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组织评估及干预策略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焱 李公 +2 位作者 潘恒 何矫 路玉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软组织评估及干预策略在闭合性跟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05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68例(207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男152例190足,女16例17足;年龄17-68岁,平均38.1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 目的探讨软组织评估及干预策略在闭合性跟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2005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68例(207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男152例190足,女16例17足;年龄17-68岁,平均38.1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58足,Ⅲ型124足,Ⅳ型25足。采用自制的软组织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初始软组织评估和术前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由资历相当的不同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但术中及术后严格遵照上述特定的手术方式及流程进行处理。分析初始软组织评估严重程度与受伤至手术时间的相关性,受伤早期初始软组织评估、术前评估与伤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2%。初始软组织评估严重程度与受伤至手术时间成正相关(r=2.474,P=0.ooo),与骨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χ2=109.829,P=0.000),且初始评估软组织肿胀程度和皮肤创面条件均对伤口预后有影响(P〈0.05)。术前对软组织的3项评估(皱纹试验、毛细血管反应实验及经皮氧分压)对伤口并发症有明显影响(χ2=440.961,P=0.000)。3组患者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软组织损伤、制定完善的围手术期软组织干预策略对闭合性跟骨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可明显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软组织损伤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PFNA、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安志军 史立强 +2 位作者 王晓岩 孙毅 吕松岑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8期1-5,共5页
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存在高比例的隐性失血,具有隐蔽性而易被临床忽视,可造成严重贫血,是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 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 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存在高比例的隐性失血,具有隐蔽性而易被临床忽视,可造成严重贫血,是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 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为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采用PFNA及DHS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3例及42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类型、术前和术后血常规、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使用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影响因素。结果:2组病例平均失血总量为95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量仅186mL,平均隐性失血则为765mL,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9.61%和80.4%,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影响因素分析:高龄、不稳定的复杂骨折类型对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和DHS为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均存在高比例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是围手术期出血主要原因。高龄、不稳定的复杂骨折类型是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加强临床医生对隐性失血的认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时补充血容量,预防和及时治疗术后严重的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动力髋螺钉(DHS) 老年 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原文传递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安志军 吕松岑 +2 位作者 史立强 王晓岩 孙毅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6期207-210,共4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方区域的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好发于身体衰弱的高龄老年人群,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患者大5~6岁。女性多于男性。老年股骨粗...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方区域的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好发于身体衰弱的高龄老年人群,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患者大5~6岁。女性多于男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跌倒和骨质疏松。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90年全世界髋部骨折约170万例,2050年达到630万例/年,老年粗隆间骨折发生在发病率占髋部骨折的45.26%,占所有骨折的3%~4%。老年粗隆间骨折多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造血系统等内科疾病且年龄较大,各脏器功能代偿能力有限,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差,手术风险较高,尤其是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率高。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并制动,不仅引起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的并发症,还可加重原有的基础疾病,危机患者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人群 保守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老年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基底 骨折患者 平均年龄
原文传递
MIPO技术结合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魏擎 张文远 +1 位作者 陈艳 秦永超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4期24-24,26,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接骨术结合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胫骨下段骨折患者48例,均采用微创接骨板接骨术结合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45例随访患者无内固定失败,无骨...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接骨术结合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胫骨下段骨折患者48例,均采用微创接骨板接骨术结合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45例随访患者无内固定失败,无骨折复位丢失。结论:微创接骨板接骨术结合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佳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下段骨折 内固定术 微创 MIPO 接骨术
下载PDF
应用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魏擎 张文远 +1 位作者 陈艳 卢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第13期109-111,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8月本科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患者资料,AO分型:23B1型4例,23B2型3例,23B3型15例,23C1型12例,23C2型17例,23C3型1例,全...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8月本科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患者资料,AO分型:23B1型4例,23B2型3例,23B3型15例,23C1型12例,23C2型17例,23C3型1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万向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47例得到了随访,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标准评价,优32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91.5%。结论:应用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万向锁定接骨板 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文远 史立强 陈艳 《中国医药导刊》 2015年第8期798-800,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创伤病理特点和下胫腓韧带损伤处理。方法:1998年至2012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79例,女34例;年龄17~78岁,平均38岁。所... 目的: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创伤病理特点和下胫腓韧带损伤处理。方法:1998年至2012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79例,女34例;年龄17~78岁,平均3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单个或双螺钉固定107例,手术后用石膏外固定6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5年(6月~8年),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按Baird和Jack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91~100分)101例,可(81~90分)10例,差(0~80分)2例,平均85.5分(20~100分)。结论:骨折的解剖复位,胫距之间正常的对合关系,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修复,应依据不同骨折类型处理下胫腓韧带损伤,是取得优良结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 韧带 踝关节 骨折 脱位
下载PDF
真空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治疗骶尾部压疮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王焱 李公 +1 位作者 潘恒 韩聚川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30期64-66,共3页
目的评价真空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治疗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对32例骶尾部压疮患者应用真空负压引流装置进行创面准备和游离植皮的全程治疗,并于治疗前、植皮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包... 目的评价真空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治疗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对32例骶尾部压疮患者应用真空负压引流装置进行创面准备和游离植皮的全程治疗,并于治疗前、植皮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包括上臂肌围(MAC)、腓肠肌围(CC)、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同时对创面局部情况(包括创面面积和细菌培养)进行监测。结果治疗前创面感染率为90.6%,应用真空负压引流技术,植皮前创面感染率为12.5%(P<0.01)。在植皮术后1周,创面面积从治疗前的(58.16±26.75)cm缩小至(8.15±3.02)cm(P<0.01)。治疗前,所有患者的MAC、CC、Hb、Alb四项指标均提示营养不良,MAC、CC在创面愈合的情况下明显改善(组内分析P<0.01);Hb、Alb在植皮手术后,有明显的提高(组内分析P<0.0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创面细菌培养三项指标在应用真空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创面植皮准备阶段即明显降低(P<0.01)。结论真空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皮治疗方法能有效缩短骶尾部压疮的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态,特别适合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植皮术 压疮 骶骨 营养不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