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39
1
作者 张乾忠 马沛然 +16 位作者 王琍 田杰 孙锟 陈新民 汪翼 杜军保 杜忠东 李小梅 李渝芬 吴铁吉 金梅 易岂建 周同甫 桂永浩 钱永如 黄国英 韩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77-596,共20页
关键词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 治疗 VMC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8
2
作者 杜忠东 张永兰 +9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IVIG无反应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3
3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9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发病率 流行病学 预后
下载PDF
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66
4
作者 付培培 杜忠东 潘岳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1-664,共4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复发率1.7%。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皮疹发生率最低。1 484例川崎病患儿中行2 g.kg-1IVIG初次治疗者占92.4%,其中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发生率为16.9%。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ESR升高、白细胞升高、贫血、血浆清蛋白降低、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4.5%、96.4%、89.2%、72.3%、81.8%、37.9%、56.9%、27.4%。其中贫血及心肌酶升高婴幼儿发生率较高,且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36.1%,非冠状动脉心血管并发症中,心电图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32.3%。结论本组90%以上的川崎病患儿CRP及ESR升高,提示CRP及ESR可作为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的参考诊断指标,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这2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的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
原文传递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8
5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01-01—2004-12-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01-01—2004-12-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血沉及C反应蛋白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与冠状动脉扩张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对男性、发热持续时间长的KD患儿应予足够重视,早期足量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赵春娜 杜忠东 高灵灵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钠、血清清蛋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O%(840/233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完全KD、IVIG抵抗、发热天数≥10d、CRP〉100mg/L、血小板〉300×109/L、清蛋白〈35g/e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98,95%CI1.383~2.084,P〈0.001)、不完全KD(OR=2.730,95%CI2.121—3.515,P〈0.001)、发热天数≥10d(OR=2.556,95%CI1.975~3.307,P〈0.001)、CRP〉100mg/L(OR=1.556,95%C11.274~1.900,P〈0.001)、清蛋白〈35g/L(OR=1.665,95%C11.323~2.096,P〈0.001)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的主要危害是其冠状动脉病变,男性、不完全KD、发热天数≥10d、CRP〉100mg/L及清蛋白〈35g/L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川崎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7
作者 马乐 杜忠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激因素作用下,表达并释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等黏附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川崎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全身血管炎 小血管炎症 心血管系统
原文传递
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杜忠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24-726,共3页
关键词 发病机制研究 川崎病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病因 后天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发达国家 冠状动脉
原文传递
1995~1999年北京住院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5
9
作者 杜忠东 梁璐 +5 位作者 孟晓萍 李棠 张拓红 川崎富作 柳川洋 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874-1878,共5页
目的 了解北京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 ,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小儿川崎病调查方法 ,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回顾性记录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期... 目的 了解北京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 ,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小儿川崎病调查方法 ,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回顾性记录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期间诊断为川崎病的所有患儿。参加调查人员均为小儿心血管医生或是高年资儿科医生 ,由 2名高年资儿科医生监督确保调查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心血管并发症是指川崎病起病 1个月内发生的经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脏扩大 ,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阻塞 ,心肌梗塞 ,或心脏瓣膜损害。结果 北京 39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中 ,37家 (95 % )参加调查 ,共计报告 710例患儿 ,1995~ 1999年北京 5岁以下小儿川崎病年发病率分别为 18 2 / 10万、2 1 1/ 10万、18 6 / 10万、30 6 / 10万和 2 7 8/ 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 1 7∶1,发病年龄从 1月至 13 4岁 (平均 2 3岁 ) ,其中 5岁以下占 85 2 %。本病在春、夏两季发病较多 ,秋冬较少。淋巴结肿大是最少见的临床症状 ,且其发生率自 1995至 1999年逐年降低。 2 1 5 %的患儿发生心血管并发症 ,见于起病后 10或 10d以上才确诊的患儿 ,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北京地区川崎病的发病率低于日本 ,而与美国的发病率相当 ,但高于其他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5~1999年 北京 住院儿童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延迟关胸在小儿心脏外科应用的经验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玉龙 李仲智 +4 位作者 李晓峰 郭志和 高国庆 陆进 柏松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延迟关胸在小儿心外科应用的经验.方法 研究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小儿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31例临床资料.其中23例(男15例,女8例)延迟关胸.年龄0.3~84(6.37±3.45)月,体重2.2~17.5(5.33±3.17)kg.完全... 目的 回顾性总结延迟关胸在小儿心外科应用的经验.方法 研究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小儿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31例临床资料.其中23例(男15例,女8例)延迟关胸.年龄0.3~84(6.37±3.45)月,体重2.2~17.5(5.33±3.17)kg.