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育期和混播比例对四川冬闲田燕麦/箭筈豌豆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甘丽 李海萍 +7 位作者 汪辉 陈有军 陈仕勇 蒋永梅 张珈敏 梁骥 关皓 周青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67-1877,共11页
为探究四川冬闲田燕麦/箭筈豌豆混合青贮适宜的生育期及混播混贮比例,本试验以‘贝勒’燕麦(Avena sativa)和‘川北’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原料,设置1∶0(T1),3∶1(T2),1∶1(T3),1∶3(T4),0∶1(T5)5个混播比例,在燕麦抽穗期/箭筈豌... 为探究四川冬闲田燕麦/箭筈豌豆混合青贮适宜的生育期及混播混贮比例,本试验以‘贝勒’燕麦(Avena sativa)和‘川北’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原料,设置1∶0(T1),3∶1(T2),1∶1(T3),1∶3(T4),0∶1(T5)5个混播比例,在燕麦抽穗期/箭筈豌豆开花期、燕麦开花期/箭筈豌豆结荚前期、燕麦乳熟期/箭筈豌豆结荚后期刈割并混合青贮,青贮60 d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生育期中,燕麦抽穗期/箭筈豌豆开花期混合青贮的pH、氨态氮/总氮比值最低(P<0.05),燕麦开花期/箭筈豌豆结荚前期混合青贮的乳酸、乙酸含量最高;在5个混播比例中,T4较T1,T2,T3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淀粉含量更低、粗蛋白含量更高;T4组pH、氨态氮/总氮比值低于各比例,乳酸含量高于T1,T2,T5组。因此,在四川冬闲田于燕麦开花期/箭筈豌豆结荚前期刈割,以燕麦/箭筈豌豆1∶3比例混播混贮其青贮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比例 生育期 混合青贮 品质
下载PDF
高寒半湿润地区不同苜蓿品种越冬期根系生理及构型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孙万斌 马晖玲 +4 位作者 周青平 陈有军 张伟 张俊超 刘文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9-930,共12页
为明确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 m半湿润地区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越冬期根系生理及构型特征与越冬率的关系,选取10个不同苜蓿品种,在越冬不同时期,测定根及根颈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脯氨酸... 为明确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 m半湿润地区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越冬期根系生理及构型特征与越冬率的关系,选取10个不同苜蓿品种,在越冬不同时期,测定根及根颈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并在越冬前挖取根系以获取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返青前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比根部剧烈;越冬率较高的苜蓿品种根系分支模式更接近于叉状分支;返青前根部脯氨酸含量、越冬初根颈可溶性糖含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主根平均直径与越冬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返青前根颈脯氨酸含量、总根体积、根尖数、分叉数与越冬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分叉数、总根表面积、总根长对苜蓿越冬率影响较大。参试苜蓿在该地自然越冬过程中,根颈生理活动比根部敏感,根系发达、扩展性强的‘WL319HQ’、‘皇后’、‘太阳神’、‘驯鹿’等品种具有较好的越冬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越冬率 根系特征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下载PDF
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甜荞品种筛选研究
3
作者 马祥 贾志锋 《青海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22-26,100,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甜荞品种。选用7个甜荞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地品种"六桥1号"的产量最高达1709...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甜荞品种。选用7个甜荞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地品种"六桥1号"的产量最高达1709.53 kg/hm^2,引进品种"香甜2号"的产量最低为557.17 kg/hm^2,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品质和产量表现较优的是"六桥1号"和引进品种"贵甜荞2号"。"贵甜荞2号"相比其他引进品种的品质和产量表现最佳,可在青海地区推广种植;"香甜2号"的品质和产量表现最差,但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其他品种,可为甜荞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农艺性状 隶属函数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青燕1号’幼苗叶绿素合成和荧光特性对土壤干旱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凯强 贾志锋 +3 位作者 梁国玲 刘勇 马祥 刘文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5-1175,共11页
土壤干旱是限制青海省燕麦(Avena sativa)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燕麦对干旱的响应机理,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栽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对照)、60%、45%和3... 土壤干旱是限制青海省燕麦(Avena sativa)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燕麦对干旱的响应机理,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栽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对照)、60%、45%和30%,探讨幼苗叶绿素及其前体物质和荧光参数变化特点,完善该品种在干旱研究中的不足,为评价燕麦抗旱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不同土壤干旱显著影响燕麦幼苗的发育,与对照相比,幼苗株高降低了24.3%~57.4%;叶长宽比降低了44.0%~68.2%,根冠比增加了90.3%~129.0%。干旱导致叶绿素及其前体物质代谢失衡,胁迫增加了叶绿素合成前体δ-氨基乙酰丙酸含量,降低了胆色素原、粪卟啉原Ⅸ、原卟啉Ⅸ、镁原卟啉Ⅸ和原叶绿素酸酯含量,最终造成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引起了燕麦光合系统的光能吸收、利用和分配失衡,土壤干旱下过剩光能主要通过热耗散的形式散失,这可能是燕麦保护光合系统光抑制和光破坏加剧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土壤含水量 前体物质 叶绿素 荧光参数 光合系统 热耗散
