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宗颜 董治宝 +2 位作者 汪青春 鄂崇毅 刘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3,共9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13个气象站的风资料,分析了盆地风况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2.0~4.4 m·s^-1,自盆地南、北边缘山地到盆地中部逐渐降低。盆地西部主风向为偏西风,风向较集中;东部主风向为偏东风,风向较分散... 利用柴达木盆地13个气象站的风资料,分析了盆地风况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2.0~4.4 m·s^-1,自盆地南、北边缘山地到盆地中部逐渐降低。盆地西部主风向为偏西风,风向较集中;东部主风向为偏东风,风向较分散。(2)盆地年平均起沙风速7.0~8.2 m·s^-1,起沙风频率5.1%~26.1%,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3)盆地输沙势34.0~462.3 VU,盆地西北部属于高风能环境,中部及东南部属于低-中风能环境,方向变率0.45~0.91,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差异较大,东部德令哈站与其他地区的合成输沙势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起沙风 输沙势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康利刚 曹生奎 +4 位作者 曹广超 严莉 陈链璇 李文斌 赵浩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4-1097,共14页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MOD11A2地表温度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02—2021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度、季节、月份及昼夜等时间尺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地表温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年均地表温度总体随年份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地表温度为2.20℃。空间分布呈现比较规律的由流域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特征。青海湖北岸和东岸地表温度上升趋势最显著,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主体。(2)地表温度在不同季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除春季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外,夏季、秋季、冬季均呈逐年上升趋势。(3)月间地表温度表现为规律的先增加后减小,以7月为“对称轴”呈显著相似的变化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耕地>林地>灌木>草地>荒地>冰川。(5)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表温度下降约0.8℃。(6)根据单因子探测结果,环境因子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存在差异,其中海拔高度和年均气温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较高,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解释力最低。在所有因子的交互作用中,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交互,q值的解释力最大(0.90),表明年均气温和海拔高度的耦合与青海湖流域地表温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严莉 曹广超 +2 位作者 康利刚 刘梦琳 叶得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25,共12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分布及效应变化特征进行探究,进而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地理探测器和局部空间回归。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612(2000年)、0.626(2010年)、0.627(2020年),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2)影响共和县生境质量的主驱动因子为年平均气温(TEM)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TEM与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交互作用强烈。(3)TEM对生境质量呈负向效应,负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北部与东部地区;NDVI呈正向效应,正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中部与南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对生境质量的正向效应较2000年上升了30%,塔拉滩光伏促进了共和县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GWR) 共和县 青海省
下载PDF
季节补偿效应导致2015/2016厄尔尼诺期间北半球未发生明显的碳汇降低
4
作者 石芳忠 吴秀臣 +9 位作者 李小雁 Philippe CIAIS 刘鸿雁 岳超 杨雨亭 张树磊 彭书时 印轶 Benjamin POULTER 陈德亮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4-308,共15页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在北半球导致广泛的植被生长下降和碳汇降低.然而,基于遥感观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及大气CO_(2)反演多套数据,本研究表明在2015/2016厄尔尼诺成熟阶段,北半球(主要为热带之外的区域)植被普遍持续增绿,陆地碳汇...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在北半球导致广泛的植被生长下降和碳汇降低.然而,基于遥感观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及大气CO_(2)反演多套数据,本研究表明在2015/2016厄尔尼诺成熟阶段,北半球(主要为热带之外的区域)植被普遍持续增绿,陆地碳汇未见减弱.研究结果发现,春季植被生长增强对随后的夏季和秋季植被生长有明显的补偿效应,这种补偿效应维持了夏季植被增绿,并导致2015年春季、夏季及2016年春季陆地碳汇略有增加,特别是在生长季前期(前一年的11月至当年的3月)水分供应增加的北半球热带之外的区域.两套独立数据集结果表明,相对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5年均值, 2015年春季和夏季陆地碳汇分别平均增加23.34%和0.63%, 2016年春季平均增加6.82%.同时,相较于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更强的季节补偿效应有效地缓解了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明确,生长季前期的供水对后续植被生长的遗留效应能够持续约6个月.该研究结果凸显了季节补偿效应在应对偶发性极端厄尔尼诺事件时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碳汇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季节补偿效应 植被增绿 陆地碳汇 净生态系统交换 遗产效应
