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工作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46
1
作者 宋萑 林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8-90,共13页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师工作 教师素养
下载PDF
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2
作者 胡畔 陈波 史培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8-1162,共15页
暴雨洪涝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人口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灾情普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小时降水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了1984—2007年间中国极端降水和暴雨洪涝灾情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中国暴雨洪... 暴雨洪涝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人口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灾情普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小时降水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了1984—2007年间中国极端降水和暴雨洪涝灾情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全国极端降雨指标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长江、珠江及东南沿海等流域暴雨洪涝频次显著增加,但因灾人口死亡率下降,表明设防能力的提升对人口损失的缓减影响明显;西北地区因灾死亡人数和人口受灾率、经济损失等均增加,表明设防能力薄弱;因暴雨洪涝受灾人口贡献率最高的因子是气象致灾因素,又因暴雨洪涝死亡人口贡献率最高的是地理等孕灾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承灾体因素,故暴雨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贡献率最高的是地理等孕灾环境因素。该研究可为洪水灾情的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暴雨洪涝 灾情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2
3
作者 于德永 郝蕊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4-815,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惠益。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区域土地系统,是提高区域/景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评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测量、相互关系和优化...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惠益。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区域土地系统,是提高区域/景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评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测量、相互关系和优化管理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准确测量是价值化的基础,约束线方法在刻画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和阈值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应从人与环境耦合系统整体性出发,研发新一代的地球系统模式,在区域尺度上优化生态系统服务,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可持续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与环境耦合系统 地球系统模式 约束作用 土地系统设计
原文传递
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现状与培训需求分析研究——基于全国百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宋崔 刘伟 刘丽莎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在线教学是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全国23个省市100所中小学共833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的现状、困难与需求,并检验了教师性别、学段和教龄的差异... 在线教学是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全国23个省市100所中小学共833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的现状、困难与需求,并检验了教师性别、学段和教龄的差异特点。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线教学的经验总体不足,但态度积极;教师当前开展在线教学主要面临教学管理困难,对在线教学培训需求高;教师在线教学经验、态度、困难和需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学段和教龄差异,相对而言,女教师、小学教师、新教师的经验更少、态度更消极,面临的困难和培训需求更大。对此,教育部门或机构学校应加强教师在线教学的相关培训,并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提供适切的支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现状 在线教学困难 培训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
原文传递
循证教研:指向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教研转型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雨宸 宋萑 徐兴子 《教师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9,共7页
在教研活动开展的现实境况中,“研”的弱化和丧失使教研逐渐沦为浅表化、形式化的教学研讨,鲜有对实践中问题的深入反思与系统探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也随之受到阻滞,因此,寻求教研的转型尤显重要。“循证教研”的新路向强调将实践... 在教研活动开展的现实境况中,“研”的弱化和丧失使教研逐渐沦为浅表化、形式化的教学研讨,鲜有对实践中问题的深入反思与系统探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也随之受到阻滞,因此,寻求教研的转型尤显重要。“循证教研”的新路向强调将实践筑建于证据之上重构问题、延缓判断、收集数据、指向改善、生成新知,促使教研回归“研”之本真。循证教研跨越研究和实践间的边界,教师使用边界物创设了一个超越二者的第三空间。通过问题的澄清,证据的筛选、评估、验证和迭代,教师在对证据和行动结果的不断协商中,突破与重组自身现有经验,渐进式地改善实践,实践性知识亦在此中不断生成与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实践 教研转型 教师实践性知识
原文传递
从政策留人到发展留人: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氛围可以留住乡村教师吗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琼 何柯薇 周敬天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3,共10页
探讨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关键因素,包括乡村教师感知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能感,试图揭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因素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采取分层抽样,选取我国中西部五个省市发展薄弱地区的1643名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 探讨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关键因素,包括乡村教师感知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能感,试图揭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因素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采取分层抽样,选取我国中西部五个省市发展薄弱地区的1643名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乡村教师感知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专业发展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留任意愿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链式中介模型表明,乡村教师感知的专业合作氛围对其留任意愿的影响作用,是通过教师的有效专业发展与教学效能感作为完全的中介变量来实现的。因此,在乡村学校为教师创建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文化氛围,成为留住与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合作氛围 有效专业发展 教学效能感 留任意愿
