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7
1
作者 吴建国 刘大锰 姚艳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50,共9页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渭北地区页岩储层中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对采自太原组、山西组和延长组三套泥页岩层的11块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o)、总有机碳...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渭北地区页岩储层中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对采自太原组、山西组和延长组三套泥页岩层的11块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o)、总有机碳(TOC)和X-射线衍射等系列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处于低成熟向成熟转变阶段,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储层纳米级孔隙以中小孔(粒径2-50 nm)为主,约占总孔体积的63.5%,BET比表面积大多在10 m^2/g以上,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孔隙形态以"狭缝状"和"墨水瓶"形孔隙为主。研究区页岩的矿物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韩城区以粘土矿物为主,而铜川区以脆性矿物为主。粘土矿物含量与微孔(粒径〈2 nm)、中小孔总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脆性矿物含量与大孔(粒径〉50 nm)含量正相关,因此矿物类型差异是影响该区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另外,Ro与TOC对纳米孔隙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页岩Ro越高,大孔含量越高、中小孔含量越低;有机碳含量越高,微孔和中小孔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氮吸附 纳米孔隙 页岩气 渭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低煤阶煤储层可动流体及孔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郑司建 姚艳斌 +1 位作者 蔡益栋 刘永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0,65,共6页
为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低煤阶煤储层可动流体、束缚流体以及孔径分布特征,对准南6个矿区6个煤样进行了高速离心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准南低煤阶煤以吸附孔发育最优,其次为渗流孔和裂隙。建立束缚水状态的最佳离... 为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低煤阶煤储层可动流体、束缚流体以及孔径分布特征,对准南6个矿区6个煤样进行了高速离心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准南低煤阶煤以吸附孔发育最优,其次为渗流孔和裂隙。建立束缚水状态的最佳离心力为1.380 MPa;结合饱和水状态和束缚水状态的核磁共振T2谱,得到可动流体孔隙度为0.45%~1.89%,平均1.29%;束缚流体孔隙度为1.03%~7.45%,平均4.18%,可动流体孔隙度与渗透率呈幂指数关系(R2=0.935 8)。根据"离心–T2C法"得到准南低阶煤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在0.01~1μm,平均孔隙半径为1.77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煤层气 可动流体 孔隙半径 低场核磁共振
下载PDF
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贺梅 刘鹏程 郑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7-1474,共8页
以胜利油田A区块特超稠油油藏为目标区块,自主研发了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研究了不同开发阶段水平井蒸汽驱油机理,开展了油藏压力、井底干度、注汽强度对水平井蒸汽驱的效果影响的研究。物模实验结果显示,蒸汽驱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 以胜利油田A区块特超稠油油藏为目标区块,自主研发了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研究了不同开发阶段水平井蒸汽驱油机理,开展了油藏压力、井底干度、注汽强度对水平井蒸汽驱的效果影响的研究。物模实验结果显示,蒸汽驱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存水回采期、汽驱受效期、蒸汽突破期。存水回采期蒸汽腔向水平方向扩展,以水平驱替方式为主;汽驱受效期蒸汽腔向垂向和水平方向扩展,以水平驱替方式为主,纵向泄油为辅;后期蒸汽突破,蒸汽腔继续向上方扩展,以纵向泄油为主,实现油层整体动用。5 MPa时转蒸汽驱的采出程度高于7 MPa时转蒸汽驱的采出程度;蒸汽驱的井底蒸汽干度应不低于0.4,蒸汽干度越高,水平井蒸汽驱的开发效果越好;注汽强度为1.9 t/(d·ha·m)时温度场最为发育。同时,在高压下提高干度可实现水平井蒸汽驱的有效开发。以上的实验结果较好地指导了胜利油田A区块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该研究对于类似稠油和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超稠油 水平井 蒸汽驱 驱油机理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煤储层水力压裂破裂压力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赛鹏 姚艳斌 +4 位作者 崔金榜 喻鹏 汤继丹 孙泽良 李俊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126 22,22,共5页
