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蕨麻响应盐碱胁迫的形态及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吕博文
李军乔
+2 位作者
闫格
王秀梅
李涛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8,共15页
为研究不同盐碱胁迫对蕨麻生长情况的影响,结合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土培法对蕨麻进行不同梯度的NaCl、NaHCO3胁迫处理,分析其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对不同浓度盐碱胁迫的响应差异,结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初步探...
为研究不同盐碱胁迫对蕨麻生长情况的影响,结合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土培法对蕨麻进行不同梯度的NaCl、NaHCO3胁迫处理,分析其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对不同浓度盐碱胁迫的响应差异,结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初步探究盐碱胁迫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蕨麻对盐的耐受能力强于碱,随着胁迫浓度的增高,蕨麻相关农艺性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整体呈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MDA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膜脂过氧化明显,且当胁迫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抗氧化和渗透调节系统均不能缓解其膜系统损伤;转录组测序共产生82.95 Gb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8.41 Gb及以上,Q 30碱基百分比在93.17%及以上,通过DEGs分析,3个比较组(ck-vs-NaCl、ck-vs-NaHCO3、NaCl-vs-NaHCO3)分别筛选出1 616个、1 590个和1 770个DEGs;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盐应答、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硝酸还原酶(NADPH)等GO Term被显著富集;KEGG分析表明,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被显著富集;并且在DEGs中鉴定的ERF、MYB、NAC、WRKY、MYB和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最多。蕨麻主要通过提高茎粗和减小小叶面积等方式来适应胁迫环境,整体呈现“低促高抑”的规律,其存在一定阈值。蕨麻通过调节膜成分、氧化还原酶活性、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苯丙烷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结合有关转录因子对其所处盐碱环境进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盐碱胁迫
转录组
转录因子
耐盐碱机制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种源蕨麻种子形态特征分析
2
作者
田甜
吕博文
+1 位作者
李涛
李军乔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目的】系统分析来自不同种源蕨麻的种子表型性状,系统揭示蕨麻种子的性状变异程度和形态特征多样性。【方法】以30份不同种源蕨麻种子为材料,测定其长、宽、周长、厚度、长宽比以及千粒重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
【目的】系统分析来自不同种源蕨麻的种子表型性状,系统揭示蕨麻种子的性状变异程度和形态特征多样性。【方法】以30份不同种源蕨麻种子为材料,测定其长、宽、周长、厚度、长宽比以及千粒重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蕨麻种子6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状也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种子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23.91%),是筛选品种较重要的指标;2)种子厚度和种子千粒重与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以及种子周长都呈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种子厚度和种子千粒重可以作为蕨麻优良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3)30份种源种子可以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2和类群3的各指标量均较大,可以作为品种筛选的候选群体;4)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和种子长度是影响蕨麻种子性状的主要因素,而种源4的综合性状得分最高,为2.35,是最佳品种选育的候选。【结论】种源4为综合性状俱佳的种质,可以将其作为蕨麻新品种筛选的候选和主要种植的种源。研究结果可为蕨麻新品种选育提供该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种子
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湟源蕨麻访花昆虫多样性及访花行为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吕博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8-67,共10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青海湟源地区蕨麻访花昆虫种类组成及其访花行为。【方法】采用循环路线法和定点观察法相结合,于2022年7月15日至8月13日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蕨麻种植基地,以青海蕨麻2号品种和青海蕨麻4号品系为对象,调查蕨麻访...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青海湟源地区蕨麻访花昆虫种类组成及其访花行为。【方法】采用循环路线法和定点观察法相结合,于2022年7月15日至8月13日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蕨麻种植基地,以青海蕨麻2号品种和青海蕨麻4号品系为对象,调查蕨麻访花昆虫组成及访花行为。【结果】采集蕨麻访花昆虫1212只,经鉴定隶属3目7科14种,以膜翅目(34.65%)和双翅目(52.64%)为主,其中蜜蜂科黑颚条蜂(Anthophora melanognatha)、食蚜蝇科宽跗食蚜蝇属(Platycheirus)、刺腿食蚜蝇(Ischiodon scutellaris Fabricius)及丽蝇科的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数量最多,分别为210只(17.33%)、189只(15.59%)、147只(12.13%)和120只(9.9%),是蕨麻的主要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黑颚条蜂和宽跗食蚜蝇在11∶00~12∶00、12∶00~13∶00以及13∶00~14∶00这3个时段出现数量最多,分别有134只(63.81%)和91只(48.15%);刺腿食蚜蝇和新陆原伏蝇在11∶00~12∶00和12∶00~13∶00时段最多,分别有57只(38.78%)和43只(35.83%),且这4个种类的访花频率不同,其中宽跗食蚜蝇最高(9.30±0.55)朵/min,新陆原伏蝇次之(7.10±0.43)朵/min,刺腿食蚜蝇随后(6.20±0.36 b),黑颚条蜂最低(2.70±0.27)朵/min,另外,不同品种的蕨麻其访花昆虫种类也不完全相同。【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双翅目昆虫比膜翅目昆虫更适宜做访花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访花昆虫
访花行为
活动节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小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蕨麻病毒
被引量:
1
4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1 位作者
王鑫慈
曲俊儒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9期127-132,145,共7页
本研究旨在对危害蕨麻的病毒种类进行探究,明确引起蕨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以青海蕨麻2号品种和青海蕨麻4号品系为研究对象,分别编号为“PA-2”和“PA-4”,利用小RNA测序技术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和拼接后进行生信分析...