原文传递
鸟岛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对不同降水梯度的响应
5
作者 王霞 陈克龙 +4 位作者 杜岩功 章妮 车子涵 暴涵 王恒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产甲烷菌在湿地CH4排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降水格局的改变已经并将持续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湿地CH4排放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青海湖鸟岛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降水梯度处理,并利用mcr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 产甲烷菌在湿地CH4排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降水格局的改变已经并将持续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湿地CH4排放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青海湖鸟岛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降水梯度处理,并利用mcr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产甲烷菌进行检测,探究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特征对不同降水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的优势菌目为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和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FAPROTAX功能预测显示土壤中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占优势,由此推测H_(2)/CO_(2)还原为鸟岛土壤CH_(4)产生的主要途径。LEfSe分析表明,5个降水梯度共存在31个差异菌群,以增雨50%处理下差异菌群数量最多,从目水平到种水平共有10个差异菌群。整体而言,鸟岛土壤产甲烷菌的群落多样性较为稳定,而群落结构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P <0.05)。研究结果可为预测降水变化对鸟岛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碳循环 气候变化 产甲烷菌 微生物群落 MCRA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脉冲降水和凋落物对温性草原土壤碳矿化激发效应的影响
6
作者 周祉蕴 王奕钧 +2 位作者 杨艳丽 杜岩功 陈克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脉冲式降水和凋落物输入均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但温性草原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对其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青海湖流域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脉冲式降水频次(0~2次)、凋落物添加和对照处理,通过14 d室内培养试验,开展脉冲式降... 脉冲式降水和凋落物输入均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但温性草原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对其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青海湖流域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脉冲式降水频次(0~2次)、凋落物添加和对照处理,通过14 d室内培养试验,开展脉冲式降水(P)、凋落物添加(L)及两者交互作用(L+P)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均显著促进矿化速率和累计碳矿化量,增幅为L+P>P>L>CK。L及L+P处理均产生极显著正激发效应,且L+P>L。3种处理均提高了MBC,降低了电导率。L和L+P处理下碳矿化速率与pH值、NO_(3)^(-)-N显著正相关,与MBC,MBN呈负相关关系,P处理与MBC,NO_(3)^(-)-N显著负相关,与pH值、NH+4-N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脉冲式降水和凋落物添加及其交互作用显著促进青海湖流域温性草原土壤碳矿化速率和激发效应,增强其碳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效应 凋落物添加 土壤碳矿化 激发效应 青海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利用冰川地貌重建古气候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6
7
作者 崔航 曹广超 +2 位作者 陈克龙 郭华 蒋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4-262,共9页
利用冰川地貌定量重建冰期时的古气候特征是探讨冰川驱动机制的关键。利用冰川地貌反演古气候的模型主要有两类:基于物质平衡线高度变化和基于估算古冰川表面物质平衡的气候重建模型,因其原理、所需数据量的不同,适用性存在着差异,应用... 利用冰川地貌定量重建冰期时的古气候特征是探讨冰川驱动机制的关键。利用冰川地貌反演古气候的模型主要有两类:基于物质平衡线高度变化和基于估算古冰川表面物质平衡的气候重建模型,因其原理、所需数据量的不同,适用性存在着差异,应用时需根据冰川区的具体特征选取多种模型重建古气候,提高模拟的精度。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已有的基于古冰川的气候重建数据显示:MIS6以来冰川变化为气温变化驱动,冰川规模还受降水量增多的影响;MIS3中期冰川的规模较之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更大,主要是该较冷的亚阶段降水比LGM时期更为丰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 物质平衡 气候重建 模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8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李文斌 陈链璇 侯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3-3439,共17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地形效应,结合年均气温、年均地表温湿度、年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和年植被覆盖度等数据,探讨了PUE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单位像元(1 km^(2))PUE平均值在0.4—0.7 gC m^(-2)mm^(-1)间变化,平均为0.54 gC m^(-2)mm^(-1),且在年际间无显著变化趋势(R^(2)=0.05,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环湖呈现不均匀分布,除青海湖东岸外,PUE值随湖面距离增大呈减小趋势;其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西岸和南岸的半环区;年PUE变化趋势的斜率值为-0.05—0.04 gC m^(-2)mm^(-1)a-1,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9.63%。