为提高煤层气井的压裂效率,通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煤层气井压裂过程中的降低煤层破裂压力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了套管射孔完井的应力计算模型,并计算了模拟煤岩破裂压力,分析了射孔长度、孔径、煤岩的泊松比与杨氏模量、... 为提高煤层气井的压裂效率,通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煤层气井压裂过程中的降低煤层破裂压力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了套管射孔完井的应力计算模型,并计算了模拟煤岩破裂压力,分析了射孔长度、孔径、煤岩的泊松比与杨氏模量、地层深度等对煤岩破裂压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射孔长度和射孔孔径分别控制在1 m左右和15 mm左右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煤岩的破裂压力;较低的煤岩泊松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破裂压力;煤岩杨氏模量对破裂压力的影响不大;而煤层的深度越大,其破裂压力受水平主应力差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数值模拟 水力压裂 破裂压力 水平主应力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CO2井网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曹振义 刘鹏程 +2 位作者 赵广民 洪垚 姜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2-387,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直井井网CO_2驱油的不足,以大庆某低渗区块为例,建立反七点水平井井网CO_2驱油地质模型。在物性参数相态拟合的基础上,对反七点水平井和五点直井两种不同井网模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对反七点水平井井网参数进行了优化... 针对低渗透油藏直井井网CO_2驱油的不足,以大庆某低渗区块为例,建立反七点水平井井网CO_2驱油地质模型。在物性参数相态拟合的基础上,对反七点水平井和五点直井两种不同井网模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对反七点水平井井网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储层非均质(渗透率、储层非均质性、裂缝的发育情况等)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利用水平井注CO_2可以适当地增大井距、排距,减少井的数量,降低钻井成本;在生产制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井井网的开发效果要比直井井网的开发效果好;在水平井井网中,采出程度随着油井到水平井的垂直距离的比值变化而变化,当比值为1.4时采出程度最大;水平井注CO_2更适合低渗透正韵律储层;在储层裂缝发育的情况下,裂缝条数越多,CO_2在储层中的不均匀推进现象越明显,最终采出程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水平井 CO2驱油 储层非均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黑色岩系储集层特征及含气性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军 姚艳斌 +2 位作者 朱正杰 孙晓晓 敖卫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1-1026,共6页
基于野外地质成果和页岩气调查评价资料,笔者对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黑色页岩的储集层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该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可分为黑色碳质页岩、薄层黑色含粉砂页岩、中薄层黑色含粉砂... 基于野外地质成果和页岩气调查评价资料,笔者对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黑色页岩的储集层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该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可分为黑色碳质页岩、薄层黑色含粉砂页岩、中薄层黑色含粉砂碳质页岩及黑色薄层硅质岩等4种岩性。研究认为,黑色岩系中泥页岩储集层具有含气量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等特点,并且纳米孔隙、微裂隙十分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研究区东南部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开发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黑色岩系 储集层 含气性 牛蹄塘组 重庆市东南部
下载PDF
各向异性储层部分射开斜井新表皮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董文秀 王晓冬 王家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为了研究部分射开斜井的增产效果,通过对空间瞬时点汇解进行镜像反演后叠加,得到顶、底边界封闭的无限大板状储层中的点汇解;然后,沿斜井轨迹进行积分得出部分射开斜井的解;最后,通过对压力解进行晚期近似,得到了一种新的部分射开斜井... 为了研究部分射开斜井的增产效果,通过对空间瞬时点汇解进行镜像反演后叠加,得到顶、底边界封闭的无限大板状储层中的点汇解;然后,沿斜井轨迹进行积分得出部分射开斜井的解;最后,通过对压力解进行晚期近似,得到了一种新的部分射开斜井的表皮模型。与前人的斜井及部分射开井表皮分别进行对比,验证了新表皮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井斜角度与井身长度的增大,表皮因子逐渐减小,且井身长度越长,井斜角度增大产生的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储层厚度和渗透率各向异性因子的增大会降低增产效果,且在渗透率各向异性因子较小的储层中,增加井斜角度会使表皮因子明显减小。在各向异性因子较小的储层中,拥有较大倾斜角度和井身长度的部分射开斜直井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因子 井斜角度 各向异性因子 井身长度 储层厚度
下载PDF
油页岩含油率测定方法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贺然 高亚军 +1 位作者 李贺 侯友林 《内江科技》 2014年第7期87-88,共2页
