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 1
-
-
作者
杜杨松
李铉具
-
机构
岩石圈构造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韩国忠南大学自然科学学院
-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0 2 72 0 34
4 0 1330 2 0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0 3178)资助
-
文摘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 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 ,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 ,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主要有两类。一类具“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基质”具微粒半自形-自形等粒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另有少量黑云母 ,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另一类具辉长结构 ,主要由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本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低铝高镁和富碱 ,其Cr ,Co和Ni的含量明显偏高 ,重稀土元素 ,特别是钇相对富集 ,(87Sr/86 Sr) i 为 0 .70 6 3到0 .70 6 9,εNd(t)为 - 4.9~ - 8.8,与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 ,表明本区此时属于拉张环境。研究还表明 ,铜陵地区不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在约 2 6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直接冷凝结晶形成的。本区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中的“斑晶”由闪长质岩浆在 8~ 13km深处的中位岩浆房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 ,而“基质”是在“斑晶”形成以后 ,由深位岩浆房中的中基性演化岩浆上侵到中位岩浆房 ,并围绕早期“斑晶”
-
关键词
辉长质岩石包体
拉张环境
岩石成因
安徽铜陵
-
Keywords
Gabbroic xenoliths
regional tectonic regime
petrogenesis
Tongling in Anhui Province
-
分类号
P588.1
[天文地球—岩石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