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镜检查质量评价的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郭蕊 王拥军 +2 位作者 张灵烨 刘茉 翟惠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7期747-752,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为评估中国目前结肠镜检查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分析的方法,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的内镜资料... 目的评价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为评估中国目前结肠镜检查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分析的方法,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的内镜资料,包括肠道波士顿评分(BBPS)、气泡评分(BBS)及发现病变情况,评价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的质量。结果研究期间共有5498人接受了结肠镜检查,4940人纳入肠道清洁程度分析,盲肠插管率为97.9%(4940/5045)。7.0%(347人次)患者肠道清洁不合格(BBPS为1~4分),48.2%(2381人次)肠道清洁良好(BBPS为7~8分),7.6%(374人次)肠道清洁度最佳(BBPS为9分)。36.9%(1824人次)患者肠道有少量气泡,34.3%(1693人次)无气泡,8.9%(439人次)有大量气泡。门诊伺机性筛查及诊断性结肠镜检查4186人,25.1%(1049人次)患者发现腺瘤性息肉,4.8%(199人次)发现高风险腺瘤。男性腺瘤检出率(ADR)、高风险腺瘤检出率(AADR)分别为31.5%(610/1937)和6.5%(125/1937),女性ADR、AADR分别为19.5%(439/2249)和3.3%(74/2249)。患者年龄、性别、内镜操作者年资分组显示,高龄、男性、高年资内镜医师腺瘤检出率、高风险腺瘤检出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整体肠道清洁程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盲肠插管率、腺瘤检出率能够达到现有指南要求。高龄、男性是筛查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肠道清洁 肠道波士顿评分 肠道气泡评分 腺瘤检出率 高风险腺瘤检出率 盲肠插管率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1940 nm铥激光与高频电刀治疗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丁蕾蕾 贾程普 +1 位作者 焦月 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3期1377-1381,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应用1940 nm铥激光联合高频电刀与单独应用高频电刀治疗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因诊断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接受...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应用1940 nm铥激光联合高频电刀与单独应用高频电刀治疗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因诊断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接受ESD治疗的54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SD术中是否应用1940 nm铥激光分为铥激光组(n=26)和高频电刀组(n=28)。通过分析操作时间、切除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评价1940 nm铥激光在食管ESD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54例操作均成功,整块切除率均100%,铥激光组及高频电刀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8.5%和82.1%、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0.8%和75.0%、切除面积分别为(27.37±20.17)cm^(2)和(22.19±12.22)cm^(2)、操作时间分别为(68.04±31.59)min和(82.89±45.04)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铥激光组的切除速度为(44.03±33.25)mm^(2)/min,高于高频电刀组[(28.97±18.09)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铥激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明显低于高频电刀组(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于食管上皮层M1的食管病变,铥激光组及电刀组的切除速度为(50.67±41.53)mm^(2)/min,高于高频电刀组[(22.38±5.91)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ESD治疗中应用1940 nm铥激光联合高频电刀相较于单独应用高频电刀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病变 铥激光 高频电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芸 李文坤 +2 位作者 苏珈仪 王亚丹 吴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0-76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不同炎症指标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并完成病变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 目的本研究探讨不同炎症指标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并完成病变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结肠镜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分析炎症指标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0.006)、病变部位(P=0.000)、病变大小(P=0.000)、病变数目(P=0.004)、病变治疗方式(P=0.000)、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P=0.000)、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P=0.001)与早期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前病变的病理性质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病史(P=0.009)、病变部位(P=0.000)、病变大小(P=0.000)、病变数目(P=0.024)、SII(P=0.004)是早期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前病变病理性质的独立影响因素。SII区分两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0~0.725,P=0.001);当SII为500.27时,其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54.9%,特异度为70.7%,但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40)。结论SII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可能有助于内镜医师在行结肠镜时初步判断病变的病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前病变 炎症指标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下载PDF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其入住重症监护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芸 李文坤 +2 位作者 苏珈仪 王亚丹 吴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20期2233-2238,共6页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LA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险因素,为PLA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断为PLA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LA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险因素,为PLA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断为PLA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微生物培养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描述PLA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入住ICU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7例PLA患者,男性79例,平均年龄63.7岁,发热(84.6%)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糖尿病(39.3%)、胆石症(19.7%)、胆囊癌或肝细胞癌(8.5%)为最常见的3种基础疾病。大部分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70例(59.8%)患者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49例(微生物培养阳性患者中占70%)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致病菌。