本研究旨在对危害蕨麻的病毒种类进行探究,明确引起蕨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以青海蕨麻2号品种和青海蕨麻4号品系为研究对象,分别编号为“PA-2”和“PA-4”,利用小RNA测序技术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和拼接后进行生信分析,鉴定出病毒种类。结果显示,PA-2中共鉴定出9种病毒,其中悬钩子黄网病毒和覆盆子叶斑驳病毒为主要病毒;PA-4中共鉴定出8种病毒,其中主要病毒为覆盆子叶斑驳病毒、玫瑰黄脉病毒和悬钩子黄网病毒。经过候选病毒有效性检测,PA-4BF和PA-4GR中均检测出RLMV,分别比对到2 375 655条reads和1 838 987条reads,占小RNA的81.66%和82.08%,说明RLMV是侵染蕨麻的主要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深度测序
病毒检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蕨麻cpSSR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1 位作者
王鑫慈
曲俊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94-97,共4页
基于NCBI数据库中收录的蕨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微卫星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4个散在重复序列,22个分布在LSC区,10个分布在IR区,2个分布在SSC区。使用MISA共注释到92个SSR位点,...
基于NCBI数据库中收录的蕨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微卫星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4个散在重复序列,22个分布在LSC区,10个分布在IR区,2个分布在SSC区。使用MISA共注释到92个SSR位点,平均每1820 bp出现1个SSR位点。SSR主要分布在LSC区(79.07%),重复序列主要以单碱基为主,占总数量的86.05%。微卫星长度平均为12 bp,大多数长度为10 bp,说明蕨麻中重复基元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叶绿体基因组
微卫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株乳突赤壳属蕨麻致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鑫慈
李军乔
+2 位作者
李晨芹
田甜
曲俊儒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5,共9页
为了明确引起蕨麻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青海省门源蕨麻人工种植基地患根腐病的蕨麻块根部分离得到菌株MY-BSX4-1,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同时分析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培养基对...
为了明确引起蕨麻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青海省门源蕨麻人工种植基地患根腐病的蕨麻块根部分离得到菌株MY-BSX4-1,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同时分析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培养基对该病原菌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MY-BSX4-1菌株鉴定为乳突赤壳属(Thelonectria olida)。致病性研究表明,该菌株符合柯赫氏法则,是导致蕨麻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MY-BSX4-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均为25℃;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且对菌落产孢无明显影响;pH 4.0~12.0时菌丝均能较好生长,其中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0~9.0,产孢最适pH为8.0;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利于产孢,果糖不利于菌丝生长;氮源中牛肉浸膏利于菌丝生长,硝酸铵不利于菌丝生长;蕨麻煎汁培养基和蕨麻煎汁培养基(硝酸钠)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47℃、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根腐病
乳突赤壳属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自然状态下蕨麻采样策略研究
7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2 位作者
马斌
王鑫慈
曲俊儒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1-197,共17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法,对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自治区自然状态下的蕨麻进行了采样策略研究,旨在为后期蕨麻采样、育种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样品采集设置为距离原点1、2、3、4、5、10、15、20、25、30、40、50、60、80、90、100、120...