下载PDF
山区孕灾环境下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史培军 杨文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 开展多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研究对山区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山区孕灾环境中,极端降水和地震是触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多在山地孕灾环境稳定的假设下,研究极端降水或强震单独导致的地质灾害过程,而对孕灾环境变化下的极端天气和地震致灾因子共同诱发地质灾害的关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和极端降水共同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案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强震与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过程。现有研究已在地震和极端降水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问题上取得了以下认识:(1)山区地震可强烈改变孕灾环境,显著提升震后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放大极端降水-滑坡灾害链;(2)地震对降水引发滑坡的影响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该现象可能受控于气候因素;(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定量研究山区强震和极端天气气候二者“遭遇”下的地质灾害链将面临更多挑战。由于观测案例不足,针对山区地震与极端降水共同导致地质灾害的研究仍缺少定量分析,触发机理也需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 山区地震 灾害“遭遇” 地质灾害链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再论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被引量:14
8
作者 史培军 陈彦强 +3 位作者 马恒 叶涛 唐海萍 王静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4028-4035,共8页
在2017年夏季对青藏高原青藏线沿线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测量的基础上,于2018~2020年夏季对青藏高原新藏线、环青海湖、环祁连山(含冬季)、川藏线、西宁-玉树-昌都-昆明线、玉树-那曲-阿里线、西宁-合作-成都线等不同区域作了野外路线... 在2017年夏季对青藏高原青藏线沿线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测量的基础上,于2018~2020年夏季对青藏高原新藏线、环青海湖、环祁连山(含冬季)、川藏线、西宁-玉树-昌都-昆明线、玉树-那曲-阿里线、西宁-合作-成都线等不同区域作了野外路线考察测量,共计得到487个采样点的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三者对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的贡献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海拔的相对贡献为47%,气温的相对贡献为32%,植被覆盖度的相对贡献为3%,海拔不是绝对控制因素.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只解释了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的82%,其余未解释部分很可能与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土壤异养呼吸等其他因素有关.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相对氧含量的时空差异很可能主要由不同类型植被光合作用的释氧与土壤异养呼吸的耗氧之间的差异,以及地势和近地表温度改变大气密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相对氧含量 时空差异 地理环境 贡献率
原文传递
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青藏地区教育脱贫的新路向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晓华 黄如艳 张琼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99,共8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具有从"扶教育之贫"到"防止教育返贫"和从"以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双重意蕴。"十三五"期间,在"扶教育之贫"方面,青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具有从"扶教育之贫"到"防止教育返贫"和从"以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双重意蕴。"十三五"期间,在"扶教育之贫"方面,青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学校布局不适切;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但支持条件尚不充分。在"以教育扶贫"方面,教育目标基本达成,但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全面,但灵活性不够;培养过程规范,但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不高。"十四五"期间,教育扶贫需在"防止教育返贫"上均衡学校布局、优化学校质量;同时,在"教育促进乡村振兴"上凸显劳动素养培育、完善课程设置、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培养过程,探寻青藏地区从教育扶贫到防止教育返贫、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地区 教育扶贫 防止教育返贫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职前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系统文献述评(2015—2019)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宋萑 田士旭 吴雨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102,共25页
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中国,随着师范教育的转型升格,教育学领域研究范式的逐步多元化、证据本位的政策决策和教育实践日益得到重视,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本研究以2015至2019... 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中国,随着师范教育的转型升格,教育学领域研究范式的逐步多元化、证据本位的政策决策和教育实践日益得到重视,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本研究以2015至2019年为期限,基于“教师培养研究作为社会实践”的分析框架,对国内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者身份、研究主题、研究发现等外显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并进一步挖掘研究中的基本假设、论证逻辑、微观政治、证据质量和假定影响。研究发现,近五年来,我国教师培养实证研究与相关政策改革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缺乏对社会政经环境变化和教育改革需求的回应;整体趋势上,在呈现出明显的“实践色彩”的同时,也落入对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关注不足的境地;具体的研究内容重复性明显,本土化探索不足,且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研究设计规范性不强、方法单一性现象突出、伦理关切不够、论证逻辑有待加强几方面的问题。在未来,应进一步丰富职前教师培养研究的主题领域、扩大研究者队伍、拓宽研究方法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培养 实证研究 系统文献述评
下载PDF
师范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13所高校师范生的调查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伟 宋萑 黄嘉莉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8-55,共8页
基于全国13所高校共6607名师范生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师范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受到自身经验、学校对在线教学的支持、教师教育者的在线教学情况,以及师范生感... 基于全国13所高校共6607名师范生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师范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受到自身经验、学校对在线教学的支持、教师教育者的在线教学情况,以及师范生感知的在线教学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影响。高校对在线教学的支持虽然不直接影响师范生使用在线教学的意愿,但会通过影响教师教育者的在线教学情况,显著间接地影响师范生在线教学使用意愿。研究认为,要加强师范院校对在线教学的支持,鼓励教师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增强在线教学时的示范性,使师范生真正感受到在线教学的易用和有用,进而增强他们工作后使用在线教学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使用意愿 师范生 技术接受模型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然样态、发展困境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春海 肖英鑫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1,68,共7页
