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61
1
作者 薛建球 甘斌 +1 位作者 李百祥 王志林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1期35-41,共7页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处在秦岭—昆仑造山带"秦昆岔口",是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活动断裂、岩浆岩发育,水热活动强烈、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超过当地沸点(92℃)为沸泉。盆地内地温场高,据地热钻井揭露见...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处在秦岭—昆仑造山带"秦昆岔口",是新生代断陷盆地。盆缘活动断裂、岩浆岩发育,水热活动强烈、温泉密集,超过60℃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超过当地沸点(92℃)为沸泉。盆地内地温场高,据地热钻井揭露见花岗岩的三个孔,QR1孔深969 m,孔底温度为70℃,DR1孔深1 455 m,孔底温度87℃,R2孔深1 709.56 m,孔底温度可达97℃,地温梯度高达6~7℃/100 m,是正常地温梯度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推测3 000 m温度可达150~200℃,重力低异常推断基底凹陷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反射波勘探推断基底界面深度不一致,并有磁异常对应,又经钻探证实。由此认为重、磁异常为花岗岩引起。花岗岩为燕山期,进入花岗岩钻孔深部有热无水,故认为盆地可能存在干热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贵德盆地 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 地温梯度异常 重力低异常 花岗岩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上游巨型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殷志强 程国明 +2 位作者 胡贵寿 魏刚 王运青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51,共11页
滑坡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上游的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巨型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1)大型... 滑坡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上游的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巨型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1)大型古滑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时段性,大区域滑坡的广泛发育与全球古环境变化的暖湿间冰期之间呈现良好的一致性关系。(2)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380km的干流河段内发育有大小滑坡205个,滑坡堆积物的残留总方量为78.1×10^8m^3,其中巨型滑坡15个,占滑坡总数的7.3%。(3)干流区内发育有3期滑坡,其中早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Ⅲ~Ⅳ级阶地,光释光年龄显示其发生于M IS-3时期;晚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Ⅱ级阶地,发育于距今约5kaB.P.左右的全新世暖期,现代滑坡披覆于黄河Ⅰ级阶地,多为早期滑坡前缘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次级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巨型滑坡 黄河上游 滑坡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来自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的约束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超 胡圣标 +5 位作者 宋荣彩 左银辉 姜光政 雷玉德 张盛生 王朱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97-2709,共13页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分析了盆地主要岩性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分布特征,讨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并初步建立了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研究表明,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沉积岩(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21~2.02μW·m^-3,平均值为1.67±0.29μW·m^-3;以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等为主的基底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1.17~5.81μW·m^-3之间,平均值为3.20±1.07μW·m^-3.贵德盆地扎仓寺地热区沉积岩(以砂岩和泥质砂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83~2.40μW·m^-3,平均值为2.13±0.23μW·m^-3;基底花岗质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0.92~6.49μW·m^-3之间,平均值为2.81±1.40μW·m^-3.测试数据显示共和-贵德盆地基底花岗岩不存在高放射性生热率异常.但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性陆-陆碰撞作用造成的壳内放射性生热元素富集层增厚,导致了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热贡献量同步增大(30.3~40.5mW·m^-2),因此,花岗岩放射性生热可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的壳内热源基础.基于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和热流配分研究,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壳内部分熔融层作为附加热源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附加热流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模式:加厚地壳花岗岩放射性生热与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放射性生热率 部分熔融 干热岩 共和盆地 贵德盆地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岑巩页岩气区块勘探潜力 被引量:28
4
作者 聂永生 冷济高 +2 位作者 韩建辉 孙利 沈贵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4-280,共7页
