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科院校韩国(朝鲜)语精读课程教学法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海胜 包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本科院校韩国(朝鲜)语精读课程教学法的历史变迁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语法翻译教学法时期(1945年至1972年);(2)听说教学法时期(1972年至1992年);(3)以听说法与语法翻译法相结合的折中教学法为主,综合教学法并存时期(1992年至2000年)... 本科院校韩国(朝鲜)语精读课程教学法的历史变迁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语法翻译教学法时期(1945年至1972年);(2)听说教学法时期(1972年至1992年);(3)以听说法与语法翻译法相结合的折中教学法为主,综合教学法并存时期(1992年至2000年);(4)以综合教学法为主,交际教学法、文化教学法等多样教学法并存时期(2000年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语 朝鲜语 精读课程 教学法 历史变迁
下载PDF
略论朝鲜王朝后期杜甫诗意图创作类型与特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仁熙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第3期94-99,共6页
作为在中国古代诗坛有着崇高地位的诗人,杜甫在韩国古代朝鲜时代也一直受到推崇。除其诗歌成为朝鲜诗学的典范之外,朝鲜后期画坛频繁地出现了以杜诗入画的诗意图。朝鲜后期画家姜世晃、沈师正、崔北、金弘道等人,均以杜甫诗句为画题描... 作为在中国古代诗坛有着崇高地位的诗人,杜甫在韩国古代朝鲜时代也一直受到推崇。除其诗歌成为朝鲜诗学的典范之外,朝鲜后期画坛频繁地出现了以杜诗入画的诗意图。朝鲜后期画家姜世晃、沈师正、崔北、金弘道等人,均以杜甫诗句为画题描画四季情趣和山水自然风光,且尤其看重描绘季节景象的诗歌。但这些画作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氛围,与杜甫诗原有的诗意、诗情有所不同。此外,梁箕星、李汉喆等画工以杜诗所选的名人故事为画题,来描绘和表现出杜诗"忧国忠节"的意境,这与当时朝鲜文坛、画坛将杜甫定位为一位代表儒家世界观的文人有关。与同一画题的中国画相比,朝鲜后期画家的作品较为精简,基本上继承中国南宗画风,也即朝鲜后期的杜甫诗意图,在文人画家对杜甫诗歌的了解和共鸣的基础上,追求"诗画一律"的美学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诗意图 朝鲜后期 诗画一律
下载PDF
中韩“底层文学”的比较——以《客地》与《那儿》的比较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苑英奕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底层文学 《那儿》 《客地》 中韩 80年代 文学作品 文学话语 独裁统治
原文传递
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活着》和《红高粱》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14
4
作者 全炯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7-190,共14页
本文通过解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与《红高粱》,从大众性转换、意识形态性转换和神话性想象力向政治性想象力的转换三个层面分析了小说作品的电影化现象,揭示了当下小说作品电影化的代表性模式:原著小说一般为神话性、反思性、非... 本文通过解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与《红高粱》,从大众性转换、意识形态性转换和神话性想象力向政治性想象力的转换三个层面分析了小说作品的电影化现象,揭示了当下小说作品电影化的代表性模式:原著小说一般为神话性、反思性、非大众性的,而电影则是政治性、妥协性、大众性的。本文以将小说实事求是地电影化为研究前提,因而将电影对原著的保留程度视为重要标准。如果试图利用电影与小说间的互文性来制作一部全新的电影作品的话,对原著的保留程度就不再重要了,此时重要的是互文性,但本文暂未将此作为中心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小说的电影化 神话性想象力 政治性想象力
原文传递
近代汉语桓欢韵的形成及其演变
5
作者 尹瑀 《古汉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8,128,共14页
《中原音韵》桓欢韵的真实性及其语音性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中原音韵》桓欢韵为核心,梳理了其前后文献中桓欢韵的表现形式,提出:《中原》桓欢韵的独立,前有所承,后有所传,是14世纪中叶汉语共同语音系的真实反映,到明代中后期... 《中原音韵》桓欢韵的真实性及其语音性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中原音韵》桓欢韵为核心,梳理了其前后文献中桓欢韵的表现形式,提出:《中原》桓欢韵的独立,前有所承,后有所传,是14世纪中叶汉语共同语音系的真实反映,到明代中后期,特别是《青郊杂著》(1581)以后,桓欢韵的消失才开始成为共同语音系的主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汉语 官话 《中原音韵》 桓欢韵