(2)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在海拔效应和坡度坡向两种不同微地形效应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拔每升高50 m,PUE值将减少0.02 gC m^(-2)mm^(-1);随坡度增加,PUE值呈降低趋势,平坡至险坡(>45°)的变化范围为0.3—0.61 gC m^(-2)mm^(-1);不同坡向PUE值表现为由东北坡向西南坡递减,范围为0.52—0.56 gC m^(-2)mm^(-1)。(3)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PUE值与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PUE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P<0.01;R^(2)=0.98,P<0.01),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PUE显著正相关(R^(2)=0.89,P<0.05;R^(2)=0.90,P<0.05;R^(2)=0.86,P<0.05),地表土壤湿度与PUE无显著相关性(R^(2)=0.16,P≥0.05)。评估了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植被对降水的利用能力及其耗水特性,可为青海湖流域植被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良渚聚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9
作者 张欣玥 侯光良 +3 位作者 许长军 金孙梅 陈鸿明 侯志瑞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77-289,325,共14页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双核心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遗址点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聚落 大尺度 GIS空间分析 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极端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金孙梅 侯光良 +2 位作者 许长军 文德卓玛 高靖易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48-2059,共12页
青藏高原极端的自然环境对生命体构成严峻威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对于综合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选用海拔、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及绝对含氧量自然因子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和... 青藏高原极端的自然环境对生命体构成严峻威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对于综合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选用海拔、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及绝对含氧量自然因子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两种模型,构建以1 km×1 km栅格为研究单元的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指数分区,并判断极端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性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因子指标中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海拔、绝对含氧量对乡村居民点分布贡献率较大,且高原全年体感最佳期出现在8月,1月的寒冷条件极大限制着人类活动。(2)两种模型构建的高原极端环境指数(EEI)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根据EEI数值高低将高原环境划分为低极端区、较低极端区、中极端区、较高极端区和高极端区。低极端区仅局限于藏南谷地,较低极端区以高原边缘河谷和横断山区为主体,中极端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川西高原、青海南部及藏东南谷地等地区,较高极端区面积占比最大且广布高山,高极端区分布在羌塘高原和西部少量高大山脉。(3)低-较低极端区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性高,中-高极端区突显出的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矛盾则与放牧活动、开展基建工程和城镇化建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评价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青海的适用性评价
11
作者 任鹏臻 邸少宇 +4 位作者 刘锐 刘旋 冀楠楠 江佳琪 张乐乐 《青海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6-63,69,共9页
为了探究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青海的适用性,本文基于青海31个气象站点2001—2017年获取的降水观测数据,应用相关系数(CC)、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偏差(RB)对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青海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在年、月... 为了探究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青海的适用性,本文基于青海31个气象站点2001—2017年获取的降水观测数据,应用相关系数(CC)、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偏差(RB)对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青海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在年、月尺度上,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与实测降水数据拥有较高的一致性(CC_(年)=0.741,CC_(月)=0.768),月尺度的RMSE为30.878 mm,且GPM IMERG降水量总体呈低估现象(RB=-17.77%)。(2)在空间尺度上,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与单一站点降水数据的精度验证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在青海南部地区的精度明显高于北部地区,但大部分气象站点的GPM IMERG降水量呈低估现象,高估现象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3)随着海拔高度和局部地势起伏的变化,GPM IMERG卫星降水数据和实测降水数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GPM IMERG对降水的监测逐渐由偏低转向偏高。(4)基于K9ppen气候分区进行精度评价的结果表明,GPM IMERG在Bwk(干旱荒漠-寒冷气候)和ET(寒冷苔原气候)气候类型区的精度最高,在Dwc(冬冷干-夏冷气候)气候类型区的精度次之,在Bsk(干旱草原-寒冷气候)和Dwb(冬冷干-夏暖气候)气候类型区的精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 IMERG 适用性分析 评价指标 青海地区