步入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羁绊仍未充分消解,立足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析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样态,可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增能赋力。新时代民族地区... 步入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羁绊仍未充分消解,立足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析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样态,可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增能赋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立足于对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培养观念、长效核心政策、治理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困境的深度审视。在“优师计划”“强师计划”等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扶持下,明确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主体地位、精准教师教育定位、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坚定教师教育理想可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筑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教师教育 提升路径
原文传递
“敬而远之”:场域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与从教选择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琼 赵江山 刘伟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4,共8页
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幼儿园参加教育实习时所收获的现实感受,会影响他们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在幼儿园工作的从教选择。本研究以完成教育实习的12名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借助场域理论,实证分析了公费师... 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幼儿园参加教育实习时所收获的现实感受,会影响他们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在幼儿园工作的从教选择。本研究以完成教育实习的12名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借助场域理论,实证分析了公费师范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状况以及从教选择。研究发现,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高校与幼儿园场域间、权力场域与实习场域间等多种张力和具体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反思的惯习;公费师范生高度认同幼儿教师职业对儿童发展的内在专业价值,但对其外在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的认同度低,并对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公费师范生 职业认同 教育实习 场域理论
下载PDF
“迎难而上”还是“消极逃避”: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琼 林怡文 +1 位作者 王清 王松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55,共18页
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视角,通过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16名乡村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分配、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边界模糊,表现出教学任务多、职能复杂、学生家庭... 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视角,通过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16名乡村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了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分配、工作负担及其重塑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边界模糊,表现出教学任务多、职能复杂、学生家庭背景复杂、事务性工作多、专业发展资源有限等特点。但是,乡村教师能够在工作资源和要求的不同平衡下,自我发起获取取向或回避取向的工作重塑策略,从而对其工作的意义和内容进行再设计,最终达成“迎难而上”“消极怠工”与“离开乡村”三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工作时间 工作负担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工作重塑
下载PDF
教师工作负担的时间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共15页
教师工作负担作为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需要回到时间社会学的商品化价值、政治性结构和道德化规范等3个维度中去分析。社会时间的尺度效应及其引发的绩效管理,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高企和压力倦怠;社会时间的层级嵌套、权力结构和公共治理... 教师工作负担作为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需要回到时间社会学的商品化价值、政治性结构和道德化规范等3个维度中去分析。社会时间的尺度效应及其引发的绩效管理,导致教师的工作量高企和压力倦怠;社会时间的层级嵌套、权力结构和公共治理时间困境,致使教师自我时间稀缺、时间失控,并导致教师时间透支;社会时间的道德之紧密性要求和道德陷阱,吞噬教师的主体意义,并引发教师时间贫穷。而加速社会强化了时间规范对主体的宰制,并引发教师工作一系列的病变。因此,需要通过价值重构、主动减速、技术革新等一系列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工作负担 时间社会学 加速社会
下载PDF
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生成机制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萑 吴健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7,共22页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师负担研究中,对教师如何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讨论有限,也缺乏对教师负担生成过程或机制的揭示。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范式,基于对49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基层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数据,以扎根理论方法论,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工作负担的感知和应对方式,以及教师负担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有三类:让教师“累也心甘情愿,殚精竭虑以为之”的学科教学负担、让教师感到“辛劳难分份内外,责任与良心使然”的特定角色负担和让教师“耗时再少也心烦,想方设法来糊弄”的增量负担。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来源复杂,纵横交错,层层加码,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缺失,同时也受到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社会教育化等共同形塑,而学校作为组织中介可能为教师负担“做加法”或“做减法”。研究讨论了教师身份对教师感知和应对工作负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负担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教师负担生成过程中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负担 教育治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大气氧含量空间格局及自然地带“三维分异”的新认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史培军 胡小康 +15 位作者 陈彦强 张慧 杨合仪 胡金鹏 杨雯倩 贾伟 马伟东 姜璐 张钢锋 蒲小燕 郝力壮 王静爱 朱文泉 马永贵 唐海萍 陈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7,共16页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的植被产氧有关;其次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气温与地势的大气压对氧含量的影响有关;第三是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分异,这主要与依赖地势、气温的大气压,以及依赖温度与水分的植被产氧有关。