利用SSR分子标记法,对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自治区自然状态下的蕨麻进行了采样策略研究,旨在为后期蕨麻采样、育种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样品采集设置为距离原点1、2、3、4、5、10、15、20、25、30、40、50、60、80、90、100、120、150、160、200、250、300、400、500、1000、1500、2000、2500、5000、10000、15000、20000、30000、40000、50000 m处分别采样,后使用20对SSR引物对蕨麻6个居群210份样品DNA进行PCR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使用POPGENE、NTSYS、GenAIEx 6.5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方差分量和占比分比为12.745和84%),居群间变异较低(变异方差分量和占比分比为2.477和16%);2)6个居群间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祁连县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杂合度H=0.2797,香农指数I=0.4287),河南县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0.2273,I=0.3542),6个居群整体遗传水平较高,表示在这6个居群间遗传变异低,采样时需要扩大范围;3)同一居群内采集蕨麻样品个体时,最短采样距离为5 km,有小型山脉时,跨越山脉即可采样。居群间采样分两种情况:1)具有离地面高度为1000~1500 m山脉时,翻越大型山脉后可直接采集蕨麻样本。2)在平原地区,由于花粉的长距离传播,居群间有基因交流,建议采样距离不小于1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SSR分子标记
毛细管电泳
采样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省蕨麻根腐病调查及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8
作者
李军乔
李晨芹
闫格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蕨麻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近年来根腐病对蕨麻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2019-2021年6~7月,分别对青海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株期蕨麻根腐病进行调查,对具有典型症状特征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
蕨麻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近年来根腐病对蕨麻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2019-2021年6~7月,分别对青海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株期蕨麻根腐病进行调查,对具有典型症状特征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以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蕨麻根腐病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蕨麻根腐病具有典型症状特征(黑斑、褐变、软化、腐烂、附着菌丝),病害多发生于蕨麻块根膨大期及收获期;蕨麻根腐病病情分级标准可分为0-5个等级;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地区蕨麻根腐病病情存在一定的差异,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种植年限均呈正相关;分离鉴定发现病原真菌均为镰刀菌属(Fusarium),包含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念珠镰刀菌(F.torulosum)。该研究为蕨麻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根腐病
镰刀菌属
菌株鉴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蕨麻响应盐碱胁迫的形态及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吕博文
李军乔
闫格
王秀梅
李涛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海省特色经济植物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种质资源
研究
与利用实验室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出处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8,共15页
基金
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023ZY020)
2023年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0748017)
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研究生创新项目(54M2023001)。
文摘
为研究不同盐碱胁迫对蕨麻生长情况的影响,结合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土培法对蕨麻进行不同梯度的NaCl、NaHCO3胁迫处理,分析其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对不同浓度盐碱胁迫的响应差异,结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初步探究盐碱胁迫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蕨麻对盐的耐受能力强于碱,随着胁迫浓度的增高,蕨麻相关农艺性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整体呈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MDA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膜脂过氧化明显,且当胁迫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抗氧化和渗透调节系统均不能缓解其膜系统损伤;转录组测序共产生82.95 Gb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8.41 Gb及以上,Q 30碱基百分比在93.17%及以上,通过DEGs分析,3个比较组(ck-vs-NaCl、ck-vs-NaHCO3、NaCl-vs-NaHCO3)分别筛选出1 616个、1 590个和1 770个DEGs;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盐应答、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硝酸还原酶(NADPH)等GO Term被显著富集;KEGG分析表明,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被显著富集;并且在DEGs中鉴定的ERF、MYB、NAC、WRKY、MYB和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最多。蕨麻主要通过提高茎粗和减小小叶面积等方式来适应胁迫环境,整体呈现“低促高抑”的规律,其存在一定阈值。蕨麻通过调节膜成分、氧化还原酶活性、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苯丙烷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结合有关转录因子对其所处盐碱环境进行响应。
关键词
蕨麻
盐碱胁迫
转录组
转录因子
耐盐碱机制
差异表达基因
Keywords
Potentilla anserine
saline-alkali stress
transcriptome
transcriptome factors
mechanism of saline-alkali resistanc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分类号
S567.23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种源蕨麻种子形态特征分析
2
作者
田甜
吕博文
李涛
李军乔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出处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基金
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023ZY020)
青海民族大学2022年校级规划项目(2022XJX14)。
文摘