下载PDF
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晓楠 李瑾柔 +1 位作者 赵晶文 姜璐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本文以青海高原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利用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及基本特征,通过计算碳排放相关指标,对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发现:1)青海高原城镇家... 本文以青海高原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利用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及基本特征,通过计算碳排放相关指标,对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发现:1)青海高原城镇家庭日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存在区域差异,该差异在不同类别家用设备上均有体现;青海省全省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0.5962 tCO_(2)·(10^(4)元)^(-1),除家庭人均收入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的3个州市,即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之外的余下调研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能源浪费.2)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数为0.5369,通过对比发现州市层面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数最高为黄南藏族自治州,最低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区县层面最高的为黄南州尖扎县,最低的为玉树州曲麻莱县.本文基于以上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家庭 能源消费 碳排放 青海高原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短穗柽柳分布区水分特征及其水文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进虎 牛震敏 +2 位作者 马曙光 孙杰 王乃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3-59,共7页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及其补给来源是热点研究问题。沙山是联系大气降水和湖泊水的纽带,研究其水文特征可加深认识区域湖泊水循环,而植物分布对沙山水文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短穗柽柳(Tamarix laxa)所在的高大沙山背风坡土壤为...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及其补给来源是热点研究问题。沙山是联系大气降水和湖泊水的纽带,研究其水文特征可加深认识区域湖泊水循环,而植物分布对沙山水文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短穗柽柳(Tamarix laxa)所在的高大沙山背风坡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了短穗柽柳分布区土壤含水量,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其对高大沙山水文特征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短穗柽柳分布区土壤剖面按其水分特征可划分为水分速变层(0~60 cm)、水分活跃层(60~120 cm)及水分相对稳定层(120~200 cm),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速变层平均含水量为1.69%,显著高于其他2层;95.83%短穗柽柳分布区含水量处于0.50%~3.00%,且观测最大值为4.88%,均小于沙山田间持水量(5.00%),说明短穗柽柳分布区难以存在重力水,指示高大沙山背风坡降水难以形成重力水快速下渗补给湖泊水;短穗柽柳的“乔木化”生长特征及其特殊的分布位置,不仅有利于其根叶繁殖,还有利于对水分的储存和保持,维持着短穗柽柳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大沙山 短穗柽柳 水分特征 巴丹吉林沙漠
下载PDF
沙鞭转录组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轩睿 刘玉萍 +8 位作者 苏旭 富贵 陈金元 郑长远 刘涛 吕婷 张雨 胡夏宇 杨萍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90-2001,共12页
沙鞭是禾本科、沙鞭属的一种多年生大型根茎类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荒漠地区,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碱、抗风沙和抗病能力。本研究使用MISA(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对沙鞭全长转... 沙鞭是禾本科、沙鞭属的一种多年生大型根茎类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荒漠地区,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碱、抗风沙和抗病能力。本研究使用MISA(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对沙鞭全长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84076条Unigenes的SSR位点进行搜索和特征分析,共获得3563个SSR重复序列,分布于56824条Unigenes上,SSR发生和出现频率分别为30.87%和50.83%;重复类型以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单核苷酸重复中,(A/T)_(n)基元类型占总SSR位点的42.26%;二核苷酸重复优势基元类型为(AG/CT)_(n),占总SSR位点的9.29%。SSR数量随重复次数增加而降低;重复次数类型随基元序列长度增长而减少。此外,本研究还得到沙鞭29444条和10864条Unigenes的KOG和GO注释,其主要集中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催化活性和代谢过程。因此,本研究认为沙鞭转录组SSR序列呈现较高的多态性潜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为今后沙鞭分子标记开发、辅助育种、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沙鞭 转录组 SSR 微卫星
下载PDF
青海湖3种类型高寒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
15
作者 王霞 陈克龙 +4 位作者 王恒生 章妮 车子涵 祁闻 暴涵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357-4371,共15页
