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宇婷 赵媛 杨勇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94-97,共4页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中共21例(11.73%)发生感染,均为手术部位感染(SSI)。感染组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异常、白蛋白异常的占比高于非感染组,骨折至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121,95%CI:1.325~3.395)、骨折类型(OR=1.859,95%CI:1.206~2.866)、骨折至手术时间(OR=1.604,95%CI:1.138~2.261)、白蛋白水平(OR=1.455,95%CI:1.078~1.964)是踝关节骨折ORIF术后S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及白细胞计数与白蛋白存在异常的踝关节骨折患者ORIF术后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临床应重视并积极予以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部位感染 白蛋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原发TFE3重排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
作者 高大林 田萌萌 +6 位作者 李兰 张铭 王子艺 苏永彬 金韬 刘宝岳 丁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2-854,共3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TFE3重排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21年11月至2023年6月骨原发TFE3重排恶性PEComa 2例,进行HE... 目的探讨骨原发TFE3重排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21年11月至2023年6月骨原发TFE3重排恶性PEComa 2例,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分析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骨原发TFE3重排恶性PEComa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0和48岁,均为多发骨病变。例1位于左侧髂骨和右侧髋臼,例2右足骰骨首发,随后累及右胫骨、腓骨及股骨。2例均可见典型PEComa上皮样细胞形态,实性巢状或腺泡状排列,伴纤维血管分隔,肿瘤细胞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细胞核中至重度异型,可见病理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肿瘤均不同程度表达HMB45和Melan A,例1局灶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例2肿瘤细胞Caldesmon灶状弱阳性,均不表达上皮标志物。TFE3均为弥漫核表达,2例FISH均检测到TFE3分离信号。二代测序均检测到TFE3基因重排。结论骨原发TFE3重排PEComa是侵袭性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综合临床、影像学表现,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TFE3表达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上皮样细胞 纤维血管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骰骨 腺泡状 分子特征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股骨远端皮质旁骨肉瘤患者手术治疗的肿瘤学预后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邓志平 曹硕 +4 位作者 董荣芳 过哲 张清 丁宜 刘巍峰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835-839,共5页
目的探索股骨远端皮质旁骨肉瘤的肿瘤学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肿瘤科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手术的73例股骨远端骨旁骨肉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52例,年龄10~59岁,中位年龄29岁。其中普通皮质旁骨肉瘤55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 目的探索股骨远端皮质旁骨肉瘤的肿瘤学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肿瘤科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手术的73例股骨远端骨旁骨肉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52例,年龄10~59岁,中位年龄29岁。其中普通皮质旁骨肉瘤55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18例。将性别,年龄,髓腔是否受侵,外院手术史,病理亚型,外科边界,是否化疗和转移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其对肿瘤学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结束时5例死亡,68例存活,死亡患者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存活患者随访时间为24~128个月,中位随访58个月,总体5年生存率为91.6%。局部复发7例,总体复发率为9.6%(7/73)。远处转移10例,总体转移率为13.7%(10/73)。病理亚型对远处转移有明显影响,病理亚型和转移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结论股骨远端皮质旁骨肉瘤患者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普通皮质旁骨肉瘤预后较好,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预后变差,肿瘤级别及转移是影响皮质旁骨肉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股骨肿瘤 骨肿瘤 预后
原文传递
外科医师视角下的韧带样纤维瘤病治疗抉择:治疗还是观察?