含油率作为考察油页岩经济效益的核心参数,对其准确、快速和便捷测定是工业界的迫切需求.在对油页岩含油率的测定进行系统的了解和考察后,笔者综合评述了三类典型的测定方法及有关此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早期低温干馏方法,原理简单、易... 含油率作为考察油页岩经济效益的核心参数,对其准确、快速和便捷测定是工业界的迫切需求.在对油页岩含油率的测定进行系统的了解和考察后,笔者综合评述了三类典型的测定方法及有关此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早期低温干馏方法,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但在测试地点上有一定局限;测井评价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对其含油率做出预测,应用广泛,但精度有待提高;岩石热解仪可对油页岩含油率进行精确测定,但操作繁琐.笔者在对此领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油页岩含油率测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认为从光学角度出发研究测定油页岩含油率的方法可能是后期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方法 含油率 油页岩 综述 测井评价方法 核心参数 经济效益 低温干馏
下载PDF
煤储层微小孔孔隙结构的低场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谢松彬 姚艳斌 +1 位作者 陈基瑜 姚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0-176,共7页
基于系列中高煤阶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系统分析了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特征及孔径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获得了测试样品的核磁共振表面弛豫率,获得了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与煤的微小孔孔径分布之间的转换系数C。结果... 基于系列中高煤阶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系统分析了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特征及孔径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获得了测试样品的核磁共振表面弛豫率,获得了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与煤的微小孔孔径分布之间的转换系数C。结果表明:对于研究煤样,高煤阶煤的吸附脱附曲线有明显拐点,中煤阶煤的吸附脱附曲线拐点不明显;高煤阶煤的表面弛豫率约为0.54×10-8m/ms,而中煤阶煤集中在1.18×10-8m/ms左右;进一步求得高煤阶煤的C值为1.62×10-8m/ms,中煤阶煤的C值为3.54×10-8m/ms;利用求得的C值计算得到基于核磁法的微小孔的赝孔径分布,发现赝孔径分布与采用BJH获得的孔径分布在形态和变化趋势上都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微小孔 表面弛豫率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陆过渡相不同沉积环境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比 被引量:28
10
作者 闫德宇 黄文辉 +2 位作者 陆小霞 尹相东 石艳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78-1787,共10页
以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模拟、元素分析测试、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泥页岩空间展布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页岩气藏评价参数... 以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模拟、元素分析测试、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泥页岩空间展布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页岩气藏评价参数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下扬子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广泛发育在滨岸平原、障壁-泻湖、三角洲前缘和浅海陆棚等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中;泥页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TOC)含量平均值为2.43%;干酪根主要为Ⅱ型、Ⅲ型;镜质体反射Ro分布范围是0.55%~2.66%,多数有机质处于中—高热成熟阶段;生烃潜力(S1+S2)平均值为2.96 mg/g,具备较大的页岩气生成潜能;研究区泥页岩物性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但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含量丰富,脆性指数(Ⅰ,Ⅱ)较高,有利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开发;保守估算下扬子区龙潭组吸附气量为0.34~0.96 m3/t,且物性封闭和烃浓度封闭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页岩气的储存能力。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下页岩气成藏条件参数,综合研究认为下扬子地区障壁-泻湖相具备更为优势的页岩气成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 不同沉积环境 有机质丰度 矿物含量 二叠系 下扬子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26
11