腹部超声检查(91.5%)为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8例(15.4%)患者转入ICU进一步治疗,入住ICU的患者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及脓肿大小明显高于未入住ICU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肿大小是PLA患者入住ICU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PLA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不典型,腹部超声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肺炎克雷伯菌是PLA常见的致病菌,脓肿大小是PLA患者入住ICU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ECT2通过调控EGFR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胰腺癌转移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俊雄 朱圣韬 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4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转化因子2(ECT2)在胰腺癌转移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诱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关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机制。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CT2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在胰腺癌细胞中降...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转化因子2(ECT2)在胰腺癌转移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诱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关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机制。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CT2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在胰腺癌细胞中降低ECT2的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测定胰腺癌的细胞迁移变化,使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EMT标志物和EGFR的表达变化。结果ECT2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显著上调,并提示不良预后。ECT2调控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ECT2沉默下调EGFR表达同时抑制EMT。结论ECT2可能通过EGFR信号通路相关的EMT促进胰腺癌细胞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上皮细胞转化因子2 上皮间质转化 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
下载PDF
L-薄荷醇制剂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抑制胃蠕动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文燕 孟凡冬 +9 位作者 张澍田 智发朝 李兆申 薛战雄 和水祥 陈巍峰 陈萦晅 邢象斌 姚晨 吴咏冬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评价L-薄荷醇制剂(NPO-11)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单次喷洒抑制胃蠕动的有效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两组, 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分别局部喷洒NPO... 目的评价L-薄荷醇制剂(NPO-11)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单次喷洒抑制胃蠕动的有效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两组, 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分别局部喷洒NPO-11(含有效成分L-薄荷醇160 mg)或安慰剂20 mL。记录评估给药前、给药后2 min、内镜检查结束时的胃蠕动情况, 由术者评估操作难易程度, 并分析NPO-11抑制胃蠕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5家研究中心共入组220例患者。NPO-11组共109例, 安慰剂组111例, 两组基线资料相似, 具有可比性。试验药物给药后2 min及内镜检查结束时两个时间点蠕动分级均为1级的受试者比例, NPO-11组为40.37%(44/109), 安慰剂组为16.22%(18/1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 P<0.001), 在上述两个时间点, 与安慰剂组相比, NPO-11组较弱蠕动(1级和2级)的比例分别为67.89%(74/109)、79.82%(87/109), 比安慰剂组46.85%(52/111)、48.65%(54/111)更高;亚组分析显示NPO-11对胃蠕动的抑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结论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 NPO-11局部喷洒可有效抑制胃蠕动, 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其安全性较好,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操作者评估胃镜操作较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胃蠕动 L-薄荷醇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灿 邢洁 +2 位作者 张希 孙秀静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例(59.9%),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14,27)mm。根据病变的不同位置分为低位直肠组(n=48)和对照组(n=40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位直肠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比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5(15,34.5)mm,对照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19(13,27)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0(33.25,88.75)min,对照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40(25,60.5)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黏膜下层及以上浸润深度的比例为22.9%,高于对照组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较其他部位病变的手术时间更长,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可能性更高。在术前充分评估适应证的前提下,ESD是低位直肠早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消化道肿瘤 低位直肠
下载PDF
4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疾病的病例特征及漏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敏思 徐龙薇 +3 位作者 王亚丹 苏珈仪 施海韵 吴静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30-634,共5页
目的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EGIDs)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现状,探讨影响其漏诊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EGIDs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患... 目的 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EGIDs)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现状,探讨影响其漏诊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EGIDs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结果等。结果 43例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龄16~78岁,病程2 d~20年,有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者29例(67.44%)。黏膜型21例,肌层型8例,浆膜型14例。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EOS升高者30例(69.77%),以浆膜型升高为著;外周血IgE升高15例(65.22%)。胃窦部内镜检查阳性率最高(72.50%),其次为胃体部和十二指肠降部。食管和回肠末端病变的内镜下表现多正常,而组织EOS浸润显著(P<0.05),易发生漏检、漏诊。结论 EGIDs多数伴有外周血EOS增多,临床和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食管和回肠末端易发生漏检、漏诊,建议多点多次取活检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 诊断 漏诊
