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国文学中的越界、文化翻译与种族身份(英文)
1
作者 金英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9,共10页
跨国文学的接触区域或边界阻止了具有多重语义的漂浮能指的通过,我们应为这些能指搭建穿越、移植、运送与翻译的桥梁。代表"超越"空隙的桥梁导致诸多复杂元素的产生,如:种族差异、种族身份、过去与现在的暂时性、内外空间性... 跨国文学的接触区域或边界阻止了具有多重语义的漂浮能指的通过,我们应为这些能指搭建穿越、移植、运送与翻译的桥梁。代表"超越"空隙的桥梁导致诸多复杂元素的产生,如:种族差异、种族身份、过去与现在的暂时性、内外空间性以及包含与排他的语言属性。本文认为跨国主义可被视为一种"超越"单一国家界限的结构性桥梁。国际移民在跨越他者空间的过程中获得了双重文化的越境体验。韩裔美国作家特丽萨·车学庆、李昌来和英国-加拿大-加勒比作家路易丝·班纳特的作品超越了国别文学的界限,在文化边界地带往来于未来与现实之间。他们所构想的跨国语境时而揭示时而掩饰边界的复杂特性,以文化翻译的方式诠释了无家可归的疏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界 文化翻译 跨国主义 特丽萨·车学庆 李昌来
原文传递
文化翻译的伦理:庞德与本雅明(英文)
2
作者 金英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共11页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翻译服务于建立语言之间隐秘的互利关系的宏伟目标。在本雅明看来,理想的翻译应该是透明的,能够以直译的方式更充分地彰显原作的光芒,而当直译变得僵化、成为语言的牢笼时,翻译又需要遵守一条原则,即忠实于语言...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翻译服务于建立语言之间隐秘的互利关系的宏伟目标。在本雅明看来,理想的翻译应该是透明的,能够以直译的方式更充分地彰显原作的光芒,而当直译变得僵化、成为语言的牢笼时,翻译又需要遵守一条原则,即忠实于语言流的自由。本文的目的正是要探讨庞德的诗歌话语如何传达本雅明关于译者任务的见解,揭示庞德对不同文化的改造如何展示文化翻译的伦理。本文认为,以"居中"或"缝隙"形式跨越"不可译性"的核心在于能够借助于文化翻译诗学来揭示其可见性和可复现性,译者需要基于相互尊重和对等的原则制造适当的距离和自由的语言置换以建立文化翻译的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翻译伦理 文化翻译 本雅明
原文传递
从网格到克莱因瓶:诗歌、诗学与跨国主义(英文)
3
作者 金英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8,共10页
现代诗歌大师们不断融入跨文化体验,这不仅表现于他们的生命历程,而且表现在他们阅读与创作诗歌的实践中,然而,当他们被认为只是带着一副副文化他者的面具时,这种跨越跨文化之桥的行动本身又容易被指责为不可靠的文化污染。对读者而言,... 现代诗歌大师们不断融入跨文化体验,这不仅表现于他们的生命历程,而且表现在他们阅读与创作诗歌的实践中,然而,当他们被认为只是带着一副副文化他者的面具时,这种跨越跨文化之桥的行动本身又容易被指责为不可靠的文化污染。对读者而言,在阅读现代诗歌大师作品时避免这类指责的一个方法就是,他们必须得到来自只有借助语言局内人的理解才有可能的可靠的文化翻译的授权。本文旨在建构一种拉康式的克莱因瓶诗学,以便从"排亲"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诗歌的语言、世界和主题。自白派和语言派诗人都试图打开语言学困境导致的陷于泥沼的思想僵局,使人们以此来解除陷于作为"内部的外肤"的无意识深层和作为"外部的内肤"的意识表层两个世界之间的事物承受的挤压。当读者认识到诗人常常将自己放逐于这两个领域并且极力将自己置于两者之间时,读者就能将"外部的内肤"与将会被迫潜入多重所指之中的作为不可能的真实的"内部的外肤"缝合起来,从而获得进行文字之外阅读的丰富体验。克莱因瓶诗学将为发掘诗歌的语言领域提供语境和方法。在克莱因瓶颈的奇异的隙缝中,对跨文化的现当代诗歌进行跨文化双重体验所同时引发的向心式和离心式涡旋会逐渐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因瓶 现代诗歌 诗学 跨国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