下载PDF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干旱胁迫下燕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祥 贾志锋 赵祎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期18-25,共8页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林纳’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肥处理,对其进行不同时间处理的干旱胁迫。结果表明,干旱初期,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施有机肥的土壤含水量,但在干旱胁迫后期表现为施有机肥处理的土...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林纳’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肥处理,对其进行不同时间处理的干旱胁迫。结果表明,干旱初期,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施有机肥的土壤含水量,但在干旱胁迫后期表现为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说明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下,茎重和根重总体呈现出施有机肥处理大于施化肥处理,除W4处理,其他处理施有机肥的根茎比大于施化肥的根茎比。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根系性状和叶性状也表现出不同差异。施有机肥可以促进根系的分蘖,以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有效增加生物量。综合分析发现,6000 kg/hm2的生物有机肥施肥量对燕麦干旱具有最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生物有机肥 土壤含水量 根系性状 叶性状
下载PDF
油草混播种类对油菜生产和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勇 马祥 秦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8期43-49,共7页
为筛选与门源油菜混播效益最高的牧草种类,解决油菜连作障碍问题,提高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土地的生产能力。采用油菜混播箭筈豌豆、青稞和燕麦的方式,分时段取样,探究油菜混播不同牧草对在不同时段牧草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土地当量... 为筛选与门源油菜混播效益最高的牧草种类,解决油菜连作障碍问题,提高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土地的生产能力。采用油菜混播箭筈豌豆、青稞和燕麦的方式,分时段取样,探究油菜混播不同牧草对在不同时段牧草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土地当量比判断各混播组合的优劣。结果表明:油菜—燕麦混播处理在7月6日时表现干重最高,单位面积达174.48 g;在7月21日表现为鲜重和鲜干比最高,在8月15日时表现为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较单作油菜高97.02%,鲜重最高,达2817.00 g。在9月11日,油菜—青稞和油菜—燕麦混播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分别较单作油菜高64.33%和99.68%,以油菜—青稞混播处理的干重最高,达589.00 g,较单作油菜处理高147.51%。油菜—箭筈豌豆混播和油菜—燕麦混播有产量优势,油菜—燕麦混播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11,土地利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混播 生产性能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黄帚橐吾扩散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玉琴 宋梅玲 +1 位作者 周睿 王宏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4-1391,共8页
黄帚橐吾(Ligulariavirgaurea)作为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物种,研究其扩散对高寒草甸土壤特性产生的影响,对揭示黄帚橐吾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帚橐吾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等级划分6个扩散程度(D0,D1,D2,D3,D4,D5),并对各... 黄帚橐吾(Ligulariavirgaurea)作为指示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物种,研究其扩散对高寒草甸土壤特性产生的影响,对揭示黄帚橐吾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帚橐吾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等级划分6个扩散程度(D0,D1,D2,D3,D4,D5),并对各密度斑块的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黄帚橐吾密度的增加,各密度斑块的土壤pH值呈明显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和全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2-D3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机碳呈“N”字形变化,在D2达到最大值,土壤铵态氮含量为D5显著高于D4(P<0.05),硝态氮含量为D0和D2显著高于其余密度斑块(P<0.05),速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且D4显著高于D0和D3(P<0.05),全钾含量在D0、D3和D4显著高于D1和D2(P<0.05),速效钾含量在D2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余斑块(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D4显著低于其余斑块(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各斑块间差异不显著(P>0.05);D5的中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D0和D1(P<0.05);土壤脲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1的脲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余斑块(P<0.05)。土壤pH值与硝态氮、有机碳、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显著相关,土壤硝态氮和全钾与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显著相关,且黄帚橐吾密度与土壤pH、硝态氮以及中性磷酸酶显著相关(P<0.05)。综上所述,黄帚橐吾通过对养分的富集以及改变土壤酸碱度,限制了其余牧草的生长,加速自身种群数量的增加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黄帚橐吾 密度斑块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