下载PDF
阑尾腔内息肉内镜下治疗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丹 邵琳琳 +5 位作者 刘娟 王拥军 李鹏 冀明 吴咏冬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408-410,共3页
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 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镜。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内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阑尾息肉
原文传递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隗永秋 周巧直 +4 位作者 李鹏 冀明 牛应林 王拥军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394-398,共5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 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 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17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5例, ESD+EMR 7例, 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 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 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 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 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 整块切除率83.0%(39/47), 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 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 均发生于降部, 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 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 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 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 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磊 董宁宁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7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组晚期结直肠癌病人71例,采用m FOLFOX6方案化疗,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确定GSTP1 rs1695基因型,用χ2检验分析基因型对客观有效...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组晚期结直肠癌病人71例,采用m FOLFOX6方案化疗,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确定GSTP1 rs1695基因型,用χ2检验分析基因型对客观有效率的影响,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数秩检验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疾病进展时间的差异。结果携带GSTP1 rs1695 AA基因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客观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显著高于AG/GG基因型(60.8%vs.30.0%,P=0.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携带GSTP1 rs1695 AA基因型患者疾病进展时间显著长于AG/AA基因型[8.1(95%CI:7.1-9.1)months vs.3.8(95%CI:0.3-7.3)months,P=0.001]。结论GSTP1基因型与晚期结直肠患者m FOLFOX6方案化疗疗效密切相关,了解GSTP1基因型可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基因多态性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后短期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新伟 邱煜婷 +2 位作者 李鹏 吴静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2-989,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术后短期不良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接受EP的十二指肠乳头肿瘤(duodenal papilla neoplasms,DPNs)患者,收集其一般情况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术后短期不良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接受EP的十二指肠乳头肿瘤(duodenal papilla neoplasms,DPNs)患者,收集其一般情况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相关情况以及病理情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χ^(2)检验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初步统计学分析,筛选与术后不良事件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78例接受EP的DPNs患者中,共有43例患者出现了4种不良事件,包括14例(17.9%)术后胰腺炎(acute pancreatis,AP),7例(9.0%)术后出血,14例(17.9%)高淀粉酶血症以及10例(12.8%)非特异性腹痛。患者糖尿病史以及身高情况可能是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以及术后即刻炎症指标的升高有助于早期识别术后AP及出血的发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有助于降低术后AP的发生,而病变整块切除有利于术后出血的预防。病变大小与恶性程度同样影响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论EP时预防性支架放置以及黏膜下注射并不能改善术后情况,而内镜切除方式与整块切除情况等指标对EP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 术后胰腺炎 术后出血 不良事件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
下载PDF
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13
作者 何振 秦达 +3 位作者 李鹏 朱圣韬 冀明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3-977,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析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等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2例患者平均操作时间为(60.26±37.77)min,整块切除率为98%(41/42),完全切除率为93%(39/42),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侵犯黏膜下层8例。并发症方面:术中出现穿孔3例,术后出血0例,均予结肠镜下治疗好转。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肠腔狭窄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应用8字环辅助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字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安全性 有效性 完整切除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刘娟 王文静 +4 位作者 赵桂平 王拥军 李鹏 吴咏冬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8-981,共4页
目的探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因AC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并成功行POEM治疗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 目的探索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因AC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并成功行POEM治疗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OEM术后AC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6例(7.41%)患者POEM术后出现AC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3年。与未复发组相比,性别(P=0.04)及吸烟史(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发病年龄、病程、饮酒史、综合松弛压(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IRP)、术前食管宽度及食管贲门固有肌层厚度在两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是POEM术后A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84,P=0.04)。结论吸烟史是POEM术后A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