4
作者 徐海荣 牛晓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21-324,共4页
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 fibromatosis,DF),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DT),是一种罕见疾病,组织学上表现为单克隆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上不同患者自然病程各异[1]。据报道,DF的年发病率约... 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 fibromatosis,DF),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DT),是一种罕见疾病,组织学上表现为单克隆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上不同患者自然病程各异[1]。据报道,DF的年发病率约为0.4/10万[2],该病通常在30~40岁左右出现发病高峰,而在育龄期女性中更为常见。患者常因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心理问题以及生活质量普遍下降而受到日常生活的限制。尽管DF呈现出侵袭性、浸润性生长的临床特征,且易复发,但并不具有远处转移的潜能,属于交界性软组织肿瘤,通常并不危及生命[3]。长期以来,外科治疗一直被视为DF的首选治疗方法,甚至在经典的《Musculoskeletal Tumor Surgery》一书中,也通过一个反复复发的DF病例最终接受截肢来说明“Law of Three”外科治疗原则[4]。然而,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分子机制和临床病程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DF的治疗策略已逐渐发生根本性的理念转变[5-8]。现对DF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型 纤维瘤 韧带样纤维瘤病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骨肿瘤诊疗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扬 龚龙 刘巍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050-1056,共7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骨肿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和AI技术可以在骨肿瘤的病理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帮助,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病理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骨肿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和AI技术可以在骨肿瘤的病理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帮助,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病理诊断方面,AI可以通过自动分析和阅读大量病理组织切片图像辅助医生准确识别和分类肿瘤类型.在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AI通过分析大规模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发现与骨肿瘤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预后评估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影像学诊断方面,AI可以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分析骨肿瘤的影像特征,自动标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AI还可处理大规模临床数据,挖掘潜在的临床特征和模式,辅助风险评估、治疗决策和预测预后.本文综述近几年关于AI在骨肿瘤诊疗领域应用的研究,以期提高骨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改善临床预后,同时为医工交叉领域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综述
原文传递
骨肉瘤驱动基因与免疫微环境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净峰 徐鸿锋 刘巍峰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0-395,共6页
骨肉瘤(osteosarcoma,OS)作为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在青少年中好发,其5年生存率已经保持了近40年没有改变,维持在60%~70%的水准[1]。其治疗主要还是采取外科手术切除联合多药化疗的标准方案,该方案能够保证未发生转移患者较高的5年生存率... 骨肉瘤(osteosarcoma,OS)作为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在青少年中好发,其5年生存率已经保持了近40年没有改变,维持在60%~70%的水准[1]。其治疗主要还是采取外科手术切除联合多药化疗的标准方案,该方案能够保证未发生转移患者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是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即使进行了辅助化疗,其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30%[2]。并且,在世界各地进行的一系列临床试验,尝试不同的化疗药物组合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分子靶向治疗 细胞微环境 驱动基因 综述
原文传递
硬纤维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7
作者 吴宏宇 李卓宇 刘巍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8-424,共7页
硬纤维瘤(desmoidtumor,DT)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无转移能力,但具有浸润性生长及局部复发的倾向,可严重影响患者功能,造成沉重的临床负担甚至死亡。近20年来,该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积极手术转变为以主动监测为一线... 硬纤维瘤(desmoidtumor,DT)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无转移能力,但具有浸润性生长及局部复发的倾向,可严重影响患者功能,造成沉重的临床负担甚至死亡。近20年来,该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积极手术转变为以主动监测为一线治疗的保守策略,治疗手段也更加丰富,呈现多学科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指出DT的发病与Wnt及Notch信号通路失调有关,以nirogacestat为代表的多款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新型药物正在研发中,有望成为该病未来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DT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纤维瘤 分子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治疗策略 nirogacestat
下载PDF
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症状群分析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杨柳 徐东江 +1 位作者 姚晋囡 杨勇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97-99,108,共4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症状群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化疗的青少年骨肉瘤患者85例,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评估患者化疗期间症状。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 目的分析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症状群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化疗的青少年骨肉瘤患者85例,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评估患者化疗期间症状。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评估生活质量。通过Spearman相关法分析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评估完成后予以针对性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QLSCA评分。结果85例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平均经历(6.12±2.14)个症状,其中食欲缺乏、恶心、疲乏最常见,共提取出4个症状群(消化道、疼痛、呼吸道与神经系统症状群),且各症状群与QLSCA评分均呈负相关(r=-0.268、-0.387、-0.534、-0.301,P<0.05)。患者干预后QLSC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化疗后容易出现症状群,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通过有效的针对性干预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骨肉瘤 化疗期间 症状群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北京市多中心青少年恶性实体肿瘤临床特征和预后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苏雁 黄真 +15 位作者 陆峥 李苗 支天 孙青 张朝霞 王焕民 葛明 于彤 何乐健 刘嵘 赵卫红 黄东生 武万水 宫剑 牛晓辉 马晓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6-431,共6页