上扬子地台页岩气资源丰富,特别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勘探潜力巨大。岑巩页岩气区块位于上扬子地台牛蹄塘组主要页岩气富集区,其页岩气勘探潜力亟待深入和准确评价。运用地层对比、储层分析和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上扬子地台页岩气资源丰富,特别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勘探潜力巨大。岑巩页岩气区块位于上扬子地台牛蹄塘组主要页岩气富集区,其页岩气勘探潜力亟待深入和准确评价。运用地层对比、储层分析和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岑巩页岩气区块的构造、储层和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厘定了研究区牛蹄塘组地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物性、烃源岩厚度等参数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岑页1井含气量测试结果,进一步计算了该区块的资源量。结果表明,岑巩页岩气区块牛蹄塘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平均为3.38%;计算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3.56%,达到成熟晚期阶段;储层具有低孔-超低渗、高比表面积特征;区块的可采资源量达71.94×108m3。由此可认为,岑巩页岩气区块具备了较好的烃源岩、储层、埋藏条件,可采资源量大,可以选择该区块的民和、羊桥和大坪等有利地区进行下一步的勘探和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页岩气 牛蹄塘组 岑巩区块 黔东地区 上扬子地台
下载PDF
青海省西宁地热田成因分析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6
5
作者 赵振 于漂罗 +3 位作者 陈惠娟 罗银飞 赵东阳 边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3-810,共8页
笔者通过对西宁地热田已有钻探资料和区域地热地质资料,结合近几年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分析了西宁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及水文地球化学的特征,阐述了西宁地热田主要以大地热流为热源—低热导率岩层聚热—深循环逐渐加... 笔者通过对西宁地热田已有钻探资料和区域地热地质资料,结合近几年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分析了西宁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及水文地球化学的特征,阐述了西宁地热田主要以大地热流为热源—低热导率岩层聚热—深循环逐渐加热受迫对流机制—构成控水控热,具有以盆地传导型面状热储为主,兼有断裂对流型带状热储特征。同时,采用热储法对西宁地热田地热资源量进行了评价,该地热田内热储中储存的热量9.343×1014k J,利用平均布井法计算出该地热田每年开采热量为1.12×1012k J,折合标准煤3.78×104t,按地热田规模分级为中型低温地热田。初步摸清了西宁地热田分布规律以及资源量,为西宁地热田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地热田 成因分析 资源评价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红粘土层成因机制再探讨 被引量:23
6
作者 殷志强 秦小光 +1 位作者 赵无忌 魏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5-1004,共10页
位于官亭盆地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被毁原因是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官亭盆地二级阶地上沉积的红色粘土层来源、成因机制进行了再探讨,揭示了山洪泥石流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影响,以期为山间盆... 位于官亭盆地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被毁原因是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官亭盆地二级阶地上沉积的红色粘土层来源、成因机制进行了再探讨,揭示了山洪泥石流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影响,以期为山间盆地区居民正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地质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官亭盆地剖面2.45m厚的红色粘土层其粒度特征以第二组分为优势组分,其中值粒径为9~11μm;磁化率值主要分布在20×10^(-8)~40×10^(-8)m^3/kg之间;2)该红色粘土层与积石峡峡谷区的湖相地层在发育年龄、颜色、粒度、磁化率、土体质地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成因机制,红色粘土层与积石峡堰塞湖溃决无关;3)官亭盆地北侧由于地震等作用形成的山体古崩塌、古滑坡和第三系松散粘土物质被强降水近距离冲刷搬运堆积在山前坡地,遗址毁灭的洪水来自北侧岗沟等沟谷,而非黄河泛滥的洪水;4)官亭盆地红粘土的成因可能是: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同时造成山体疏松,在暴雨或持续降水作用下,滑坡崩塌堆积物和山体松散物质被洪水沿沟谷携带到沟口及地势较低的黄河二级阶地沉积,地震后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喇家遗址的彻底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红粘土 成因机制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滑坡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3
7
作者 殷志强 许强 +2 位作者 赵无忌 魏刚 袁材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4-483,共10页
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在尖扎盆地具有典型性,是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与气候变化的理想之地。文章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地质勘查、实验测试和遥感解译等工作开展了该滑坡体的发育特征、运动分区、演化... 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在尖扎盆地具有典型性,是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与气候变化的理想之地。文章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地质勘查、实验测试和遥感解译等工作开展了该滑坡体的发育特征、运动分区、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夏藏滩巨型滑坡分两个期次发育,其中Ⅰ期的发生时间为50kaB.P.,为整体滑动,体积约14.56×10^8m3,周界在平面上形似“圈椅型”,滑坡在剪出口启动的速度为66.11m/s,属于高速远程滑坡类型,Ⅱ期滑坡是Ⅰ期前缘的解体滑坡,发生于约30kaB.P.;2)夏藏滩滑坡经历了占滑坡“孕育”、Ⅰ期滑坡发生与“滑坡湖”形成、Ⅱ期解体滑坡发生和Ⅰ期滑坡“滑坡湖”消失等4个地形地貌演变阶段;3)夏藏滩Ⅰ期滑坡受控于50kaB.P.左右气候变化中的暖湿期降水和盆地内锁子滑坡堰塞湖库水位下降共同制约,Ⅱ期滑坡因MIS3a阶段“高温大降水事件”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藏滩 巨型滑坡 发育特征 形成机制 演化过程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小林 郭小花 李万花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6-529,共14页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巨型滑坡 黄河形成演化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我国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愿英 代世伟 +1 位作者 范永贵 万亮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7-162,共6页