作者 周三栋 刘大锰 +1 位作者 孙邵华 蔡益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为评价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煤矿主煤层(4-5、7、9-15号煤)的储层物性特征(显微组分、裂隙及含气性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合现场钻井资料、瓦斯解吸及瓦斯涌出量等资料,从构造、沉积、... 为评价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煤矿主煤层(4-5、7、9-15号煤)的储层物性特征(显微组分、裂隙及含气性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合现场钻井资料、瓦斯解吸及瓦斯涌出量等资料,从构造、沉积、煤层埋深、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层气的控气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煤储层物性较好,孔裂隙较为发育,微裂隙高达3 935条/9 cm^2;煤层含气性(瓦斯含量)较好,4-5号煤层为4.88-10.81 m^3/t,平均6.56 m^3/t。控气地质因素分析表明,准南硫磺沟煤层气的控气模式以构造-水动力耦合控气为主。同时,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预测的硫磺沟煤矿(4-5号煤)煤层气赋存有利区为钻孔29-3和28-3周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 硫磺沟 煤层气 控气因素 有利区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煤润湿性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孙晓晓 姚艳斌 +2 位作者 陈基瑜 谢松彬 李臣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0-197,共8页
煤润湿性在煤化工、煤矿安全生产及煤层气开发利用中有重要意义。目前煤的润湿性测定方法过程繁琐、操作困难、现场实用性差、测量结果可对比性差,不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煤层气储层的润湿性评价研究。基于系列低场核磁共振(LFNMR)实验,... 煤润湿性在煤化工、煤矿安全生产及煤层气开发利用中有重要意义。目前煤的润湿性测定方法过程繁琐、操作困难、现场实用性差、测量结果可对比性差,不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煤层气储层的润湿性评价研究。基于系列低场核磁共振(LFNMR)实验,探讨了LFNMR应用于煤润湿性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方法。研究发现,LFNMR可应用于识别煤粉中不同状态水分:对于强水湿性煤粉,其T2弛豫谱仅存在吸附态水峰与颗粒间水峰,而弱水湿性煤粉则存在吸附态水峰、颗粒间水峰和自由态水峰3个峰值;煤的水湿性越强,其颗粒间水峰和自由态水峰弛豫时间越短,并随着润湿时间的增加弛豫逐渐变快。当水对煤的润湿达到稳定状态时,煤样的自由态水峰和颗粒间水峰的加权平均值与型煤接触角法测得的接触角呈相关性较好的对数关系。该对数关系可应用于煤水润湿性的定量、半定量评价,这为采用该方法进一步研究煤储层的气、水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的润湿性 接触角 NMR T2弛豫时间 煤层气
下载PDF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贝 黄文辉 +3 位作者 敖卫华 闫德宇 许启鲁 滕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7,共9页
煤中硫是多种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基于形态硫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和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煤中硫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运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划分煤中... 煤中硫是多种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基于形态硫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和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煤中硫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运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划分煤中硫化物的微观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中硫整体上以有机硫为主,平均占全硫的78%,只有在太原组个别高硫煤中以黄铁矿硫为占优势。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识别出煤中黄铁矿的微观赋存状态包括莓球状、薄膜状、晶粒状、结核状、团窝状黄铁矿和细粒黄铁矿集合体,白铁矿的微观赋存特征包括聚片状、板状和矛头状白铁矿,部分白铁矿与黄铁矿共生。沁水盆地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黄铁矿是有害微量元素As、Se和Hg的重要载体,而有机硫决定了煤中U的富集。研究认为,成煤时期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导致太原组煤中全硫和黄铁矿硫较高,太原组煤中硫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煤中黄铁矿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微量元素 沁水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泥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康志宏 周磊 +2 位作者 任收麦 孔杰霜 陈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5-276,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广泛发育。2013年在柴北缘实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井柴页1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页岩层段累计厚度达141m,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页岩岩石主要类型为纹层状...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广泛发育。2013年在柴北缘实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井柴页1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页岩层段累计厚度达141m,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页岩岩石主要类型为纹层状碳质页岩、纹层状含碳酸盐粉砂质页岩、纹层状页岩、纹层状含粉砂云质页岩、纹层状含砂页岩、纹层状粉砂质页岩、纹层状云质页岩。