背景青少年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与儿童和成人不同。目的总结北京地区多中心诊治的青少年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7家医院确诊的且当时年龄≥10岁... 背景青少年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与儿童和成人不同。目的总结北京地区多中心诊治的青少年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7家医院确诊的且当时年龄≥10岁的恶性实体肿瘤初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主要结局指标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结果共411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纳入分析,中位年龄150(120~216)月,男239例(58.2%),女172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83例(44.5%),尤文肉瘤82例(20.0%),横纹肌肉瘤47例(11.4%),神经母细胞瘤33例(8.0%),非横纹肌肉瘤类软组织肉瘤29例(7.1%),颅外生殖细胞肿瘤18例(4.4%),其他肿瘤19例(4.6%)。411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中,前3位户籍来自华北地区160例(38.9%),华东地区97例(23.6%),中南地区70例(17.0%)。治疗涉及1家、2家和≥3家医院患儿分别有129例(31.4%)、180例(43.8%)和102例(24.8%)。截至末次随访时间2020年6月30日,411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6(1~120)个月,生存333例(81.0%),死亡78例,发生肿瘤复发/进展145例(35.3%)。3年总体EFS为60.3%,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高(73.7%),横纹肌肉瘤最低(37.4%);3年总体OS为79.5%,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高(87.9%)。78例死亡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3(1~65)个月,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2例(28.2%),横纹肌肉瘤18例(23.1%),尤文肉瘤16例(20.5%),神经母细胞瘤8例(10.3%),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3例(3.8%),非横纹肌肉瘤类软组织肉瘤5例(6.4%),其他肿瘤6例(7.7%)。结论青少年恶性实体肿瘤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多见,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和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实体肿瘤 预后 多中心
下载PDF
骨肉瘤预后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璐 焦辰波 刘巍峰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85-390,共6页
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任何年龄均可诊断,全球范围内其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5~19岁(8例/百万/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75~79岁(6例/百万/年)[1-2]。常发生在股骨(42%)、胫骨(19%)和肱骨(10%),化疗出现之前,约74%[3]的局... 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任何年龄均可诊断,全球范围内其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5~19岁(8例/百万/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75~79岁(6例/百万/年)[1-2]。常发生在股骨(42%)、胫骨(19%)和肱骨(10%),化疗出现之前,约74%[3]的局部骨肉瘤患者在1年内出现肺转移。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联合化疗,即基于甲氨蝶呤、顺铂、阿霉素(可添加异环磷酰胺)的一线化疗[4-5]及其它药物如干扰素[4]的强化治疗后,局部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至60%。目前,对于患可切除骨肉瘤的患者,最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后辅助化疗。对于化疗不敏感、转移及复发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低于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基因 突变 预后 驱动基因 综述
原文传递
2023年度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新进展
11
作者 徐海荣 牛晓辉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于肌肉骨骼系统的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并会出现压迫症状、病理性骨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本文旨在回顾总结2023年度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新进展。重点探讨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的系统性治疗,肿瘤...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于肌肉骨骼系统的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并会出现压迫症状、病理性骨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本文旨在回顾总结2023年度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新进展。重点探讨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的系统性治疗,肿瘤坏死率、生存率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继发性骨肉瘤的检测方法,各种骨盆重建技术的中期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生物重建和内置假体的效果,以及脊柱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和骨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和新型放射治疗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骨肿瘤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马春然 白华 +1 位作者 王欢 杨勇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肿瘤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CRF)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化疗的骨肿瘤患者100例,患者进行修订Piper疲乏量表中文版(RPFS-CV)、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 目的探讨骨肿瘤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CRF)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化疗的骨肿瘤患者100例,患者进行修订Piper疲乏量表中文版(RPFS-CV)、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评。患者根据是否存在CRF分为CRF组(RPFS-CV评分>3分,26例)和非CRF组(RPFS-CV评分≤3分,7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F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100例骨肿瘤化疗患者的RPFS-CV总分为(4.54±1.02)分。CRF组Ennecking分期为Ⅲ及Ⅳ期占比、病程、化疗次数高于非CRF组,SSRS、GSES评分低于非C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Ennecking分期(OR=1.485,95%CI:1.102~2.001)、化疗次数(OR=2.307,95%CI:1.387~3.837)、SSRS评分(OR=0.319,95%CI:0.141~0.722)、GSES评分(OR=0.512,95%CI:0.299~0.877)是CRF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会影响骨肿瘤化疗患者CRF,从患者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方面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减轻患者C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化疗 癌因性疲乏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软组织肉瘤治疗进展
13