本文分析我国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促进有效的节水机制形成、灌溉工程老化、设施薄弱、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论述了水价政策对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 本文分析我国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促进有效的节水机制形成、灌溉工程老化、设施薄弱、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论述了水价政策对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出改革水价以促进灌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思路;探讨了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提出了我国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路是树立可持续利用观念、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拉动经济杠杆,建立节水灌溉经济激励机制,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促进地表、地下及降水联调,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的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 农业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探讨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长远 张启兴 +4 位作者 贾君 田成秀 石维栋 辛元红 尚小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 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得出影响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为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揭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今后研究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及其合理发展做出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生态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
下载PDF
青海化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被引量:19
11
作者 魏刚 殷志强 +2 位作者 史立群 马文礼 崔向红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86-92,共7页
通过青海化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时空展布规律,并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风险性评价。(1)县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38处,其中滑坡243处,不稳定斜坡92处,泥石流沟90条... 通过青海化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时空展布规律,并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风险性评价。(1)县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38处,其中滑坡243处,不稳定斜坡92处,泥石流沟90条,崩塌13处,其展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2)利用GIS信息量模型区划评价了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高风险区,认为化隆县境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县境总面积的49.1%;中易发区面积占33.5%。;低易发区面积占17.4%。(3)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4.3%;中风险区面积占37.4%;低风险区面积占18.3%。评价区划成果将为当地政府有效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隆县 地质灾害 评价 区划
下载PDF
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与三峡库区滑坡形成机理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殷志强 程国明 +3 位作者 李小林 王立朝 胡贵寿 魏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5,共9页
气候变化对滑坡的影响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和三峡库区的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1)大型古滑... 气候变化对滑坡的影响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和三峡库区的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1)大型古滑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时段性,大区域滑坡的广泛发育与全球古环境变化的暖湿间冰期之间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2)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段干流区内共发育有3期滑坡,其中早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Ⅲ~Ⅳ级阶地,光释光年龄显示其发生于MIS 3时期;晚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Ⅱ级阶地,发育于MIS 1时期;现代滑坡披覆于黄河Ⅰ级阶地,多为早期滑坡前缘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次级滑坡。3)三峡库区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主要发育了3期古滑坡,并以深海氧同位素的MIS 5和MIS 3为最多,尤其是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坡数量明显增加,延续时间明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 滑坡形成机理 气候变化 黄河上游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业军 张青 李永太 《当代化工》 CAS 2015年第4期864-867,共4页