原文传递
论当代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现代性困境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淑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75,共10页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概述当代小说日常生活叙事变化的大致情状,通过引入"日常生活"这一理论,试图对其话语流向加以具体的阐发、分析和探讨,从而从整体上揭示出其叙事的意义与难度所在。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现代性 当代小说
原文传递
清史研究在韩国——以东洋史学会与明清史学会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金成修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6,共7页
清朝覆灭之后,从20世纪初到现在,韩国社会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风波激荡时期。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韩国社会几乎没有建立起有水准的研究机构,经过50-60年代的过渡期,慢慢出现了包括大学、研究会等的国立或民立研究机构,这在... 清朝覆灭之后,从20世纪初到现在,韩国社会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风波激荡时期。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韩国社会几乎没有建立起有水准的研究机构,经过50-60年代的过渡期,慢慢出现了包括大学、研究会等的国立或民立研究机构,这在清史研究方面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研究 韩国 明清史 东洋史 学会 20世纪 社会经历 研究机构
原文传递
价值本原与人类生存
8
作者 郭沂 《儒学评论》 2020年第1期3-12,共10页
儒道两家都持宇宙论与本体论合一观,认为宇宙本原即价值本原,在宇宙大化中,万物获得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却是一个无法判明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对价值本原的误解。物质的存在和价值的存在是并列的两个不同的世界,... 儒道两家都持宇宙论与本体论合一观,认为宇宙本原即价值本原,在宇宙大化中,万物获得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却是一个无法判明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对价值本原的误解。物质的存在和价值的存在是并列的两个不同的世界,它们相互独立,相互隔绝。可用"道"来表达物质世界中作为宇宙本原、世界本体的概念,用"藏"来表达价值世界。构成道的基本元素为气,它有质、能和理三种基本形式。万物所拥有的质、能和理,可分别谓之物质、物能和物理,其中物能就是万物之性。所有形式的人性,皆属气质之性,所谓义理之性是不存在的。心有感知、体知、认知和觉知四种认识功能,其中前三者分别指向物质世界的质、能和理,后者则指向价值世界,意义和价值借此渗透到物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本原 人性 儒道学说
原文传递
东亚儒学视域下“忠”的难式与形塑——以日本德川时代儒者对管仲的论述为中心
9
作者 李浩然 《外国哲学》 CSSCI 2018年第1期247-271,共25页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围绕着君臣关系是否可以被超越的争论涉及了遗民伦理问题,之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通过“国—族—天下”的价值统序的构建对此问题进行了现实选择.根据这种价值统序中对天下与国家的不同选择,日本德川时代的古...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围绕着君臣关系是否可以被超越的争论涉及了遗民伦理问题,之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通过“国—族—天下”的价值统序的构建对此问题进行了现实选择.根据这种价值统序中对天下与国家的不同选择,日本德川时代的古义学派、古文辞学派以及折中学派的儒者对管仲遗民伦理问题也展开了不同的论述,但这些看似相反的结论实则都统摄于皇权意识之下,在德川儒者的论述逻辑中,天下并不是真的可以作为超越国家的价值而存在,这种政治立场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德川儒者对于“忠”概念的形塑.这说明东亚世界中作为他者的儒学必须通过对王与道的紧张性的消解来完成自身的普遍化,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将不可避免地被安置在政治的主体性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德川儒者 遗民伦理 管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