【目的】系统分析来自不同种源蕨麻的种子表型性状,系统揭示蕨麻种子的性状变异程度和形态特征多样性。【方法】以30份不同种源蕨麻种子为材料,测定其长、宽、周长、厚度、长宽比以及千粒重等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蕨麻种子6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状也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种子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23.91%),是筛选品种较重要的指标;2)种子厚度和种子千粒重与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以及种子周长都呈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种子厚度和种子千粒重可以作为蕨麻优良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3)30份种源种子可以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2和类群3的各指标量均较大,可以作为品种筛选的候选群体;4)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和种子长度是影响蕨麻种子性状的主要因素,而种源4的综合性状得分最高,为2.35,是最佳品种选育的候选。【结论】种源4为综合性状俱佳的种质,可以将其作为蕨麻新品种筛选的候选和主要种植的种源。研究结果可为蕨麻新品种选育提供该理论依据。
关键词
蕨麻
种子
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Keywords
Argentina anserina
seed
seed trai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分类号
S567.23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湟源蕨麻访花昆虫多样性及访花行为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吕博文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出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8-67,共10页
基金
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2022-ZJ-Y01
青海民族大学2022年校级规划项目(2022XJX14)。
文摘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青海湟源地区蕨麻访花昆虫种类组成及其访花行为。【方法】采用循环路线法和定点观察法相结合,于2022年7月15日至8月13日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蕨麻种植基地,以青海蕨麻2号品种和青海蕨麻4号品系为对象,调查蕨麻访花昆虫组成及访花行为。【结果】采集蕨麻访花昆虫1212只,经鉴定隶属3目7科14种,以膜翅目(34.65%)和双翅目(52.64%)为主,其中蜜蜂科黑颚条蜂(Anthophora melanognatha)、食蚜蝇科宽跗食蚜蝇属(Platycheirus)、刺腿食蚜蝇(Ischiodon scutellaris Fabricius)及丽蝇科的新陆原伏蝇(Protophormia terraenovae)数量最多,分别为210只(17.33%)、189只(15.59%)、147只(12.13%)和120只(9.9%),是蕨麻的主要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黑颚条蜂和宽跗食蚜蝇在11∶00~12∶00、12∶00~13∶00以及13∶00~14∶00这3个时段出现数量最多,分别有134只(63.81%)和91只(48.15%);刺腿食蚜蝇和新陆原伏蝇在11∶00~12∶00和12∶00~13∶00时段最多,分别有57只(38.78%)和43只(35.83%),且这4个种类的访花频率不同,其中宽跗食蚜蝇最高(9.30±0.55)朵/min,新陆原伏蝇次之(7.10±0.43)朵/min,刺腿食蚜蝇随后(6.20±0.36 b),黑颚条蜂最低(2.70±0.27)朵/min,另外,不同品种的蕨麻其访花昆虫种类也不完全相同。【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双翅目昆虫比膜翅目昆虫更适宜做访花昆虫。
关键词
蕨麻
访花昆虫
访花行为
活动节律
青藏高原
Keywords
Potentilla anserina L
flower-visiting insect
visiting behaviour
daily activity rhythm
Tibet Plateau
分类号
Q968 [生物学—昆虫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小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蕨麻病毒
被引量:
1
4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王鑫慈
曲俊儒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9期127-132,145,共7页
基金
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2022-NK-120)
青海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项目(54M2021005)。
文摘
本研究旨在对危害蕨麻的病毒种类进行探究,明确引起蕨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以青海蕨麻2号品种和青海蕨麻4号品系为研究对象,分别编号为“PA-2”和“PA-4”,利用小RNA测序技术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和拼接后进行生信分析,鉴定出病毒种类。结果显示,PA-2中共鉴定出9种病毒,其中悬钩子黄网病毒和覆盆子叶斑驳病毒为主要病毒;PA-4中共鉴定出8种病毒,其中主要病毒为覆盆子叶斑驳病毒、玫瑰黄脉病毒和悬钩子黄网病毒。经过候选病毒有效性检测,PA-4BF和PA-4GR中均检测出RLMV,分别比对到2 375 655条reads和1 838 987条reads,占小RNA的81.66%和82.08%,说明RLMV是侵染蕨麻的主要病毒。
关键词
蕨麻
深度测序
病毒检测
分类号
S432.1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蕨麻cpSSR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王鑫慈
曲俊儒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94-97,共4页
基金
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2022-NK-120)
青海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项目(954M2021005)。
文摘
基于NCBI数据库中收录的蕨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微卫星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4个散在重复序列,22个分布在LSC区,10个分布在IR区,2个分布在SSC区。使用MISA共注释到92个SSR位点,平均每1820 bp出现1个SSR位点。SSR主要分布在LSC区(79.07%),重复序列主要以单碱基为主,占总数量的86.05%。微卫星长度平均为12 bp,大多数长度为10 bp,说明蕨麻中重复基元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
关键词
蕨麻
叶绿体基因组
微卫星
Keywords
Potentilla anserina L
Chloroplast genome
SSR
分类号
Q943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株乳突赤壳属蕨麻致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鑫慈
李军乔
李晨芹
田甜
曲俊儒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出处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5,共9页
基金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ZJ-911)
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54M2021003)。
文摘
为了明确引起蕨麻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青海省门源蕨麻人工种植基地患根腐病的蕨麻块根部分离得到菌株MY-BSX4-1,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同时分析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培养基对该病原菌生长及其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MY-BSX4-1菌株鉴定为乳突赤壳属(Thelonectria olida)。致病性研究表明,该菌株符合柯赫氏法则,是导致蕨麻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MY-BSX4-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均为25℃;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且对菌落产孢无明显影响;pH 4.0~12.0时菌丝均能较好生长,其中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0~9.0,产孢最适pH为8.0;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利于产孢,果糖不利于菌丝生长;氮源中牛肉浸膏利于菌丝生长,硝酸铵不利于菌丝生长;蕨麻煎汁培养基和蕨麻煎汁培养基(硝酸钠)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47℃、10min。
关键词
蕨麻
根腐病
乳突赤壳属菌
生物学特性
Keywords
Potentilla anserina L.