为了解决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cd、Ph、Ni、cu、zn、cr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HNO3-H2O2消解土壤样品,对样品的消解前处理条件和仪器的参数进行了选择和优化... 为了解决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cd、Ph、Ni、cu、zn、cr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HNO3-H2O2消解土壤样品,对样品的消解前处理条件和仪器的参数进行了选择和优化,在进行质谱测定时,采用In、Bi、Ge元素作为校正基体效应与信号漂移的内标元素。方法的检出限为0.020~0.180μg/L,加标回收率是90.8%,102.0%,相对标准偏差是2.2%~3.5%,方法的RSD在0.94%-4.63%。对GBW07427国家标准土壤物质中的cd、Pb、Ni、cu、zn、cr进行测定,测定值与参考值基本一致,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土壤 重金属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杰 Brian Jones +4 位作者 潘立银 周进高 秦玉娟 郝毅 武明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5-725,共11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巨厚的白云岩,其中灯影组二段和四段发育大量具有各种形态的葡萄状白云岩,其直径最长可达75cm,有的平行于层面,有的穿层。剖面资料表明,葡萄状白云岩发育多期等厚环边胶结物,中部残留大量未充填的不规则洞穴...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巨厚的白云岩,其中灯影组二段和四段发育大量具有各种形态的葡萄状白云岩,其直径最长可达75cm,有的平行于层面,有的穿层。剖面资料表明,葡萄状白云岩发育多期等厚环边胶结物,中部残留大量未充填的不规则洞穴,这成为与岩溶喀斯特作用相关的地下溶蚀作用的证据。围岩泥晶白云石为早期海水中原生结晶的产物,后来的胶结物可划分为4期:(1)自泥晶化白云石(部分样品中可见)作为最早的一期胶结物,由于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的影响而紧贴着围岩发育;(2)第2期胶结物纤维状白云石可能为海水中直接沉淀的产物,经历后期成岩作用后,具有完全有序的结构,晶胞参数接近理想值;(3)细—中晶白云石为第3期胶结物,包含纤维状白云石溶蚀残余,形成于构造抬升之后的近地表大气淡水环境;(4)第4期胶结物中—粗晶白云石为埋藏环境下直接结晶的产物,充填了孔洞中心,残留部分未充填孔洞。灯影组受到了岩溶喀斯特作用、胶结作用以及白云石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与葡萄状白云岩有关的岩溶喀斯特作用对于灯影组储集层的发育至关重要。对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灯影组储集层成因和演化及灯影组白云岩的成因,而且有助于指导四川盆地前寒武系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状白云岩 灯影组 胶结物 晶胞参数 岩溶喀斯特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河北邢台柏乡地裂缝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志明 杨旭东 +1 位作者 兰剑梅 童金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和地下水动态研究,认为柏乡地裂缝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了该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地层的差异沉降诱发了地裂缝;大量降水造成表层土软化,有些表层土随雨水流入下面的裂缝中,使地裂缝显现出来。
关键词 地裂缝 地球物理勘探 地下水动态
下载PDF
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滑坡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殷志强 魏刚 +1 位作者 祁小博 周翠琼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7,共9页
滑坡发育动力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文章以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大型、特大型、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区域古气候演化资料和滑坡年代测定的基础上... 滑坡发育动力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文章以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大型、特大型、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区域古气候演化资料和滑坡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开展了末次冰期以来特大型、巨型滑坡发育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滑坡的主要发育期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滑坡发育的动力机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滑坡异常发育,分布广泛、成灾规模大、动力机制复杂、危害严重,在空间上以群科—尖扎盆地最为发育;(2)利用滑坡钻孔滑带土和滑坡体与上下覆黄土的叠置关系开展了滑坡体的年代学测定工作,并从时间尺度上划分了滑坡的5个主要发育期,其分别为53~49ka B.P.、33~24ka B.P.、10~8ka B.P.、5~3.5ka B.P.和现代;(3)研究区滑坡的主要发育期分别对应于中国黄土高原马兰黄土中的2层弱发育古土壤层L1-4和L1-2、末次冰期晚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全球升温期;(4)全球不同地区滑坡的发育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其主要发育于古气候的温暖湿润期和气候变化的快速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滑坡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重金属铅和镉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青 李业军 《当代化工》 CAS 2015年第5期1188-1190,共3页