【背景】甲烷氧化菌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湖高寒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但目前有关该地区甲烷氧化菌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特征与驱动因素。【方法】以青... 【背景】甲烷氧化菌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湖高寒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但目前有关该地区甲烷氧化菌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特征与驱动因素。【方法】以青海湖流域内的小泊湖沼泽湿地、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甲烷氧化菌进行检测。【结果】3种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鸟岛湖滨湿地与瓦颜山河源湿地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小泊湖沼泽湿地与二者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的差异不显著(P>0.05)。LEfSe分析表明,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共存在40个差异菌群,尤以瓦颜山河源湿地差异菌群数量最多,从门到属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甲烷氧化菌菌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电导率。【结论】整体而言,青海湖3种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差异,且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甲烷氧化菌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基于RWEQ模型的茫崖市防风固沙功能评估及敏感地类识别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蕾 赵霞 +1 位作者 张琛悦 唐文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为了较准确评估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识别对防风固沙功能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4种方法确定修正风蚀模型(RWEQ)中的气候因子(WF)参数,计算出实际风蚀量和防风固沙量,依据指南法、自然间断法和文献—实际结合法对防风固沙功能进行了... 为了较准确评估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识别对防风固沙功能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4种方法确定修正风蚀模型(RWEQ)中的气候因子(WF)参数,计算出实际风蚀量和防风固沙量,依据指南法、自然间断法和文献—实际结合法对防风固沙功能进行了评估分级,借助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类型和防风固沙功能进行空间叠置分析以识别出敏感地类。结果表明:(1)利用风蚀气候因子(Fq)直接代替法确定的WF空间分布和阈值范围最符合实际,RWEQ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估荒漠戈壁区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2)茫崖市2014年平均风蚀模数为57.99 kg/(m^(2)·a),属于风力侵蚀严重区域,2014年全市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介于0~44.93 kg/m^(2),防风固沙功能整体较弱;(3)在3种评估分级方法中,文献—实际结合法更为详细地反映出2014—2018年茫崖市西南山区较强的防风固沙功能,且高等级功能的区域范围较广;(4)草地是茫崖市2014—2018年对防风固沙功能变化最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RWEQ模型有效评估了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并识别出了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本研究为县级地区防风固沙功能评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模型 气候因子 防风固沙功能 茫崖市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燃煤电厂碳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亚梅 姜璐 +2 位作者 严萌 史晓楠 李德英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07-118,共12页
燃煤电厂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燃煤电厂碳排放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关于全面阐述燃煤电厂碳排放的研究进展与不足鲜有报道.为此,本文应用VOS viewer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阐明了燃煤电厂碳排... 燃煤电厂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燃煤电厂碳排放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关于全面阐述燃煤电厂碳排放的研究进展与不足鲜有报道.为此,本文应用VOS viewer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阐明了燃煤电厂碳排放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1)对燃煤电厂碳减排计量研究已有了初步进展,但从技术层面减排的研究仍然不足;2)燃煤电厂碳减排研究内容丰富,研究尺度涵盖国家、地区、城市,主要分析各决策单元的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可行性;同时分别研究了燃煤电厂不同机组的减排效益;3)研究方法包括燃煤电厂的净零排放技术、碳交易、碳税等政策控制或运营管理;4)燃煤电厂碳减排研究多集中于燃烧阶段的计算,而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较少.文章建议未来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计算碳排放,提高机组燃烧效率的技术,为实现碳中和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排放 文献计量 碳减排措施 碳中和
下载PDF
青海高原1960—2019年冬半年降水变化特征及重心迁移研究
18