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矿物特征表现高硅质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碳酸盐矿物含量。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Ⅲ型次之,Ro均大于0.8%,处于成熟阶段,TOC含量为1.41%-9.35%,烃源岩品质较好。大煤沟组页岩岩心孔隙度为0.8%-3.4%,比表面为11.1-21.9m2/g,扫描电镜下孔隙直径为0.27-21.38μm。微孔隙发育,依据成因划分为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生物碎屑体内微孔隙。此外,页岩中发育的裂缝和微裂缝,为页岩气的运移和储层提供了通道和储集空间,形成复杂孔缝交叉储集系统。页岩孔隙储层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有利的沉积环境、有利的矿物组合和有机质热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 大煤沟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沁水盆地柿庄地区构造煤定量分析及其物性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晶 黄文辉 +2 位作者 陆小霞 闫德宇 张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2-737,共6页
构造煤由于煤体结构不稳定及低渗透率的特点影响了煤层气的开发,基于测井资料的煤体结构定量分析有利于识别构造煤,有效预防构造煤对煤层气的不利影响。利用煤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地质录井资料,对构造煤进行了识别。针对柿庄地区煤岩特... 构造煤由于煤体结构不稳定及低渗透率的特点影响了煤层气的开发,基于测井资料的煤体结构定量分析有利于识别构造煤,有效预防构造煤对煤层气的不利影响。利用煤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地质录井资料,对构造煤进行了识别。针对柿庄地区煤岩特点,首先进行测井响应参数与煤体结构之间地相关性探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柿庄地区构造煤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与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密度及井径等4个测井参数相关性较大,相关性均高达0.8以上,相比而言,电阻率测井参数与构造煤体之间相关性较弱。基于以上4种高相关性参数响应特点并结合柿庄地区煤岩骨架测井参数基值进一步提出了煤体结构指数e作为判识构造煤的指标,当e>1.8时,煤体结构普遍为构造煤。不同煤岩结构物性对比研究表明:与原生构造煤及碎裂结构煤相比,研究区构造煤具有低含气量、高演化程度及高黏土矿物含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测井 定量分析 沁水盆地
下载PDF
基于核磁冻融技术的煤的孔隙测试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威 姚艳斌 +2 位作者 刘大锰 孙晓晓 高杨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采用核磁冻融测孔法(NMRC)和低温氮吸附BJH法对6组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了孔隙结构和孔体积测试对比实验,首次探讨了将核磁冻融测孔技术应用于煤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针对同一煤样,NMRC法测得的总孔体积明显大于... 采用核磁冻融测孔法(NMRC)和低温氮吸附BJH法对6组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了孔隙结构和孔体积测试对比实验,首次探讨了将核磁冻融测孔技术应用于煤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针对同一煤样,NMRC法测得的总孔体积明显大于BJH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BJH法相比,NMRC法能够测得更多的封闭孔的孔隙信息;二是,BJH法的计算模型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测量10 nm以下的微孔和部分中、大孔方面能力有限。不同煤阶煤样的测试结果表明,NMRC法测得的总孔体积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增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这与孔隙度随煤阶的变化规律一致;而BJH法的测量结果存在异常值,与上述规律不符。整体上,NMRC法在定量识别煤储层"全孔隙"方面较其他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该方法受制样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是一种可拓展应用于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冻融测孔法 低温氮吸附法 孔隙结构 封闭孔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7
作者 胡咤咤 黄文辉 +3 位作者 刘素平 张谦 许启鲁 冯小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70,共8页
为研究沁水盆地南部3号和15号煤储层显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借助扫描电镜显微裂隙分析、荧光显微镜显微裂隙统计、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总结了地应力、煤岩显微组分、煤变质程度、煤中矿物质与显微裂隙发育的关系,探讨了影响煤储层显微裂... 为研究沁水盆地南部3号和15号煤储层显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借助扫描电镜显微裂隙分析、荧光显微镜显微裂隙统计、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总结了地应力、煤岩显微组分、煤变质程度、煤中矿物质与显微裂隙发育的关系,探讨了影响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较为发育,显微裂隙密度一般为7~59条/9 cm^2,以C型和D型裂隙为主,扫描电镜下常见张性裂隙、剪性裂隙,对煤储层渗透性贡献较大,内生裂隙较少见。显微裂隙通常发育于镜质组中,裂隙密度随变质程度的升高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煤中矿物的充填作用对于显微裂隙的发育影响较大,对煤样渗透性造成了直接破坏作用,地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控制着外生显微裂隙的开合程度,进而对煤储层的渗透性产生影响。因此认为,地应力和煤中矿物是影响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煤储层 显微裂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一个适用于煤岩的新的分形毛管力模型 被引量:9