水样采用Mg(OH)2作为共沉淀剂,预富集水中的铅和镉,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了水样中的铅和镉的含量。通过测定得出方法 RSD为1.9%-4.1%,加标回收率为93.0%-106.5%,另外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照测定值,两种方法测... 水样采用Mg(OH)2作为共沉淀剂,预富集水中的铅和镉,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了水样中的铅和镉的含量。通过测定得出方法 RSD为1.9%-4.1%,加标回收率为93.0%-106.5%,另外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照测定值,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方法简便、快速、实用,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令人满意,适用于大体积水样预处理及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1996—2015年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提取和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俊奇 王广军 +2 位作者 梁四海 杜海波 彭红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2-674,共13页
研究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植被响应,以及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模... 研究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植被响应,以及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模型(Multiple Endmembe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MESMA),完成了1996—2015年黄河源区4.4万km^(2)、7个时相的植被覆盖度提取,并基于转移矩阵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源区东南部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部植被覆盖度较低,且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1996—2004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5年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1996—2015年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57.25%,基本不变的区域占16.02%,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的区域占26.73%。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源头及一些河谷地带、环湖地区受人类影响较大,且东南部海拔较低地区受到过度放牧的影响。尽管黄河源区1996—2015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改善趋势,但毒杂草的面积也由1996年的16 060km^(2)增加到2015年的22 942km^(2),20年间增加了6 882km^(2),毒杂草面积的增加对黄河源区局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MESMA 黄河源区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青海湖水体边界自动提取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生生 王广军 +3 位作者 梁四海 彭红明 董高峰 罗银飞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6-675,共10页
在青海湖Landsat-8OLI遥感数据水体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绿光(Band 3)和近红外(Band 5)两个波段,借助ENVI内置IDL语言的数据转换规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体提取方法IDLWI,加大影像中水体与非水体的灰度差,以利于水体识别。而后在水体... 在青海湖Landsat-8OLI遥感数据水体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绿光(Band 3)和近红外(Band 5)两个波段,借助ENVI内置IDL语言的数据转换规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体提取方法IDLWI,加大影像中水体与非水体的灰度差,以利于水体识别。而后在水体识别的基础上,基于Canny算子进行水体边界矢量数据自动提取。分别运用"MNDW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Canny算子"、"谱间关系法+Canny算子"和"IDLWI+Canny算子"提取青海湖边界,经高分影像目视判别和GIS空间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IDLWI+Canny算子"提取出的青海湖湖体边界在位置准确性和连续性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尤其可以较好地提取出青海湖水体与湖滩地的边界(包括水体内裸露土地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青海湖 水体边界提取 IDLWI CANNY算子
原文传递
青海省格尔木山前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汪生斌 肖勇 +3 位作者 王万平 祁泽学 张婷婷 赵文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1-247,共7页
在格尔木山前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多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对格尔木河冲洪积平原区的多年水位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格尔木山前平原区3个不同区域由于赋存条件及开发利用条件的不同... 在格尔木山前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多年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对格尔木河冲洪积平原区的多年水位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格尔木山前平原区3个不同区域由于赋存条件及开发利用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异显著.研究区地下水整体流向与地形起伏相一致,自南向北径流,区域上流场形态变化不大.冲洪积扇中上部地下水多年动态处于平衡状态,近年来由于开采力度加大,地下水位呈急速下降趋势,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水文-径流型;冲洪积扇下部地下水位以区域性下降为主,地下水动态类型主要为蒸发型;冲洪积扇西翼水源地附近由于地下水调蓄能力较强,地下水位总体呈稳定并局部有上升趋势,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水文-人类活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动态成因类型 山前平原区 格尔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