15
作者 黄翔谦 闫晓檬 +2 位作者 张明达 吴静 陈建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47-2950,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简述了NAFLD和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认为NAFLD促进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影响其预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简述了NAFLD和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认为NAFLD促进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影响其预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免疫等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结直肠肿瘤 病理过程
下载PDF
内镜技术在胰腺癌肝脏转移灶方面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叶童 赵海英 +1 位作者 李鹏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8期602-606,共5页
介绍以全氟丁烷为造影剂的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以及门静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诊断胰腺癌肝脏转移灶方面的原理、优势以及中心经验,提出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消化内镜在胰腺癌肝脏转移灶诊断领域未来的发... 介绍以全氟丁烷为造影剂的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以及门静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诊断胰腺癌肝脏转移灶方面的原理、优势以及中心经验,提出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消化内镜在胰腺癌肝脏转移灶诊断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肝脏转移灶 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 细针穿刺 循环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同心砥砺新时代 继往开来新征程:2019中国消化内镜进展回顾
17
作者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共2页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20年,新时代的篇章刚刚翻开,2019年的脚步还未走远。在过去这不平凡的一年里,祖国迎来了七十周年华诞,我国消化内镜事业也在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下取得了丰硕喜人的成绩。在此对过往一年消化内镜学界的发...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20年,新时代的篇章刚刚翻开,2019年的脚步还未走远。在过去这不平凡的一年里,祖国迎来了七十周年华诞,我国消化内镜事业也在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下取得了丰硕喜人的成绩。在此对过往一年消化内镜学界的发展和成就进行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光飞逝 消化内镜 新征程 继往开来 时代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8
作者 刘思 张倩 +6 位作者 邢洁 孙秀静 朱敏 郭俊峰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2-557,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临床特征(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及术后病理信息(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分析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95例早期胃癌患者纳人研究,其中9例(4.6%)发生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病例与未出血病例相比.氯吡格雷服药史和主要病变大小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及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服药史(0R=10.223,95%CI:1.143-91.468,P=0.038)、有多发病变(0R=6.412,95%CI:1.123-36.616,P=0.037)及主要病变m2cm(OR=6.718,95%CI:1.130-39.935,P=0.036)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氯吡格雷服药史(P<0.001)、主要病变M2cm的患者(P=0.022),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ESD/EMR术后应重点关注有氯吡格雷服药史、病变部位多发、病变较大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贺凌婕 王国兴 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因构成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胃镜检查结果及是否...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因构成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胃镜检查结果及是否镜下治疗、是否入住重症监护室、是否输血及院内死亡等;并按年龄分组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25例住院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分别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恶性肿瘤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是各个年龄段的首要病因,随着年龄增长,胃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比率逐渐升高。结论消化性溃疡始终是各个年龄段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胃恶性肿瘤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 病因
下载PDF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检测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20
作者 苏珈仪 刘春涛 +5 位作者 王铁山 李文坤 杨奕 武珊珊 李鹏 吴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毒素分型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早期胃癌的关系,探索与说明抗体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并近期进行胃镜和活组织... 目的观察不同毒素分型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早期胃癌的关系,探索与说明抗体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并近期进行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的568例患者。根据H.pylori是否感染、年龄、H.pylori抗体分型以及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分为3组,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260例)和早期胃癌组(31例)。分析不同毒素分型的H.pylori感染与患者年龄、不同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50岁及以上、男性及H.pylori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中,<50岁患者H.pylori CagA和Va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不同年龄间H.pylori抗体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菌株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高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及低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结论慢性H.pylori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高毒力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早期胃癌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低毒力菌株感染者中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者占有一定比例,依据H.pylori毒力抗体分型来预测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以及帮助决策是否根除H.pylori的可信度仍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抗体 胃炎 萎缩性 肠化生 早期胃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