地表氧含量可以定量展现地表自然地理特征的时空格局,据此,本文把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划分为3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即: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35%,7月平均值为20.45%,1月平均值为20.27%,含2个二级区;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10%,7月平均值为20.23%,1月平均值为20.00%,含5个二级区;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00%,7月平均值为20.10%,1月平均值为19.91%,含10个二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氧含量 自然要素综合体 三维自然地带 第二次青藏科考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康利刚 曹生奎 +4 位作者 曹广超 严莉 陈链璇 李文斌 赵浩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4-1097,共14页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时间尺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地表温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年均地表温度总体随年份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地表温度为2.20℃。空间分布呈现比较规律的由流域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特征。青海湖北岸和东岸地表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主体。(2)地表温度在不同季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除春季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外,夏季、秋季、冬季均呈逐年上升趋势。(3)月间地表温度表现为规律的先增加后减小,以7月为“对称轴”呈显著相似的变化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耕地>林地>灌木>草地>荒地>冰川。(5)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表温度下降约0.8℃。(6)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环境因子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存在差异,其中海拔高度和年均气温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较高,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解释力最低。在所有因子的交互作用中,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交互,q值的解释力最大(0.90),表明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的耦合与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分析及制图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欢 高小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100,共8页
数字土壤制图作为获取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已成为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探究土壤有机质在复杂地形区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制图,可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管理、精准农业及生态环境模拟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复杂地形区... 数字土壤制图作为获取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已成为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探究土壤有机质在复杂地形区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制图,可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管理、精准农业及生态环境模拟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复杂地形区由于其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以及采样点获取难度大等,对土壤属性制图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得获取的属性空间分布图很难用于实际的使用。基于湟水流域2016年10—11月份采集的0—20 cm的253个土壤表层数据,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协同克里格(COK)、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以及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均值、中值修正协同克里格4种方法在湟水流域的预测精度并进行比较,旨在探索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制图中地统计学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4种插值方法对SOM的解释能力均较优,均可用于复杂地形区土壤有机质制图。(2)均值、中值修正协同克里格方法与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准确度分别为0.905,0.923,0.909,中值修正协同克里格精度最高,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协同克里格插值精度最低,为0.883。(3)有机质的变异系数为90.90%,存在中等空间变异性;表明其空间变异主要受土壤母质、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管理方式、施肥等共同影响。(4)4种方法预测图表明湟水流域的SOM高值主要分布在大通县西北部、海晏县南部等地,低值主要分布在民和县东南部等地;整体来看研究区SOM含量有利于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协同克里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残差 土地利用 复杂地形区 湟水流域
下载PDF
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大通河源区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美亮 曹广超 +1 位作者 赵青林 曹生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水文要素的演变呈现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探讨变化情景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1960—2019年大通河源区气象...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水文要素的演变呈现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探讨变化情景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1960—2019年大通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模型模拟及情景分割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SWAT模型经过校准与验证后,模型决定系数、纳什系数和百分比偏差(PBIAS)均达到模型要求,其在率定期内分别为0.81%、0.79%和-0.8%,在验证期内分别为0.81%、0.75%和15.8%,表明模型在大通河源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大通河源区各水文要素空间异质性明显,不能用单一的水文要素代表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降水、潜在蒸散发与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表径流与产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3)3种情景下各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影响比较大。气候变化情景使得实际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和产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各水文要素的变化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要素 空间分布 SWAT模型 大通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