root rot
Thelonectria olid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S58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自然状态下蕨麻采样策略研究
7
作者
田甜
李军乔
马斌
王鑫慈
曲俊儒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海省特色经济植物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青海省湟源县种子站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1-197,共17页
基金
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023ZY020)
青海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项目(54M2021005)资助。
文摘
利用SSR分子标记法,对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自治区自然状态下的蕨麻进行了采样策略研究,旨在为后期蕨麻采样、育种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样品采集设置为距离原点1、2、3、4、5、10、15、20、25、30、40、50、60、80、90、100、120、150、160、200、250、300、400、500、1000、1500、2000、2500、5000、10000、15000、20000、30000、40000、50000 m处分别采样,后使用20对SSR引物对蕨麻6个居群210份样品DNA进行PCR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使用POPGENE、NTSYS、GenAIEx 6.5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方差分量和占比分比为12.745和84%),居群间变异较低(变异方差分量和占比分比为2.477和16%);2)6个居群间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祁连县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杂合度H=0.2797,香农指数I=0.4287),河南县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0.2273,I=0.3542),6个居群整体遗传水平较高,表示在这6个居群间遗传变异低,采样时需要扩大范围;3)同一居群内采集蕨麻样品个体时,最短采样距离为5 km,有小型山脉时,跨越山脉即可采样。居群间采样分两种情况:1)具有离地面高度为1000~1500 m山脉时,翻越大型山脉后可直接采集蕨麻样本。2)在平原地区,由于花粉的长距离传播,居群间有基因交流,建议采样距离不小于100 km。
关键词
蕨麻
SSR分子标记
毛细管电泳
采样策略
Keywords
Potentilla anserine
SSR molecular marker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ampling strategy
分类号
S567.23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省蕨麻根腐病调查及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8
作者
李军乔
李晨芹
闫格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
院
青海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
蕨
麻
产业
研究院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基金
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023ZY020)。
文摘
蕨麻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近年来根腐病对蕨麻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2019-2021年6~7月,分别对青海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株期蕨麻根腐病进行调查,对具有典型症状特征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以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蕨麻根腐病病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蕨麻根腐病具有典型症状特征(黑斑、褐变、软化、腐烂、附着菌丝),病害多发生于蕨麻块根膨大期及收获期;蕨麻根腐病病情分级标准可分为0-5个等级;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地区蕨麻根腐病病情存在一定的差异,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种植年限均呈正相关;分离鉴定发现病原真菌均为镰刀菌属(Fusarium),包含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念珠镰刀菌(F.torulosum)。该研究为蕨麻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关键词
蕨麻
根腐病
镰刀菌属
菌株鉴定
Keywords
Potentilla anserina
root rot
Fusariumspp.
strain 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S436.631.1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蕨麻响应盐碱胁迫的形态及转录组分析
吕博文
李军乔
闫格
王秀梅
李涛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种源蕨麻种子形态特征分析
田甜
吕博文
李涛
李军乔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海湟源蕨麻访花昆虫多样性及访花行为分析
田甜
李军乔
吕博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小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蕨麻病毒
田甜
李军乔
王鑫慈
曲俊儒
《安徽农学通报》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蕨麻cpSSR序列特征分析
田甜
李军乔
王鑫慈
曲俊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一株乳突赤壳属蕨麻致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王鑫慈
李军乔
李晨芹
田甜
曲俊儒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自然状态下蕨麻采样策略研究
田甜
李军乔
马斌
王鑫慈
曲俊儒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青海省蕨麻根腐病调查及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李军乔
李晨芹
闫格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