完全性大动脉转位6例,法洛四联症6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室间隔缺损3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1例,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环缩术后1例.结果 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17.39%,4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体外循环时间(166.50±60.30)min,阻断时间(96.54±52.61)min,与同期其他手术转机时间(66.76±32.71)min和阻断时间(46.49±23.86)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因心脏功能差或压塞症状,其中5例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并安放起搏导线,2例因出血,1例因肺功能差,1例为心外管道受压回ICU后床旁开胸.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1例合并脑梗塞,19例低心排综合征.除死亡4例外,余患儿皆痊愈出院.存活者无刀口及纵隔感染.结论 新生儿、小的婴幼儿、低体重及长时间体外循环与延迟关胸直接相关.小儿开胸心脏手术后出现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低心排、出血、心律失常及心外支持系统的应用,延迟关胸是一种渡过严重术后并发症的简单、安全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关胸 体外循环 小儿 手术
下载PDF
感染因素对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赵春娜 杜忠东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行典型KD、不完全KD、IVIG抵抗、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合并感染的甄别。分为KD感染组、KD非感染组分析组间临床发现的差异,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分析感染因素的差异。结果2 331例KD患儿进入分析。KD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57.1%(1 331/2 331),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0%(840/2 331)。KD感染组与KD非感染组年龄、发热天数及不完全KD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并感染的KD患儿年龄多<1岁,易表现为不完全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感染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年第2期93-96,共4页
川崎病的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近年报道的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热程、C反应蛋白、周围血象、血沉、血生化、心肌肌钙蛋白... 川崎病的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近年报道的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热程、C反应蛋白、周围血象、血沉、血生化、心肌肌钙蛋白、脑钠肽、血浆NO和NO合酶、血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心电图、治疗时间及方法等多种因素。儿科医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以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978例儿童流感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云娟 王雷 +3 位作者 王阳 孙耀丽 尹巧绵 王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 探讨儿童流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及时筛查、恰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实验室确诊流感病例97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 目的 探讨儿童流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及时筛查、恰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实验室确诊流感病例97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978例患者中,门诊和住院分别占90.8%和9.92%.冬季发病占85.28%,1-5岁患儿占57.16%,甲型流感病例占81.29%.高热(99.59%)及咳嗽(85.89%)是最常见症状.病初末梢血白细胞平均6.86±2.68×10^9/L,淋巴细胞比例低于中性粒细胞.CRP正常范围(66.16%)或轻度增高(19.00±15.12 mg/L).乙型病例消化道症状明显高于甲型(P=0.000).住院病例中第一位为下呼吸道感染(71.13%),23.71%病例检测到合并其他一种或以上病原感染.发热总热程48 h后应用奥司他韦治疗者较48 h内应用者明显延长(P =0.000).7例重症肺炎病例多为小年龄、有基础病、混合感染,经积极综合治疗均治愈.结论 儿童流感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消化道症状多见于乙型流感患儿.早期应用奥司他韦可明显缩短热程.重症病例需积极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儿童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杜忠东 赵地 +6 位作者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4期3119-31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间川崎病患儿的 IVIG 治疗情况,共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月~13.8岁。按 IVIG 给药...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间川崎病患儿的 IVIG 治疗情况,共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月~13.8岁。按 IVIG 给药方法分成2g/kg 单次给药(单次组)、1 g·kg^(-1)·d^(-1)连续2 d(2 d 组)及400~600 mg·kg^(-1)·d^(-1)连续4~5 d(4~5 d 组)3组。观察指标参考 IVIG 无反应性发生率及急性(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单次组、2 d 组和4~5 d组分别有292、656和104例患儿。2 d 组 IVIG 无反应性发生率(61/292,20.9%)显著高于单次组(65/656,9.9%)及4~5 d 组(9/104,8.7%,P<0.01)。急性期冠状动脉并发症、心包积液、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但亚急性期单次组冠脉并发症(5.1%)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1.6%)低于4~5 d 组(11.6%和4.7%)和2 d 组(9.8%和5.4%,P=O.035~0.047)。结论 IVIG 2g/kg 单次给药方案可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和 IVIG 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可能是川崎病目前较好的 IVIG 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类 冠状动脉疾病 疗效
原文传递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6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段超 杜忠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0—2007年收治的6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冠脉瘤的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进行回...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0—2007年收治的6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冠脉瘤的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冠脉瘤患儿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5.3∶1;冠脉巨大瘤男女比例为8.3∶1;<1岁患儿多发,占28.6%。(2)本组患儿中不完全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以及KD复发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36.5%、30.2%和7.9%;急性期57例(90.5%)患儿使用IVIG冲击治疗,3例未用,3例使用情况不详;36例(57.1%)患儿发病至丙种球蛋白应用的时间间隔大于10d。(3)超声检查发现小冠脉瘤患儿7例,中等冠脉瘤19例,巨大瘤37例,左冠脉受累者占76.2%,其中58.3%发生在前降支;右冠脉受累者达87.3%,其中47.3%发生在右冠Ⅱ段;双侧冠脉同时受累者占63.5%。(4)随诊发现71.4%冠脉瘤呈现回缩趋势,45.2%的受累分支冠脉瘤消退,平均消退时间为(2.1±1.5)年。结论对于男性、发病年龄<1岁、不完全KD、发生IVIG抵抗、复发患儿及应用IVIG治疗较晚患儿要警惕冠脉瘤的发生;左冠前降支及右冠脉瘤样病变最多见,多数冠脉瘤在恢复期发生回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儿童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评价儿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6