作者 赵吉龙 刘巍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高且病理亚型繁多, 不同亚型预后不尽相同, 不同病理亚型的治疗方式也不相同。手术治疗依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而免疫及靶向治疗的发展也为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高且病理亚型繁多, 不同亚型预后不尽相同, 不同病理亚型的治疗方式也不相同。手术治疗依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而免疫及靶向治疗的发展也为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溶瘤病毒疗法以及T细胞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与疗效, 曲贝替定、乐伐替尼等靶向药物改变了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格局。目前对于远处转移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 以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依然是一线治疗方案, 但阿霉素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曲磷胺作为其替代方案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术后放疗疗效已得到证实, 可以降低软组织肉瘤外科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多模式综合治疗已成为软组织肉瘤治疗的主要策略, 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帮助患者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 如阿霉素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使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等。在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召开的年会中, 来自世界各地的肿瘤学者报道了许多软组织肉瘤治疗相关研究, 文章旨在总结了2023年ASCO年会中软组织肉瘤治疗新进展,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化疗
原文传递
去分化软骨肉瘤诊疗进展
14
作者 徐子博 李卓宇 刘巍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371-1376,共6页
去分化软骨肉瘤(dedifferentiated chondrosarcoma,DDCS)是一种高级别软骨肉瘤,发病率低,预后极差,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困难。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DDCS诊断的基础,影像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手术仍然是目前DDCS治疗的主要方式... 去分化软骨肉瘤(dedifferentiated chondrosarcoma,DDCS)是一种高级别软骨肉瘤,发病率低,预后极差,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困难。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DDCS诊断的基础,影像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手术仍然是目前DDCS治疗的主要方式,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获得良好的外科切缘是防止DDCS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关键。DDCS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新的放疗技术和化疗方案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尝试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运用于DDCS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DDCS较为罕见,现有临床研究多为病例报告或样本量较少的回顾性研究,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供更有力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诊断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刘巍峰 郝林 +8 位作者 李卓宇 金韬 孙扬 杨勇昆 李远 杨发军 鱼锋 张清 牛晓辉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3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骨盆肿瘤预后因素及外科边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整块切除手术治疗骨盆原发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骨盆肿瘤预后因素及外科边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整块切除手术治疗骨盆原发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208例患者中,初次治疗183例,外院治疗后复发25例。根据Enneking分期,IB期110例,ⅡB期98例。Ⅰ区(髂骨)切除19例,Ⅱ区(髋臼周围)切除1例,Ⅲ区(耻、坐骨)切除15例,Ⅰ+Ⅱ区切除29例,Ⅱ+Ⅲ区切除71例,Ⅰ+Ⅳ区(骶髂关节)切除29例,Ⅰ+Ⅱ+Ⅲ区切除35例,Ⅰ+Ⅱ+Ⅳ区切除3例,Ⅰ+Ⅱ+Ⅲ+Ⅳ区切除6例。外科切缘为囊内7例,污染边缘21例,边缘67例,广泛113例。全组208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37例(17.8%),包括最终截肢12例,再次切除25例,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9.4%。边缘切除患者5年复发率(22.3%)高于广泛切除患者(4.3%),5年无复发生存率(77.7%)低于广泛切除患者(95.7%,均P<0.05);R0切除与R1切除患者的5年复发率(分别为11.1%和60.7%)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8%和3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除后未重建92例,重建116例。至随访结束,208例患者中死亡63例(30.3%),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66.8%和61.3%,其中Ⅰ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90.4%,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46.8%(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29例,盆腔脏器损伤1例。最终功能可评价患者132例,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为(25.1±3.6)分。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分期(HR=3.135,95%CI:1.447~6.791,P=0.004)、外科R0/R1边界(HR=0.481,95%CI:0.252~0.920,P=0.027)、肿瘤转移(HR=6.172,95%CI:3.271~11.645,P<0.001)是骨盆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骨盆肿瘤整块切除安全外科边界是控制复发的关键因素;ⅡB期骨盆肿瘤生存率显著低于ⅠB期肿瘤;切口感染是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外科分期、R0/R1边界、肿瘤转移是骨盆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恶性肿瘤 切除 外科边界 重建 复发 并发症
原文传递
FMEA联合PDCA循环对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的干预效果
16
作者 赵檬 王欢 白华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8期923-927,共5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联合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对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骨肿瘤化疗并行PICC置管的30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联合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对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骨肿瘤化疗并行PICC置管的30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和观察组(联合FMEA+PDCA干预),每组1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导管利用率、疼痛程度、失效模式风险优先指数(RPN)、生活质量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导管利用率更高,疼痛程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置管后护理、健康宣教、冲洗及封管操作、置管操作、导管、患者因素的RPN值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62%)明显低于对照组(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PICC置管的骨肿瘤化疗患者中联合应用FMEA+PDCA干预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导管利用率,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骨肿瘤 化疗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并发症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术后软组织复发31例临床特点分析
