页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时脑活动情况,探讨相应的神经解剖基础。方法13例临床诊断可能为AD的患者和13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参加了视觉搜索(单特征任务和联合特征任...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时脑活动情况,探讨相应的神经解剖基础。方法13例临床诊断可能为AD的患者和13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参加了视觉搜索(单特征任务和联合特征任务,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需要注意转换)的实验测试,同时采用西门子Sonata1.5T成像系统,采集其脑部功能成像的数据,通过功能神经成像分析软件SPM99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AD组在联合特征任务中有特定的缺陷,而在单特征任务时相对保持完好。2个研究组在联合特征搜索任务下的脑激活模式相似,包括顶叶、额叶和颞枕交界区、原始视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但不同脑区的激活强度和范围明显不同,表现为AD组双顶叶激活减少,而右侧颞枕交界区激活增加;在单特征任务下组间差异很小。结论AD组控制注意转换的神经机制有明显缺陷,AD组远隔部位其他脑区(腹侧视觉通路和颞叶)的激活,反映了脑内功能资源的动态性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阿尔茨海默病 视觉搜索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功能磁共振成像 成像研究 脑激活模式 成像分析软件 不同脑区 脑功能活动
原文传递
适合临床型MRI研究的多发性硬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海琴 李坤成 +4 位作者 于春水 马佳 秦文 姬志娟 朴月善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82-886,共5页
目的建立适合临床型MRI研究的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方法用抗原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35-55(MOG35-55)与完全或不完全弗氏佐剂制成乳化物2次免疫Lewis大鼠制备模型。选取Lewis大鼠20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实验A组5只,... 目的建立适合临床型MRI研究的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方法用抗原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35-55(MOG35-55)与完全或不完全弗氏佐剂制成乳化物2次免疫Lewis大鼠制备模型。选取Lewis大鼠20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实验A组5只,实验B组10只。对照组和实验A组共10只大鼠用于进行MRI和病理学分析,实验B组的10只大鼠用于观察疾病演变。观察实验组大鼠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在大鼠急性发病的第3天,应用3.0TMR扫描仪和正交腕关节线圈,分别对其脑和脊髓行T1WI、T2WI和Gd—DTPA增强T1WI的三维容积扫描,利用工作站专业软件获得磁化传递率(MTR)图像。MRI结束后24h内处死实验A组大鼠,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结果用2次注射MOG35-55方法能诱发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15只均获成功,模型大鼠症状表现多样化。MRI显示实验A组5只大鼠急性发病期都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病灶分布在脑和脊髓,主要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MTR值下降,部分有Gd—DTPA强化。病理学证实发病大鼠脑和脊髓内具有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和广泛分布的脱髓鞘斑块等多发性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结论2次注射MOG35-55,能诱导出与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极为近似的大鼠模型。所建模型发病率高、抗原价廉易得,应用3.0T临床型MR设备及正交腕关节线圈能活体监测急性期大鼠脑和脊髓病灶。MOG35-55,诱发的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是适合临床型MRI研究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模型 动物 大鼠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重症痛风影像表现一例
7
作者 董岩青 李坤成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932-932,共1页
关键词 重症痛风 影像表现 病例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