18
作者 袁哲 刘鹏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3-67,共5页
针对煤岩毛管压力对研究煤层储层结构特征和煤层气开采的重要作用,基于分形理论,依靠"Matchstick"模型代替在常规多孔介质中经常使用的"毛管束"模型并考虑迂曲度参数的影响,提出一个新的毛管压力模型,确定煤岩系统... 针对煤岩毛管压力对研究煤层储层结构特征和煤层气开采的重要作用,基于分形理论,依靠"Matchstick"模型代替在常规多孔介质中经常使用的"毛管束"模型并考虑迂曲度参数的影响,提出一个新的毛管压力模型,确定煤岩系统的毛管力曲线。当孔隙分布指数(λ)和迂曲度参数(η)取特定值时,新模型可以推导出常用的Brooks-Corey模型和Li模型。通过压汞法对采集到的中国LZ煤矿的煤岩岩心进行实验测量,得到不同岩心的毛管力曲线的实验数据。最后分别应用常用的BrooksCorey模型,Van Genuchten模型和Li模型以及新模型计算得到的毛管力与不同煤岩实验测得的数据拟合对比,结果显示新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压力模型 分形 煤介质 “Matchstick”模型 迂曲度
下载PDF
无烟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吸附运移规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松航 张守仁 +2 位作者 唐书恒 信迪 刘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4-555,共12页
煤中CH_(4)和CO_(2)的运移和竞争吸附,是煤中CO_(2)封存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项目注入优化设计、注入驱替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沁水盆地南部3个高阶煤样品开展了煤岩煤质、孔隙结构测试(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和... 煤中CH_(4)和CO_(2)的运移和竞争吸附,是煤中CO_(2)封存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项目注入优化设计、注入驱替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沁水盆地南部3个高阶煤样品开展了煤岩煤质、孔隙结构测试(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和纯甲烷、二氧化碳及其混合气(体积分数75%CH_(4)+25%CO_(2),50%CH_(4)+50%CO_(2),25%CH_(4)+75%CO_(2))吸附试验。基于混合气吸附相密度计算,分析了煤中混合气吸附的绝对吸附量和气体分离因子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双孔隙扩散模型计算了吸附实验中每个压力段气体的等效扩散系数和大孔扩散占比;最后研究了煤岩煤质和孔隙结构对煤中CH_(4),CO_(2)吸附运移和竞争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煤中超微孔比表面积较低温氮比表面积高1~2个数量级,是煤岩吸附的主要场所;②高阶煤气体吸附分离因子(S(CO_(2)-CH_(4)))随平衡压力和气体体积分数于3~20变化,一般随压力的升高而下降,与煤中微、小孔发育正相关;③双孔扩散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混合气体的扩散过程,总体上受基质膨胀效应影响煤样的大孔等效扩散率随压力升高呈幂函数降低,且在相同压力下,大孔等效扩散率随CO_(2)体积分数增加而增高。煤样的小孔等效扩散率与气体体积分数和压力关系不明显,大孔扩散占比随压力升高呈“V”型变化。项目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CH_(4)和CO_(2)的吸附解吸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CO_(2)-ECBM 竞争吸附 混合气扩散 沁水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流线应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双重孔隙介质两维两相渗流问题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伟伟 王晓冬 +2 位作者 李晨 侯晓春 田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99,共6页
对于双重孔隙介质中的两维两相渗流问题,缺少考虑裂缝-基质渗吸作用的解析解,引入传播时间的概念,将两维两相渗流问题简化为一维两相渗流问题,沿着流线利用特征线方法可实现对双重孔隙介质两维两相渗流问题的解析求解。以五点井网为例,... 对于双重孔隙介质中的两维两相渗流问题,缺少考虑裂缝-基质渗吸作用的解析解,引入传播时间的概念,将两维两相渗流问题简化为一维两相渗流问题,沿着流线利用特征线方法可实现对双重孔隙介质两维两相渗流问题的解析求解。以五点井网为例,分析了裂缝-基质渗吸作用对亲水的双重孔隙介质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均质和非均质油藏条件下求解方法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重孔隙介质中水驱前缘推进速度快,生产井迅速见水,但是由于裂缝-基质渗吸作用的存在,见水后生产井含水率上升速度减缓。基质系统中的原油都是利用裂缝-基质渗吸作用采出的,因此,水驱是开发亲水的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有效方法。研究成果为双重孔隙介质中水驱开发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快速求解的解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点井网 两相 流线 双重孔隙 渗吸 解析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