作者 郑淋 杜忠东 +4 位作者 金兰中 王芳韵 马桂琴 卫海燕 张鑫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1-376,共6页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正常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得出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变化的动态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中国儿童,除外心脏及其他各系统疾病,最终选...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正常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得出儿童冠状动脉内径随体表面积变化的动态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中国儿童,除外心脏及其他各系统疾病,最终选取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好且冠状动脉显示清晰的儿童共400名,男230名,女170名,年龄0d~18岁,平均(6.43 ±4.45)岁,采月 HP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按冠状动脉内径标准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结果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在各年龄组闾(0 d~12个月、~3岁、~6岁、~9岁、~12岁、~18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688、51.343、46.375、50.192,P均<0.01,组间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年龄组比较P均<0.05),在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与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值范围0.71~0.85,P<0.01).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分别随体表面积变化进行七次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选取其中最适方程,利用其系数,描记出Z值曲线图,经临床实践的验证,选取Z值在±2之间为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范围,得出适合中国儿童的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参考值的范围.结论 冠状动脉Z值曲线图为超声医生及临床医生准确、快速判断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异常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儿科学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血管
原文传递
婴幼儿肺动脉吊带畸形5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晖 李晓峰 +3 位作者 姜鹃 彭芸 金兰中 王芳韵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502-150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畸形(PAS)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2007年5月收治5例婴幼儿PAS资料,采用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支气管镜等方法综合检查,其中4例有手术资料。结果5例中超声心动图检出3例...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畸形(PAS)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2007年5月收治5例婴幼儿PAS资料,采用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支气管镜等方法综合检查,其中4例有手术资料。结果5例中超声心动图检出3例;由临床和超声疑诊为PAS,高速CT确诊,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婴儿早期即出现反复呼吸困难、喘鸣、肺部感染应考虑先天性PAS可能。高速CT、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吊带 诊断 超声心动图 CT 婴幼儿
下载PDF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Nkx2.5基因突变筛查及关联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石琳 申阿东 +3 位作者 李晓峰 柏松 关晓蕾 李仲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Nkx2.5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测序技术,对110例CHD患儿及110例正常对照者的Nkx2.5基因外显子1及其侧翼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其SNP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 目的探讨Nkx2.5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测序技术,对110例CHD患儿及110例正常对照者的Nkx2.5基因外显子1及其侧翼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其SNP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CHD有关。结果在Nkx2.5基因外显子1中,CHD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有任何突变位点,仅在CHD组找到1个新的SNPs;这个新的SNPs位于上游63碱基,其基因型频率在VSD组及TOF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21,df=2,P<0.01;χ2=15.233,df=2,P<0.01),等位基因频率在VSD组及TOF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3,df=1,P<0.01;χ2=7.146,df=1,P<0.01)。结论Nkx2.5基因突变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之间无相关,Nkx2.5基因上的SNP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中室间隔缺损和法洛四联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聚合酶链反应 DNA序列分析 基因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小儿血清脑钠素正常参考范围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伟令 杜忠东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国外研究显示了血清脑钠素—BNP32和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在小儿心力衰竭诊治中的意义。然而,由于小儿BNP32和NT-proBNP正常范围的缺乏导致其在小儿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该研究测定了正常小儿的BNP32和NT-proBNP水... 目的国外研究显示了血清脑钠素—BNP32和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在小儿心力衰竭诊治中的意义。然而,由于小儿BNP32和NT-proBNP正常范围的缺乏导致其在小儿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该研究测定了正常小儿的BNP32和NT-proBNP水平,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分别测定190名健康小儿血清BNP32和NT-proBNP水平,男95名,女95名,年龄10.60±4.12岁,全部受检者均经体检、心电图等检查证明身体健康。结果小儿血清BNP32浓度为51.89±48.36pg/mL,第10百分位为27.00pg/mL,第90百分位为75.00pg/mL。血清NT-proBNP浓度为246.04±67.27fmol/mL。两种均无性别间的差异(P>0.05),虽然,女童青春成熟期BNP32和NT-proBNP浓度高于青春前,女童脑钠素高于男童,但均未显示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该文在国内首次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中国小儿BNP32和NT-proBNP正常范围,小儿NT-proBNP数据较BNP更为稳定、可靠,为脑钠素水平临床测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素 氨基末端脑钠肽 正常值 小儿
下载PDF
择期手术患儿禁食禁饮时间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雪 张钰 陈梅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2期222-224,共3页
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对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建议适当缩短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饮时间,在术前禁食4~6 h,术前2... 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对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建议适当缩短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饮时间,在术前禁食4~6 h,术前2h饮清液体可改善患儿自身感受,减轻患儿不适,满足其机体需要,缓解口渴感,同时降低患儿发生脱水的风险,且不会增加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择期手术 患儿 术前禁食禁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