17
作者 孙扬 崔路宽 +1 位作者 金韬 刘巍峰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25-330,共6页
目的明确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情况,提高对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的认识。方法检索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数据库GCTB术后复发患者筛选软组织复发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原始病... 目的明确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情况,提高对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的认识。方法检索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数据库GCTB术后复发患者筛选软组织复发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原始病变部位及Campanacci分级、初次手术至软组织复发时间、复发次数、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患者31例,男/女∶10/21例,软组织复发占GCTB术后复发的5.73%;年龄16~57岁,平均(28.52±9.93)岁。原始发病部位中位于腓骨近端、尺骨远端各4例,股骨近端、胫骨近端各3例,股骨远端6例,桡骨远端8例,第一掌骨、第一跖骨及髌骨各1例;初次手术时Campanacci分级: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20例;初次术后至软组织复发时间2~127个月,平均(23.23±26.12)个月;初次术后复发1次12例,2次12例,3次7例,复发2次及以上者占61.3%;因多发转移、肺转移死亡、行髋关节离断各1例;最终MSTS评分14~30分,平均(26.62±4.21)分。结论虽然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少见,但易出现多次复发并可能导致截肢或死亡等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软组织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 再手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18
作者 赵吉龙 刘巍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42-1748,共7页
本文总结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新进展。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遗传背景和致癌机制尚不明确,一些晚期或复发性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新辅助化疗是原发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显著提升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同化疗药物的联... 本文总结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新进展。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遗传背景和致癌机制尚不明确,一些晚期或复发性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新辅助化疗是原发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显著提升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同化疗药物的联合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低免疫原性以及异质性等因素,其疗效常受限。通过联合化疗增强骨肿瘤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或许可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此外,一些靶向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不错的疗效,例如间隙连接蛋白43半通道激动剂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软骨肉瘤 尤文肉瘤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化疗 原发恶性骨肿瘤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与导航辅助治疗骨样骨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9
作者 徐海荣 李远 +4 位作者 单华超 徐启明 马珂 鱼锋 牛晓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0,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机器人辅助和导航辅助技术在骨样骨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两种技术辅助下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首都...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机器人辅助和导航辅助技术在骨样骨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两种技术辅助下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或导航辅助治疗的64例骨样骨瘤患者(机器人辅助组,n=25;导航辅助组,n=39)。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术前病灶大小、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术前和出院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成功率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术前病灶大小、术前VAS评分和随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导航辅助组[(102.64±21.65)min vs(120.46±30.98)min,P=0.025]。机器人辅助组与导航辅助组出血量分别为[50(20,50)mL vs 50(20,100)mL],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两组在出院前VAS评分变化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结论机器人辅助手术在骨样骨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在手术时间和手术精度方面表现优越。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两种技术的长期效果和经济性,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样骨瘤 机器人辅助手术 计算机导航技术 微创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评估肢体骨肉瘤髓内浸润范围的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詹惠荔 钱占华 +4 位作者 李远 白荣杰 程晓光 闫东 叶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4-848,共5页
目的确定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VMI)显示骨肉瘤的图像质量最佳的keV值,探讨其评估骨肉瘤髓内浸润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7例长骨普通型骨肉瘤患者的资料... 目的确定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VMI)显示骨肉瘤的图像质量最佳的keV值,探讨其评估骨肉瘤髓内浸润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7例长骨普通型骨肉瘤患者的资料,保肢术前完成光谱CT增强检查,术后获得瘤段截除标本。通过光谱CT增强检查获得常规120 kVp图像和40、50、60、70、80 keV的VMI,测量肿瘤CT值、图像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6组CT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获得最佳keV值。在最佳keV的VMI上和瘤段截除标本上测量骨肉瘤髓内边界至相邻关节面的最大距离,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CT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80 keV VMI和120 kVp常规CT图像间的肿瘤CT值、图像噪声、SNR、CNR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和50 keV VMI的肿瘤CT值、SNR、CNR均高于120 kVp常规CT图像(P<0.001)。选择50 keV VMI作为最佳keV图像测量骨肉瘤髓内范围,测得的距离为103.9(80.4,131.4)mm,大体标本测得的结果为113.5(94.0,14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6,P<0.001)。51例患者的50 keV VMI测量值小于大体标本测量,低估了肿瘤范围,差异为11.1(6.6,13.8)mm。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大体标本测量的距离与50 keV VMI测得的距离呈高度正相关(rs=0.960,P<0.00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50 keV VMI显示肢体骨肉瘤最佳,与大体标本相比,CT测量值低估肢体骨肉瘤髓内浸润范围约10 mm,但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层探测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