作者 张帅旗 鄂崇毅 +2 位作者 李晓东 祁栋林 周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冬半年降水的时空分配格局。结果显示:(1)空间上青海高原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时间上整体呈增加趋势,年代周期内呈现“少-多-少-多-少-多”的趋势。(2)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整体以大量级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中南部地区,增加速率更大。(3)青海省的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纬度和经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重心点坐标呈现向西南方向逐渐移动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空间位置集中分布于兴海县附近,最北边可到达共和县,最南边可迁移至玛沁县,青海高原多年降水重心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度数为55.8°,冬半年降水量重心主要分布于东北至西南的方向上。(4)青海高原各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经、纬度时间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经度的变化速率较纬度的高。各降水量级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大小相差十几度,但均为东北至西南方向分布,且主要分布在兴海县附近,轴长和椭圆圆心坐标存在较大差异。冬半年降水重心量级越小离散性越小,且平均降水量的重心离散程度和分布也是小量级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可以利用冬半年降水重心的南北移动方向来判断青海高原大量级降雪范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冬半年降水 重心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降水梯度对青海湖河源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紫唯 车子涵 +1 位作者 刘芙梅 陈克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4-766,共13页
水分是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选取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水分特征湿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湿地24 h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探究了202... 水分是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选取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水分特征湿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湿地24 h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探究了2020年和2021年8月(生长旺季)的CK(对照处理)、+25%(增雨25%处理)、-25%(减雨25%处理)、+75%(增雨75%处理)、-75%(减雨75%处理)条件下,对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CO_(2)排放范围为47.52~123.71 mg·m^(-2)·h^(-1),CH_(4)通量范围为-8.50~6.74μg·m^(-2)·h^(-1),N_(2)O通量范围为-15.82~6.90μg·m^(-2)·h^(-1)。(2)CK、+25%、+75%处理下CO_(2)、CH_(4)、N_(2)O日变化表现为排放状态;-25%处理下CO_(2)日变化表现为排放状态,CH_(4)、N_(2)O表现为吸收状态;-75%处理下CO_(2)、N_(2)O日变化表现为排放状态,CH_(4)表现为吸收状态,不同降水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CO_(2)与0~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CH_(4)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N_(2)O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0.05),而CK处理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减雨处理呈正相关(P<0.05),但无明显规律。(4)不同水分处理下植物群落发生小幅度演替情况。土壤水分、温度的平衡对该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影响较为显著,应避免失调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源汇效应 土壤水分 降水模拟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两种不同高寒湿地类型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对模拟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紫唯 陈克龙 +2 位作者 张乐乐 蒋莉莉 左弟召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211-219,共9页
以青海湖流域两种不同类型高寒湿地(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模拟降水(增雨50%处理、减雨50%处理以及自然处理)对高寒湿地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于2019年8月,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以青海湖流域两种不同类型高寒湿地(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模拟降水(增雨50%处理、减雨50%处理以及自然处理)对高寒湿地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于2019年8月,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两地温室气体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模拟降水对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CO_(2)排放通量作用明显,鸟岛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105.176、128.984 mg·m^(-2)·h^(-1),瓦颜山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201.761、174.000 mg·m^(-2)·h^(-1)。(2)模拟降水装置对鸟岛湖滨湿地CH_(4)排放通量作用明显,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1.014、3.840μg·m^(-2)·h^(-1),对瓦颜山河源湿地CH_(4)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5.261、–5.485μg·m^(-2)·h^(-1)。(3)增雨处理对鸟岛湖滨湿地N_(2)O排放通量有抑制作用,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0.382、–1.216μg·m^(-2)·h^(-1),增雨处理下瓦颜山河源湿地N_(2)O排放通量反而增加,减雨、增雨处理下平均排放通量为–0.893、1.725μg·m^(-2)·h^(-1)。(4)鸟岛湖滨湿地10 cm土壤温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呈不相关,瓦颜山河源湿地10 cm土壤温度与CO_(2)排放通量呈显著相关,与其余气体排放通量无显著相关性。(5)高寒湿地模拟降水对鸟岛湖滨湿地铵态氮(NH_(4)^(+)-N)以及硝态氮(NO_(3)^(-)-N)含量都有较明显的增加。瓦颜山河源湿地的铵态氮(NH_(4)^(+)-N)含量有降低趋势,硝态氮(NO_(3)^(-)-N)含量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高寒湿地 模拟降水 温室气体 湖滨湿地 河源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